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广播、电视和新闻评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内容简介

本次修订保持了初版的框架,对各章节进行了修改,书中在阐述原理时适当引用个例加以诠释,分析作品表现技能时注意与相应原理“挂钩”;并从广播、电视多符号和采录制作多程序的实际出发,强调技能的多样性、互补性,以及发挥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功能。

全书主要从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新闻评论的要素和基本类型,广播、电视评论的个性特征,广播、电视评论的基本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新闻评论及其体裁特征
  •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界说
  • 新闻评论究竟是什么?
  • 新闻评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 诸说并存将是长期现象
  •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 强烈的时效性
  • 评论对象的特定性
  • 直接的针对性
  • 新闻性的意义
  •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
  • 政论性的基础
  • 政论性的核心
  • 政论性特征的作用
  •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要素和基本类型
  •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要素及其关系
  • 新闻评论的要素
  • 正确理解特殊的论说现象
  • 要素间的关系
  • 第二节 论点
  • 总论点与分论点
  • 论点的要求
  • 论点间的关系
  • 第三节 论据
  • 论据的功能及其他
  • 论据的种类
  • 论据要充分
  • 第四节 论证
  • 论证及其条件
  • 论证的逻辑方式
  • 论证的方法
  • 第五节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 新闻评论的分类
  • 不署名评论
  • 署名评论
  • 第三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个性特征
  • 第一节 新闻评论与新闻媒介
  • 广播、电视评论个性特征发展的制约因素
  • 广播、电视评论个性特征的发展方向
  • 第二节 广播评论的相对特点
  • 广播体裁的风格特点
  • “短”的目标和求“短”的途径
  • “浅”的含义和“浅出”的方法
  • “软”:讲究说理艺术
  • 第三节 电视评论基本特点的形成机制
  • 电视评论走过的路程
  • 电视评论个性特征形成的基础
  • 画面、同期声、字幕的运用
  • 第四节 完善广播、电视评论个性特征的途径
  • 适应受众的广泛性
  • 正视内容的选择性
  • 探索形式的特殊性
  • 第四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基本形式
  • 第一节 口播评论
  • 口播评论及其演变轨迹
  • 口播评论的特殊形态
  • 善待口播评论
  • 第二节 谈话体评论
  • 谈话体评论与谈话体
  • 谈话体评论的实质
  • “类交流”:谈话体评论的灵魂
  • 谈话体评论的写作要领
  • 分析性谈话节目
  • 第三节 广播音响评论
  • 音响评论的发育过程
  • “音响”及其表现功能
  • 评论音响的取向及“少而精”原则
  • 论述语言的特殊功能
  • 第四节 电视图像评论
  • “图像评论”的界说
  • 图像评论:“评论”与“述评”
  • 图像评论的题材取向
  • 第五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 第一节 选题、立论及其思维过程
  • 选题究竟是什么?
  • 立论的含义
  • 选题趋同、立论互异的现象
  • 选题、立论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特征
  • 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选题
  • 选题的共同点
  • 广播、电视评论选题的前提
  • 广播、电视评论选题的特殊课题
  • 第三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立论
  • 立论的基本目标:求真求新
  • 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特殊性
  • 第六章 广播、电视评论的写作和制作
  • 第一节 融理、事、情于一体
  • 理、事、情与“三要素”
  • 恰当处理理、事、情的关系
  • 第二节 坚持说理的基本原则
  • 围绕立论说理的原则
  • 说理要看对象的原则
  • 第三节 善于夹叙夹议
  • 夹叙夹议的前提和关键
  • 夹叙夹议的基本类型
  • 夹叙夹议的写作、制作要求
  • 附录 新闻评论作品选
  • 说“雅好”
  • “腐败定论”比腐败更可怕
  • 媒体为什么要扒粪
  • 我们共同的使命
  • 警惕“伪科技”迷信
  • 对学术腐败者也不必慈悲
  •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 构建和谐社会须倡导第三次分配机制(记者述评)
  • 是“振兴会”,还是“催眠会”(解说词)
  • 惜哉文化
  • 伤心一跪
  • 市长换锅的启示
  • 庄户人也要讲究语言美(摘要)
  • 失踪的基本农田
  • 顽疾之害
  • 微笑的美
  • 拜金主义要不得
  • 蟹市所闻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