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互联网基础环境下的信息隐私保护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作者立足于互联网这个基础环境,从个人信息的社会性出发,对网络生态中围绕个人信息利用和保护问题的价值冲突以及互联网运行机制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绪论:当隐私遇上互联网
  • 第一节 互联网对隐私的影响
  • 第二节 互联网隐私保护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书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信息隐私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隐私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节 隐私的本质与局限
  • 第三节 信息隐私的概念
  • 第三章 信息隐私的价值困境
  •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社会性
  • 第二节 数据的应用价值
  • 第三节 集体安全的危机
  • 第四章 信息隐私的机制困境
  • 第一节 信息隐私所处的环境特点
  • 第二节 互联网个人信息运动的特点
  • 第三节 机制性困境:有“私”无“隐”
  • 第五章 隐私保护与平台责任
  • 第一节 平台的内涵与功能
  • 第二节 隐私保护中的平台责任
  • 第三节 谷歌案中的平台责任
  • 第六章 代表性的信息隐私法律制度体系
  • 第一节 美国的信息隐私制度
  • 第二节 欧洲的信息隐私制度
  • 第三节 中国的信息隐私制度
  • 第四节 三种制度模式的特点及其启示
  • 第七章 信息隐私保护的原则与标准
  • 第一节 信息隐私保护的原则
  • 第二节 个人信息利用的标准
  • 第八章 个人信息利用活动的边界
  • 第一节 群体利用的边界
  • 第二节 商业利用的边界
  • 第三节 政治利用的边界
  • 第九章 信息隐私保护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政府主导:从管理到治理
  • 第二节 法律构建:成文法与司法判例
  • 第三节 市场构建:平台服务商的角色与市场激励
  • 第四节 自助构建:社区机制与公民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主要的法律性文件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