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企业如何基业长青?如何规避管理中的“四大断裂”?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创业酵母创始人张丽俊揭示良性增长的秘密,提供一套企业打天下的营运系统。

内容简介

小企业经营业务,大企业经营组织。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剧烈变革和转型的时代,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2.5年,而活下来的企业中能够持续增长的不足十分之一,组织发展跟不上业务发展已经成为企业永恒的难题。

通过对数千家企业的长期研究,本书揭开了企业保持良性增长的秘密,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发展的特性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一整套帮助企业打天下的营运系统,详细地解答了企业管理者主要关注的七大问题:企业如何才能基业长青?初创期的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快速成长期的企业如何搭建管理体系?成熟期的企业如何变革转型?鼎盛期的企业如何激活组织活力?如何规避企业运营中的四大断裂?未来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与能力?

本书所述观点、方法、工具以及案例均来自真实的企业管理场景,适合企业各级管理者用于提升管理认知,提高管理效能。

如果你对管理的本质充满好奇,对管理的实践渴望精进,那么你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赞誉
  • 序言
  • 第1章 基业长青的秘密
  • 为什么基业难以长青:商业发展的非连续性
  • 全球产业发展的非连续性
  •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发展的非连续性
  • 科技40年发展的非连续性
  • 不确定性,是未来商业的主旋律
  • 基业如何长青:寻找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 什么是第二曲线
  • 什么时候打造第二曲线
  • 如何打造第二曲线
  • 增长的路径:“剩者为王”
  • 为什么追求增长
  • 什么是好的增长
  • 如何实现高效增长
  • 组织的价值:“慢就是快”
  • 亚马逊的增长飞轮
  • 组织创新保障战略落地
  • 第2章 隐性曲线:可复制的组织能力
  • 什么是隐性曲线
  • 隐性曲线的三要素
  • 打造隐性曲线的四项基本原则
  • 阿里巴巴飞跃:“天晴时修屋顶”
  • 阿里巴巴的显性曲线
  • 阿里巴巴的隐性曲线
  • 隐性曲线支撑显性曲线
  • 微软复兴:“开着飞机换引擎”
  • 微软的显性曲线
  • 微软的隐性曲线
  • 微软变革三部曲
  • 第3章 组织创新:穿越企业生命周期的隐性曲线
  • 初创期: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 什么是初创期
  • 在初创期管理者该如何做
  • 快速成长期:在混乱中建体系
  • 什么是快速成长期
  • 在快速成长期为什么要搭建管理体系
  • 在快速成长期管理者该如何做
  • 成熟期:在痛苦中变革
  • 什么是成熟期
  • 为什么成熟期企业最痛苦
  • 成熟期企业如何变革转型
  • 鼎盛期:跨界与共生
  • 什么是鼎盛期
  • 鼎盛期企业如何构建生态圈
  • 第4章 四大断裂:组织创新的窘境
  • 个人梦想与组织使命的断裂
  • 如何理解个人梦想与组织使命的断裂
  • 如何将个人和组织连接起来
  • 事与人的断裂
  • 业务管理者:只关注业务不关注人
  • 人力资源管理者:缺乏对业务的深刻理解
  • 局部与整体的断裂
  • 价值观不落地:贴在墙上的价值观无法走进员工心里
  • 战略目标不一致:各部门目标与公司目标不统一
  • 部门间协同不顺畅:各部门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 现在与未来的断裂
  • 战略方向的选择
  • 人才培养和任用
  • 小测试:四大断裂的场景化案例诊断
  • 场景1:战略会上的争论
  • 场景2:绩效考核中的盲区
  • 场景3:人才盘点后的反思
  • 场景4:业务复盘时的收获
  • 第5章 酵母天地图:企业打天下的营运系统
  • 企业文化系统
  • 企业文化系统的构成
  • 企业文化的价值
  • 业务营运系统
  • 战略与子战略
  • 营运目标
  • 目标落地执行体系
  • 组织保障系统
  • 组织架构
  • 核心人才盘点
  • 人力资源体系
  • 天地图的三层逻辑
  • 第一,头、腰、腿的派生与相互制约
  • 第二,双轮驱动
  • 第三,关键连接点
  • 第6章 愿有多大,路有多长
  • 领袖与管理者
  • 你是领袖还是管理者
  • 优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 管理者的三层阶梯
  • 个人职业发展
  • 职业发展的起点:扣动你的心灵扳机
  • 职业发展心态:猴子爬树理论
  • 职业发展阶梯:每日精进的秘诀
