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力图围绕商业、城市管理、生物科技等多个角度对这次公共卫生事件展开记录、复盘与反思。

内容简介

2020年以来,一种不明来源的病毒在中国肆虐蔓延,从武汉到其他城市,每天增长的确诊人数牵动人心,一线传来的种种信息令人窒息。

坦白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爆发公共疫情,该如何应对,全球几乎都没有充足经验。这次经历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现代城市和社会来说,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痛苦与煎熬。

令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处在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时代,怎么会被病毒逼到如此境地?这正是荒诞之处。事实证明,病毒在全球化时代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它善于伪装和隐藏。如果这是一场战争,我们首先对敌人的身份和踪迹一无所知,其次,我们的城市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许多问题都值得探讨,而这些问题变最终构成了我们这一期新刊的主要内容。

疫情终会好转,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正如加缪在《鼠疫》中所说,经历一场疫情,人们能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记录这些知识和记忆的载体。

作为商业杂志,我们力图围绕商业、城市管理、生物科技等多个角度对这次公共卫生事件展开记录、复盘与反思,以完成一本商业杂志的职责。但事实上,这更像是一种对于现实的笨拙的努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怎样被改变,怎样被铭记
  • 病毒无国界
  • 困难重重的开端
  • 2019年全球投资热土
  • 阿里巴巴预言今年十大技术趋势
  • 机器人送快递,还得再想想
  • 科比·布莱恩特
  • 比尔·盖茨:最好的情况下,慈善可以承担政府无法承担的风险
  • 这些声音也值得听
  • 新冠病毒:科学家探寻的几大问题
  • 核心家庭未必完美
  • 藻类鱼子酱:火星之旅的太空餐?
  • 自然语言处理的人工智能突破助力商业
  • 李兆基击败李嘉诚成为香港新首富
  • 谣言如瘟疫
  • 2019公司人薪酬福利大调查
  • 疫情之下,2020年会好吗?
  • 谁能成为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3M
  • 2020年,那些从淘宝走出来的“国潮”品牌终于变样了
  • 机器人搞不定土豆上的小坑
  • 疫情之下,口罩生产商准备好了吗?
  • 我们的行动
  • 特别报道 他们的誓言
  • 让我们记住在新冠疫情中殉职的医护人员……
  • 武汉求生
  • 我给医院捐了300瓶消毒液,想换一个妈妈的住院资格
  • 命运将我降临武汉
  • 封城之后,我送出了9万个口罩
  • 我是最早警觉起来的人,但是
  • 狙击新冠病毒
  • 一副口罩的急客通道
  • 医用防护服为何如此缺?
  • 意外的长假
  • 京沪保卫战
  • 大数据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起了什么作用?
  • “疫”外灾害:疫情阴影下的海外华人
  • 人类和疾病的故事
  • 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做网红
  • 永远不要隐瞒事实
  • 车市不景气,那汽车金融呢?
  • 抗击“新冠”之战,亦是医改17年再复盘
  • 普通投资者在疫情中该做什么
  • 那些只有老老赌鬼才能领悟的事
  • 新冠病毒的“蝴蝶效应”
  • 善于报道生活方式的那位主编,又为优衣库出版了一本新杂志
  • 未来城市会是什么样?
  • “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
  • 和苔藓交朋友的人
  • 全球化时代的流行病魔咒?
  • 檀香山往事:战袍、鼠疫与鱼生饭
  • 早年的熟人
  • 赵老师
  • 黎贝卡:不要把时间花在讨好别人身上
  • 我的祈祷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啊哈时刻摘抄:       人类无数次经历过因瘟疫或流行病而招致的 “突如其来”“措手不及”“彻底改变”,但或许这种改变动机的历史解释力不足,因此被历史学家淡化处理。直到 20 世纪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汉申才打开了新思路:“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      一方面,疾病令人们的生活不断进化。从茹毛饮血到生火烹制,这个原始社会的标志性转变本身便是出于对疾病的抗争。到了现代社会,从一出生,人类对抗流行疾病的历史便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勤洗手、戴口罩以及从出生起就需要接种疫苗。     另一方面,人类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疾病。中古时期,人类形成城市村庄定居后,人们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需清理垃圾和粪便的意识。与家畜接触产生的各种新型的细菌、病毒和寄生物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传染病源头。后来,垃圾和粪便的处理改进了,但大自然总会不时派出神秘病毒或寄生物前来造访,而聚集的居住模式和高速的交通连接加快了流行病的传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怎样被改变,怎样被铭记

