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践行深度工作,提高认知能力,远离浮浅事务,成为技术时代的匠人。

内容简介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yong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 The Idea
  • 第1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 高级技术工人
  • 超级明星
  • 所有者
  •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 杰克·多西是怎么回事?
  •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 度量的黑洞
  • 最小阻力原则
  •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 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
  •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 深度智人
  • 第二部分 准则 The Rules
  •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 习惯化
  • 要有大手笔
  • 不要独自工作
  • 像经商一样执行
  • 图安逸
  • 准则2 拥抱无聊
  •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 有成果的冥想
  • 记住一副牌
  •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 戒掉社交媒体
  •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 准则4摒弃浮浅
  •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 5 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 结论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47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才是赢家

    所谓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工作的能力。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深度工作能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与之对应,浮浅工作则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杂活,也就是那些你可以一边刷手机,一边干的活。这些活能让你变得很忙,但是,很遗憾,这些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


    在网络时代,我们不断地被小事扰乱心神,工作时间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花在浮浅工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如果你用于浮浅工作的时间越多,深度工作的能力就会越来越下降。
    你说这是个挑战也行,你说这是个机会也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但与此同时,深度工作能力的价值日益提高。未来世界,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才是赢家。

      16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2年阅读的第16本书

      这两年我一直待在一个仓库的房间里读书、学习,每天都被各种打扰,一会儿有人来拿货、卸货,时不时女儿还跑到我这,带着她的玩具和小朋友在我房间里玩。后来,我发现起的早,就没有人打扰了,于是我就每天 4 点起床,读书、写作、思考,一直可以学到 8 点。起的早,就很珍惜这段时间,不骄不躁,把安排的事情按步骤完成,但如果起的晚就会打扰一天的节奏,导致晚上又舍不得睡,感觉今天的事情还没完成。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瑞士圣加仑(Swiss canton of St. Gallen),靠近苏黎世湖(Lake Zurich)北岸,有一个名为伯林根(Bollingen)的村庄。1922 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选择在这里建起居所。最开始他建起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 “塔楼”。在一次印度之行中,他发现当地人有在家里开辟冥想屋的习俗,那次旅行之后,他便在自己住所中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在休息室时,我可以独处。” 荣格这样评述这个房间,“我随时都带着钥匙;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房间。” 记者曼森・卡里(Mason Currey)在他的著作《每日仪式》(Daily Rituals)中整理了各种关于荣格的材料,重现了这位心理学家在塔楼中的工作习惯。卡里在书中写道,荣格会在早上 7 点起床,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在私人办公室中度过两个小时不被人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他通常会冥想或在周围的乡村长时间漫步。塔楼里没有电,因此日光暗去夜色朦胧之时,油灯为亮,壁炉送暖。荣格会在晚上 10 点上床休息。他说:“从一开始,我就感觉能够在这座塔楼里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恢复。” 尽管我们很容易将伯林根塔楼看作度假屋,但是回顾荣格的职业生涯,人们会发现这座湖边居所显然并非为躲避工作而建。1922 年,荣格买下这片地产的时候还无暇度假。仅仅一年之前,在 1921 年,他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总结了长久以来荣格与其曾经的好友兼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思想的诸多差异。在 20 世纪 20 年代,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是很大胆的举动。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他后来也被称作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在苏黎世期间开展演讲和心理咨询,一直很忙碌,这一点很明显。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忙碌生活。他想要改变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而这个目标需要更深入、更缜密的思考,这在忙碌的都市生活方式下是做不到的。所以荣格隐居到伯林根,并非逃离职业生活,而是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卡尔・荣格后来发展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当然,他最终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本书中,我的兴趣点会落在下述这项技能上,而这项技能显然对他的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3
          1
        • 查看全部169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