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大跌眼镜的文史趣闻,意想不到的反转人生,一份富有阅读愉悦感的当代社会文化指南录。

内容简介

哪位哲学家的发型最癫狂?哪位小说家一天要喝50杯浓咖啡?对波伏瓦来说萨特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读完这本妙趣横生的高雅文化普及小书《装腔指南》,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这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海德格尔、蒙田、卡尔·波普尔、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显然不是那位牛仔裤设计师)、安迪·沃霍尔等200多位知识分子聊天时最爱提到的文化人物,还提供了充满创意的“使用方法”。读罢这本书,你再也不愁会将黑格尔与恩格斯混淆起来,也能完全掌握如何在一场对话中适时地插入福柯这个名字,以及诺奖作家库切的名字如何发音才地道。除此以外,在介绍每一位文化名人时作者都不忘佐以趣味八卦,机智风趣,令人莞尔,过目不忘。

就是这本书,让“炸叔”史蒂芬·弗莱脱口而出:“该死,我的所有把戏都被这本书揭穿了!”

目录

  • 版权信息
  • 派对主人
  • 佩吉·古根海姆
  • 葛特鲁德·斯泰因
  • 斯特芳·马拉美
  • 唱片艺术家
  • 杰夫·昆斯
  • 格哈德·里希特
  • 安迪·沃霍尔
  • 知识最性感
  • 弗里达·卡罗
  • 汉娜·阿伦特
  • 马丁·海德格尔
  • 曼·雷
  • 李·米勒
  • 大银幕
  • 马歇尔·麦克卢汉
  • 皮娜·鲍什
  • 让·鲍德里亚
  • F.R.利维斯
  • 托马斯·品钦
  • 隐士
  • J.M.库切
  • 巴鲁赫·斯宾诺莎
  • 阿图尔·叔本华
  • 纳撒尼尔·霍桑
  • 米歇尔·德·蒙田
  • 若泽·萨拉马戈
  • 岛民
  • 弗兰克·克默德
  • 萨福
  • 萨福式的爱
  • 苏珊·桑塔格
  •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 玛格丽特·米德
  • 西蒙娜·德·波伏瓦
  • 弗吉尼亚·伍尔夫
  • 自杀
  • 斯蒂芬·茨威格
  •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 戴安·阿勃斯
  • 亨特·S.汤普森
  • 纵欲
  • 圣奥古斯丁
  • 莎拉·伯恩哈特
  • 米歇尔·福柯
  • 巴勃罗·毕加索
  • 长眠汤边
  • 马塞尔·杜尚
  • 约翰·凯奇
  • 创作创伤
  • e.e.卡明斯
  • 鲁米
  • 保罗·奥斯特
  • 谁?不起眼的我吗?
  • 多丽丝·莱辛
  • 弗兰克·盖里
  • 恩里科·费米
  • 唐·德里罗
  • 葛饰北斋
  • 大火吞噬
  •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 海因里希·海涅
  • 狡猾的语言高手
  • 尤金·尤内斯库
  • 米兰·昆德拉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联觉
  • 瓦西里·康定斯基
  • 阿蒂尔·兰波
  • 兰博还是兰波
  •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 马丁·路德
  • 格奥尔格·卢卡奇
  • 社会主义者
  • 卡尔·马克思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喝香槟的人
  • H.L.门肯
  • 查尔斯·狄更斯
  • 布兰登·贝汉
  • 嗜酒狂人
  • 玛雅·安吉洛
  • 辛克莱·刘易斯
  • 雷蒙德·卡佛
  • 查尔斯·布考斯基
  • DVD套装
  • 安·兰德
  • 威廉·莎士比亚
  • 音乐剧!
  •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 让·谷克多
  • T.S.艾略特
  • 粗鄙的语言
  • D.H.劳伦斯
  • 肯尼斯·泰南
  • 私生子
  • 路易·阿拉贡
  • 让·阿努伊
  • 弗朗索瓦·特吕弗
  •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 托马斯·潘恩
  • 为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 巴尔蒂斯
  •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咖啡瘾君子
  • 伏尔泰
  • 索伦·克尔恺郭尔
  • 畸形
  • 伊曼努尔·康德
  •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 侏儒
  • 威廉·福克纳
  • 让-保罗·萨特
  • 病童
  • 瓦尔特·本雅明
  • 马塞尔·普鲁斯特
  • 黎明的手枪
  • 亚历山大·普希金
  • 特里斯坦·查拉
  • 有意思的名字
  • 萨基
  • 柏拉图
  • 路易丝·布尔乔亚
  • 马塞尔·毛斯
  • 其实,我们是亲戚
  • 埃米尔·涂尔干
  •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 让·吕克·戈达尔
  • 结巴
  • 查尔斯·达尔文
  • 约翰·厄普代克
  • 领养
  • 亚里士多德
  • 爱德华·阿尔比
  • 大器晚成
  • 库尔特·冯内古特
  • 威廉·S.巴勒斯
  • 脑膜坏了
  • 居伊·德·莫泊桑
  • 奥古斯塔斯·普金
  • 利奥波德·冯·萨克-马索克
  • 摇滚歌手的灵感
  • 赫尔曼·黑塞
  • 大器太晚成
  • 波林·波蒂
  • 埃尔·格列柯
