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专业智库平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重磅作品,集结各界金融研究中坚力量,全面解读百年一遇之变局下全球经济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来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重要成果,通过比照过往金融危机、大流行病的历史经验,全面解读百年一遇之变局下国内外经济现状及未来趋势,深度探讨全球经济冲击对中国经济及各个产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对中国未来经济趋势给出积极的研判——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并不会改变。

作者从新基建布局、刺激政策制定、产业恢复、数字经济赋能、投资者应对等多个层面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了长期可行的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 代序 改革和开放是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
  • 01 全球经济下半场
  • “大流行病”下全球各国经济走势
  • 疫情大流行
  • 新冠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前景
  • 大变局下的全球政策应对与效果评估
  • 对投资者的启示
  • 疫情冲击下的美国资本市场
  • 全球金融市场巨幅震荡
  • 美国资本市场存在深层次脆弱性
  • 美国10年牛市或将终结
  • 美联储救市收效几何
  • 惊人相似的历史
  • 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两步走
  • 新一轮金融危机能否避免?
  • 此次股灾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性不同
  •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 大萧条的余音
  • “惊人的愚蠢”——大萧条
  • “一连串的试错”:罗斯福新政
  • 大萧条的启示
  • 是否会迎来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
  • 全球经济即将正式步入衰退
  • 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担忧再起
  • 加强国际协作,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 假如危机再次到来
  • 危机的演化路径难预测
  • 危机前的蛛丝马迹
  • 新的危机在哪里
  • 漫长的衰退
  • 02 对未来中国经济怎么看
  • 百年一遇疫情下的中国
  • 百年一遇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展望
  • 中国还有哪些别国没有的政策选项
  • 短暂冲击不改变经济基本面趋势
  • 三个维度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 经济基本面趋势
  •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政策应对:注重结构而不是总量
  • 疫情后中国经济的风险和机会
  • 要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
  • 经济复苏的驱动力会有新变化
  • 疫情后两大风险预测
  • 新冠疫情常态化如何影响经济运行
  • 疫情常态化下的经济恢复模式
  • 交易费用的作用机制和数值评估
  • 基于补贴交易活动的政策应对
  • 非典型经济复苏
  • 全球渐进复苏
  • 一个重要的判断:供给复苏快于需求
  • 无通胀的经济复苏
  • 短期与中期平衡
  • 财政货币新思维
  • 03 金融市场危与机
  • 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与机会
  • 疫情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 风险之中蕴藏机遇
  • 打造国际金融资产配置中心
  • 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
  • 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行为动机
  • 新冠疫情下的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
  • 04 房地产业变局
  • 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政策变化
  • 新冠疫情不应该简单看成外部事件冲击
  • 非典与新冠对中国经济和地产的影响比较
  • 市场需求被推迟,房地产政策不会有大调整
  • 疫后地产
  • 谁在掣肘房地产
  • 谁在支撑房地产
  • 结论
  • 05 供应链如何破局
  • 中国如何应对产业链转移压力
  •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历史
  • 中国面临产业转移的多重压力
  • 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应对初探
  • 变局下,中国产业链的应变之道
  • 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之辨析
  • 中国产业链的影响力与脆弱性
  • 疫情和中美冲突的启示
  • 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
  • 中国的应对之策
  • 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中国发展机遇
  • 受市场规律制约,中国产业链优势难以替代
  • 产业链重构将呈现地域垂直整合趋势
  •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的机遇
  • 06 新经济,新机会
  • 数字经济发展契机
  • 需警惕全球经济新问题
  • 数字经济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 中小微企业的困难可能构成系统性风险
  • 利用数字工具支持中小微企业
  • 更加积极地拥抱技术进步,加快数字化转型
  • 从数字银行看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
  • 以小见大,一家数字银行观察到的客群和行业变化
  • 数字经济如何进一步助力经济复苏
  • 数字经济如何实现长足发展
  • 疫情的留痕:从无接触经济到数字经济
  • 无接触经济的形式
  • 无接触经济启示一:机器赋能人
  • 无接触经济启示二:服务业可贸易
  • 无接触经济启示三:生产率与发展模式之辩
  • 数字经济更需要关注分配问题
  • 07 资产管理新拐点
  • 危机下的资产配置和应对策略
  • 保持理性:投资管理者需要用理性去穿越动荡和危机
  • 寻找理性:聚焦于真问题
  • 危机中的防守策略:保证生存
  • 危机造就长期优秀业绩
  • 在危机中学习
  • 思考: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资产管理
  • 资产管理行业迎来机遇
  • ETF:保持多样性,避免市场的集中度风险
  • 低流动性另类投资:从微观角度出发的投资
  • 顺势、逆势——投资者偏好变化与资管产品设计
  • 数据与算力的发展使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融合成为可能
  • 围绕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5点政策建议
  • 资产管理业与银行资产管理的出路
  • 市场环境分析
  • 资管业态变化
  • 五大转型策略
  • 08 高度不确定性下的政策制定
  • 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应对政策
  • 没有政策反应过度这回事
  • 根据冲击性质选择宏观政策工具
  • 疫情冲击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 财政政策走到宏观调控舞台中央
  • 流行病学曲线决定经济复苏轨迹
  • 巨大不确定性下的宏观政策组合
  • 经济预测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 隔离的经济账该怎么算
  • 政策纾困,也是社会保险
  • 供需平衡与增长目标
  • 走出疫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刺激政策的得与失
  • 美联储刺激计划——支持借贷
  • 对美联储无限量QE的不同意见
  • 中国需要加大政策力度吗
  • 刺激政策如何趋利避害
  • 借鉴国际经验,有效应对危机
  • 危机应对政策的首要原则
  • 财政政策应发挥主导性作用
  • 现代货币理论值得再思考
  • 危机应对政策退出要及时
  • 全球经济再次衰退时我国的应对之策
  • 疫情蔓延可能提供了引发全球衰退的导火线
  • 内外夹击下今年的经济形势较为复杂
  • 对宏观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具体建议
  • 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逻辑与施力重点
  • 新冠疫情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逻辑
  • 消费、中小微企业和“新基建”
  • 以财政政策为主导的具体政策建议
  • 09 战略部署新重点
  • 战疫增长模式下的目标、政策与改革
  • 疫情冲击经济的若干特点
  • 战疫增长模式下的目标和短期政策
  • 新基建前程远大,但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
  • 着眼点、立足点要从短期刺激政策转向结构性潜能
  • 建设都市圈是一个被逼出来、不得不为之的选项
  • 都市圈建设需要在六个方面深化改革、调整政策
  • 实质性深化改革是最好的刺激政策
  • 对症下药应对疫情冲击下半场
  • 对症下药应对疫情冲击
  • 反思深层次矛盾
  • 推动公共卫生防疫领域供给侧全面改革
  • 扩大公共设施投资,提高公共卫生供给质量
  • 中国医疗及公共卫生系统投资空间巨大
  • 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有长远投资效益
  • 加强公共卫生与防疫的人才培养和基础科研工作
  • 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的比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6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理论应该脱离实际