      2020 年就这样被彻底改变。一种不明来源的肺炎病毒肆意蔓延,从武汉到其他城市,再到其他国家,每天增长的确诊人数牵动人心,一线传来的种种信息令人窒息。互联网上关于病毒的新闻与传闻早就蜂拥而来,但 1 月 23 日,农历大年二十九,一则武汉封城的官宣,才真正使生活进入非常态。这座常住人口超过 1000 万、2018 年 GDP 全国排名第九、高铁往来次数联系度排名全国第三的城市,被按下暂停键 ——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时间晚了。第二天,除夕,更多的中国人选择在家观看春晚,同时在手机上关注着与节日氛围形成巨大反差的消息。随后,春节档消失,我们迎来了一个意外延长的,却也是极为安静,甚至荒凉的假期。确切说,是最不像假期的假期。再接下来,则迎来了最不像工作的工作,最不像上学的上学。1 月 29 日,31 个省、直辖市全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此前,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一个月来,几乎是每一天、每座城市、每个人都在一步步实践并感受着 “一级响应”:街巷冷清,商店和餐厅被贴上封条,社区封闭管理,出入排查,居家隔离,在有些城市,每家出门购物的人数和频次都被严格限制。备受瞩目的 2020 年全国 “两会”,不出意外地宣布延期举行。与其说城市无死角地严防死守,不如说人们是在用恐惧遏制病毒。的确奏效。2 月 17 日,全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首次降至 2000 例以内,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数已连续 14 天下降 —— 当然,湖北除外,武汉更是处在风暴的中心。截至 2 月 16 日,全国各地包括军队系统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已达 3 万多人。我们这期合刊封面的第一篇文章,《武汉求生》试图将这座城市从松懈、恐慌、无序,到逐渐稳定的过程,不完全地,但真实地呈现出来,从一线医生、确诊者家属、社区基层人员、课外班教师,到志愿者、年轻导演的体验,他们的感受与经历,我们唯有倾听与记录。所有人都相信疫情会过去,但没有人知道武汉将如何从这次劫难中复苏,如何再次面对生活。一位采访对象,在封闭的小区里,推开窗,把自己的声音融入 “武汉加油” 的巨浪中,然后她哭了。“这泪水是弱者的哀叹,也是强者的呼喊。” 她这么说道。武汉人的泪水,每个人都能体味其中的咸涩。令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处在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时代,怎么会被病毒逼到如此境地?这正是荒诞之处。事实证明,病毒在全球化时代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它善于伪装和隐藏。如果这是一场战争,我们首先对敌人的身份和踪迹一无所知,其次,我们的城市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它使我们经历前所未有的煎熬,也迫使我们面对自身的脆弱。这也是为什么,在武汉封城的第二天,我们放弃已经准备好的封面故事,把武汉疫情当作新的封面主题。我们告诉自己,力图围绕商业、城市管理、生物科技等多个角度对这次公共卫生事件展开记录、复盘与反思,以完成一本商业杂志的职责。但事实上,这更像是一种对于现实的笨拙的努力(这篇编者的话也如是)。这期合刊,就这么达到了有点 “笨重” 的 200 页。希望你拿到它的这一刻,除了感到压手的一点点重量,也能感受到这一份心思:我们,所有人经历的这一切,怎样被改变,也会怎样被铭记。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第一财经杂志

      《第一财经杂志》致力于关注公司现象和商业新闻,为公司人读者群提供各行各业商业创新的信息与观点。 内容上倡导创新的观念,语言上追求轻松易懂的风格,自2008年2月创刊以来,开创与建立了一种属于第一财经周刊的商业新闻理念:为读者提供崭新而富有价值的商业新闻服务。内容上既有专业的公司现象分析,也有轻松使用的行业信息和公司人关心的各方面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