  • 亨利·大卫·梭罗
  • 就让我弄清楚是不是……
  • 阿基米德
  • 弗朗西斯·培根
  • 不要混淆
  • 弗朗西斯·培根
  • 欧文·柏林
  • 以赛亚·伯林
  • 老子
  • 孙子
  • 杀气腾腾
  • 居伊·德波
  • 沃纳·赫尔佐格
  •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
  • 路易斯·布努埃尔
  • Succès de Scandale
  • 安东·契诃夫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亨里克·易卜生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 摇的,不是搅的
  • R.D.莱恩
  •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 维尔纳·海森堡
  • 阿道夫
  • 理查德·瓦格纳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弗里德里希·尼采
  • 盲如大诗人
  • 荷马
  • 约翰·多斯·帕索斯
  •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 你要洗的脏衣服在哪?
  • 罗兰·巴特
  • 格特鲁德·吉基尔
  • 胖子
  • 苏格拉底
  • 托马斯·阿奎纳
  • 奥斯卡·王尔德
  • 瘆人的死状
  • 伊莎多拉·邓肯
  •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 臭人
  • 切·格瓦拉
  • 欧内斯特·海明威
  • 坠机
  •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 约瑟夫·博伊斯
  • 奇装异服
  • 伊迪丝·西特韦尔
  •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 伊壁鸠鲁
  •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Eureka!
  • 让-雅克·卢梭
  •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 阿尔伯特·史怀哲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被亵渎的死者
  • 劳伦斯·斯特恩
  • 杰里米·边沁
  • 伊万·屠格涅夫
  • 公开的口角
  •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 泰奥多尔·W.阿多诺
  • 卡尔·波普尔
  • 雅克·德里达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 玛吉所爱
  • 亚当·斯密
  • 埃德蒙·伯克
  • 仕途坎坷
  • 厄普顿·辛克莱
  • 拳斗
  • 诺曼·梅勒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 战斗型无神论者
  • 斯拉沃热·齐泽克
  • 托马斯·霍布斯
  • 大卫·休谟
  • 伍迪喜欢的
  • 沃尔特·惠特曼
  • 英格玛·伯格曼
  • 居斯塔夫·福楼拜
  • 嗜好青楼女子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夏尔·波德莱尔
  • 米尔顿·弗里德曼
  • 埃米尔·左拉
  • 托马斯·马尔萨斯
  • 表亲之爱
  • 西奥多·德莱塞
  • 安德烈·纪德
  • 梵蒂冈的黑名单
  • 弗朗索瓦·拉伯雷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
  • 尼古拉·哥白尼
  • 炼金术士
  •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 艾萨克·牛顿
  • 我再也受不了了
  • 穆丽尔·斯帕克
  • 卡尔·荣格
  • 造词
  • 德尼·狄德罗
  • 伊迪丝·华顿
  • 司汤达
  • J.K.加尔布雷思
  • JFK
  • 菲利普·罗斯
  • 安德烈·马尔罗
  • 车祸
  • J.G.巴拉德
  • 杰克逊·波洛克
  • 阿尔贝·加缪
  • 运动员
  • 萨缪尔·贝克特
  • 阿兰·图灵
  • 法西斯主义者
  • 菲利波·马里内蒂
  • 君特·格拉斯
  • 埃兹拉·庞德
  • 被FBI调查
  • 诺姆·乔姆斯基
  • 卡洛斯·富恩特斯
  • 多萝西·帕克
  • 奥斯卡奖
  • 巴勃罗·聂鲁达
  • 斯蒂芬·霍金
  • 意外畅销书
  • 托马斯·皮凯蒂
  •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
  • 伯特兰·罗素
  • 抵抗运动
  • 保尔·艾吕雅
  • 西蒙娜·薇依
  • 旅行箱事故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罗伯特·卡帕
  • 被纳粹骚扰
  • 鲁道夫·斯坦纳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安德烈·布列东
  • 保尔·瓦雷里
  • 保罗·克利
  • 马克·夏加尔
  • 四个婚礼
  • 乔治·格什温
  • 弗朗茨·卡夫卡
  • 情书
  • 伊塔洛·卡尔维诺
  • 詹姆斯·乔伊斯
  • 阿娜伊丝·宁
  • 亨利·米勒
  • 婚史丰富
  • 索尔·贝娄
  • 马克斯·恩斯特
  • 主要人名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3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28位名人点评