    现在大家肯定的共识是经济学家炒股肯定不比普通人强,课堂上也会调侃:“说到经济趋势,如果是百年的尺度,专家会说得对,如果判断本周的股票指数专家不会比大猩猩强。”,数学博士现场下料不会比装修师傅强多少,专家的作用是总结出规律定律,成为日常的工具并成为继续探索的基石。而具体经济事例的分析,这些书斋里的专家学者不如一线的记者和亲历者。所以西方学者会老实做理论和案例的研究分析,对时事评论也偏重已经发生事例的梳理,而不是去预测和开药方,而中国学者传统上喜欢当幕僚帝师,对具体事物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往往被打脸。本书是 2020 年疫情情况不明的情况下。40 位专家为中国经济未来开的 “药方”,现在回头看可以证明不要浪费时间听 “专家” 的预测。首先专家和普通人做判断都受当时惯性思维的影响,千篇一律的希望继续和缓欧美关系,以诚恳谦卑的态度(“开放”)让欧美继续购买我们的商品,产业链不转移。可见是天真幼稚了,中美的脱钩和外资的撤离,不是中国的态度问题,是欧美经济衰退和企业竞争力下降赚不到钱了。今年继续创纪录的贸易顺差,表明中国的制造业继续领先全球。5 年过后看现在中国面临的困难,如同美国 29 年经济危机时的情况,当时美国是一战的胜利者,世界最强的制造业,可大萧条的原因是欧洲市场的萎缩(战后真穷了)和贸易保护,美国国内产能过剩,产业金融化突然崩塌,中国房地产的金融化大家有目共睹。可以说 5 年来中国经历了 “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新词也是最近才被引进的,通俗讲就是资产缩水),可我们国家在乎吗?29 年美国的经济危机黑色星期五股市并没有影响普通民众,影响的是银行,而银行在 30 年成批倒闭才影响到普通人,而中国现在是通缩,银行不是没钱是钱太多。当年罗斯福新政救美国,现在解决民生问题也要靠社会主义,美国当年大量投资公共医院,公办学校和市政公共设施,中国也将扩大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基本民生的投入,只是目标是底层劳动大众,而不会救助乱投资理财的中产。“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对未来的预测要去看历史。 当然专家不可能预料到战争,但所有的专家都没有预料到俄罗斯的经济面对制裁不是崩溃而是变好了,因为战争停止了资本外流,寡头被抑制,普通老百姓反而增加了就业提高了收入,可见 “专家” 高估了资本的力量,而没有检讨资本的坏处,所有 “专家” 还是延续原有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模式来进行预测和计划,而没有想到如果转为对抗性战时经济,首要的是要去金融化(“房住不炒”),加强制造业和粮食等实体物资的生产和储备,全产业链的自主替代,华为的浴火重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打脸 “专家”,至于新质生产力是那些旧体制(美制)训练的人眼里看不见的。政府决策需要考虑的要点是:1. 政权和社会的稳定。2. 国家安全。3. 金融市场的稳定。4. 经济增长。美国大公司在中国都是租办公室从来不购入固定资产,更不要说现在的准战时状态,逆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随着黎巴嫩通迅设备的爆炸,产业链都将各自独立,去杠杆和去金融化都将成为常态,本书大部分 “专家” 都处于金融领域,不要再幻想 “大水漫灌” 和降息后的资金回流。彭博社数据估计:在未来两年内,高科技在我国 GDP 中所占比例将超过房地产,而 6 年前(也就是本书专家发言时间),房地产还是高科技的 2 倍。

      1
      9

    出版方

    蓝狮子

    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目前国内最专业、出版规模最大的民营财经图书策划出版机构。蓝狮子专注于公司案例图书和企业家传记的出版业务,整理并传播中国本土公司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