  • 职业发展的终点:愿有多大,路有多长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30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组织的力量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73 本(46)#《组织的力量》️99% 照搬照抄阿里巴巴管理方式(比如文化价值观考核、搭建 “政委体系” 等)的企业都会失败。企业所处阶段不同,内外部环境也不同,企业的管理方式虽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差异性,企业采用简单 “抄作业” 的方式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唯一的出路在于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搭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企业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他们是一群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愿意去改变世界,永立潮头的人,同时也是一群很不易的人,他们每天都在面对足够新、足够复杂的问题。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平均每 10 年就会出现一次商业大变革,每一位企业家,对外要面临随时被时代抛弃的压力,对内还要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建立企业的人才工厂,制定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基于这么多年的企业服务经验,我们发现带领企业打天下是有成功路径的,“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 0 到 1,还是快速发展期,或是变革期和鼎盛期,企业经营的三支柱 —— 业务、人力、财务都有共性规律可循。只要掌握了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经营之道,我们就可以通关,走出目前遇到的困境,走向企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建立企业的第二曲线,时机尤为重要。因为 “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曲线消失之前开启第二曲线”。企业中业务的创新转型,就是企业第二曲线的开始。为了保持不变,一切都在变化。汉迪先生提醒我们,情况总是会有变化的,只有第二曲线在第一曲线达到巅峰之前就开始增长,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源承受第一曲线在第二曲线投入期的下降。️改变的发生从全新的视角开始。对熟悉的业务要用全新的视角来看,这样才能开辟一条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新道路。现实就如汉迪先生思考的那样,“在商业领域中,信息经济正演变为‘赢家通吃’…… 如果我们想拥有一个让未来造福于每一个人而非享有特权的极少数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需要挑战正统、有一点梦想、超常思考,并且敢于尝试不可能。这正是隐藏在第二曲线原则背后的思想起源”。️显性曲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业务增长曲线,是由无数个业务增长点构成的,比如新的业务模式、新的产品品类、新的用户群体等,很多创新业务曲线都是从一个业务增长点开启的。隐性曲线,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组织创新曲线。为了支撑新的业务增长,组织需要不断创新和迭代,比如新的模式下人员的能力如何提升,管理的机制如何更敏捷,文化如何迭代和发展等,这些组织创新的点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条组织创新的隐性曲线。️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企业也不例外。根据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的生命周期理论,既然企业是生命体,那么它就会有从孕育到出生、成长,再到老化、死亡的生命周期。这里,非常值得关注的是稳定期,这是一个最危险的阶段,因为稳定期过后必然步入衰退。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创业生存的两条命脉: 业务和组织。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必要的两条资源。对于创业人或者管理人员来说可以理解一下书内目录结构,针对着去查阅,为破局而找到方法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组织的力量-增长的隐形曲线

        从关注张丽俊的视频号开始,她能把管理理念用平实语言表达出来,是对公司组织理解比较到位的行家。找到这本书,当当网上纸质书还买断货,不想在下单后第二天得到上看到电子书,就一睹为快了。组织的力量,围绕酵母天地图为中心,把一个组织中,从领袖(领导)- 头,到中层管理者(腰),再到基层员工(脚)每个层次人员所担负的角色,做的具体组织赋予他要做的事。从阿里巴巴,蒙牛,微软等企业分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的力量对于一个企业的成功重要作用。任何一家企业都要找出,以 “xx” 为本的坚持,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把对的核心价值观放到组织文化建设中,诚信责任和专业就是不错的万能词。保持长期主义,守望 “day 1” 紧迫感,让一群平凡之人成就不平凡之事。万事都是靠人去执行,再好的战略,执行的主体都是靠人去做。建设好企业组织,好的文化,再来就需要一个领袖来领导这个企业,方可成为伟大企业。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9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