    如何轻描淡写,如谈论街坊邻居一样谈论名人,这本书就是范本。沿袭一贯的英国人的毒舌,把近代文化名人逐一另类点评,可当闲书看。能认识一半人就是高手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当成索引,和度娘的百度百科结合起来看,就看出本书的装腔作势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装逼知识点

      主要介绍一些名人 ,和他们的黑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想装腔,先记住这一串串头疼的人名

        这本书用超短而有趣的文字介绍了二百多位文化艺术名人,他们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或酗酒、惹是生非,或多情、自恋、同性恋,或有各种古怪孤僻的性情或令人费解的举动,但绝不妨碍他们大名鼎鼎、遗世独立!想在别人面前炫耀、装腔吗?拿起这本书吧!以下摘自本书:💧实际上,“女同性恋”(lesbian)这个词就是由她而来,因为她住的爱琴海小岛就叫莱斯博斯岛(Lesbos)。由她名字而来的形容词 “萨福(公元前 7 世纪 — 公元前 6 世纪)风格的”,也是女同性恋一种比较古旧的说法。💧恩格斯自己也对马克思主义贡献过一些想法。其中之一是最终带来革命的会是工人,因为他们从中的获益会是最多的。另一个想法是,男人发明了婚姻,用来控制女性。💧今天大部分人认同是伊拉斯谟 “下的蛋才孵出了宗教改革”。这句话的含义是说,正是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1466—1536)的博学和对天主教信条公正的质疑才创造了一种思考氛围,让新教得以兴起。💧波伏娃(1908—1986)写道:“一个人从来不会出生时就是女人,她们都是成为了女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生下来的时候是一个 “人”,而后天是男人的塑造才让你成了一个 “女人”。💧普鲁斯特(1871—1922)是如此的体弱多病,以至于最后几年都是在卧室里度过的,墙上都铺满了软木,用来隔绝外界扰乱心神的噪音。也就是在这里他最后修订了他的皇皇巨著 —— 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故事的缘起是叙述者把一块玛德琳蛋糕浸在花草茶中。这种味道让他想起童年,引发了三千页纤毫毕现的记忆和文辞精妙的回想。像这种因为某种感官体验而触动记忆,之后被称作 “玛德琳效应”,有时候也说成 “普鲁斯特效应”。💧达尔文(1809—1882)有次提到,跟人解释进化论感觉就像 “杀了人再自首”。它不仅有可能 “杀死” 上帝,也会让人类的自尊心受损,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和上帝近似的高级物种。达尔文当然不是刀枪不入的,他自己就被疑虑不停地折磨。除了讲话结巴,他成年生活还被严重的疾病困扰,自己治疗的手段就是隔一段时间去冲个冷水澡。💧在他那本《存在与时间》(1927)中,海德格尔(1889—1976)提出,只有直面了我们将死这个事实,我们才开始活着。或者我们可以用他的术语来说:只有拥抱了 “Das Nichts(不存在)”,我们才能对付得了 “Das Sein(存在)”。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时候过着一种 “不真实” 的人生:我们焦虑的是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但其实这些人并不关心我们,也不能将我们从必死的命运中拯救出来 —— 所以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要一直讨好他们?💧要是有人指责你胡说八道,你可以用一种很优雅的驳斥方式 —— 转过去面对他们,低声说:“就像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曾经说的:‘你对我的思想一无所知。’”💧葡萄牙裔犹太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某天在他家附近的犹太教会堂的台阶上被攻击,对方认为他是个异教徒。他的一些理念让别人非常生气。因为他提出人类的灵魂不是永恒的,向上帝祈祷没有意义,因为上帝并不干涉人类的事务。照斯宾诺莎的说法,上帝本质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总和;上帝就是自然。斯宾诺莎追求自由和领悟时的专注力是让人惊叹的。他生活极为简朴,吃得很少,禁欲,而且可以一连工作几天不出门。他唯一的缺陷据说是有时会喜欢看蜘蛛追捕苍蝇。别人给他的学术上的荣誉都被他拒绝了,反而靠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镜片赚取一些微薄的收入。这些劳作中的粉尘让他的肺病恶化,四十四岁就死了;但是斯宾诺莎作为启蒙运动最伟大的先驱之一,他的那种无畏的理性精神却有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在聊到退休计划的时候,你可以谈到自己有意 “避世而居,如叔本华(1788—1860)一般培养一种远离尘世争斗的心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聪明人全相信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过去的不公正都会被摒除。但至少还有一个质疑的声音:爱尔兰作家埃德蒙・伯克(1729—1797)认定没有传统的束缚,人类会听命于最低级的欲望,为所欲为,到时结果就是混乱和杀戮。这就是伯克 1790 年出版的《反思法国大革命》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他的预测被可怕地证实了。伯克很看不上人类。他曾经宣称人 “纵然会蹦跳,纵然吵闹不休,终究只是存活一时的虫子”。💧一个 “拉伯雷(1494—1553)式的人物” 往往指他带有传奇色彩又颇为讨喜,喜欢感官享受(尤其是食物、酒精和性爱),对善恶对错则不太关心。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博学者、医生和修道士;他的书也跟作者本人一样变化多端。前两本关注的是两个巨人的事,他们就叫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对于吃喝玩乐总不厌倦;而另外那几本则主要写其他一些角色寻找所谓 “圣瓶” 的历险。拉伯雷真的很好笑。据说他最后的遗嘱上只有一句话:“我什么都没有,欠了一大笔钱,剩下的我都留给穷人。”💧如果一部电影或小说中某个角色本来只关心自己,但因为真切地爱上了某个人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那么你就可以说 “这个故事是典型的克尔恺郭尔(1813—1855)式的叙事套路”。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恺郭尔喝咖啡的方法很怪,他先是在小小的咖啡杯里放满糖块,然后再把咖啡倒进去,让糖块融化,接着他会把这杯咖啡一口闷掉。他是不是觉得这个流程映射了他所提出的 “人生三个阶段”?克尔恺郭尔相信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经历一个 “审美期”,主要自私地追求感官享受(糖)。然后他进入了 “道德期”,会结婚、生孩子,参与公众事务,比如担任地方行政官(苦咖啡)。最后是 “宗教期”,会关注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事(饮料本身,以及它的回味)。

          转发
          2
        • 查看全部17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