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洞穿多民族统一国家构造的深层历史,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变。

内容简介

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 、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只有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掌握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理解各时代的民族关系和各个政权处理民族问题政策的得失,并进而思考近代民族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构近代民族问题的钥匙。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三重的天下: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起源
  • 一、“四海之内”与“九州”:理论上的“天下”与现实中的“天下”
  • 二、“内服”与“外服”:阶级制“天下”的成立
  • 三、“中国”与“四夷”:统一之“天下”的有机构成
  • 结 论
  • 第二章 文明论的华夷观: 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
  • 一、“华夏”与蛮、夷、戎、狄:是民族还是文明共同体
  • 二、“四夷”与“礼”:民族歧视的构造
  • 三、走向“中原”之路:以文化为渠道的民族膨胀
  • 四、“天下”与“德”: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 结 论
  • 第三章 万里长城的内外: 成立时期的中华帝国与夷狄
  • 一、秦帝国的“属邦”
  • 二、汉帝国的外臣与内属
  • 三、从“兄弟之国”到“臣国”
  • 四、儒教与夷狄
  • 结 论
  • 第四章 分治与同化: 五胡十六国时代胡人政权的中华王朝思想
  • 一、从单于到皇帝——胡人社会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
  • 二、从夷狄到华夏:胡人在文化与民族特征上的变化
  • 三、从游牧到农耕:胡人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
  • 结 论
  • 第五章 多重的帝国与多元的帝国: 唐、辽、元的国家和民族
  • 一、羁縻与和亲: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
  • 二、一国两制与两国一家: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 三、中国化与二都制:元代的政治构造
  • 结 论
  • 第六章 大一统帝国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 一、国家主权与土司、土官
  • 二、土司地区的“中国化”
  • 三、“改土归流”与清王朝的“华夷”认识
  • 结 论
  • 第七章 在中华与“乌玛”之间: 藩部体制与维吾尔社会统治体系
  • 一、从“招服”到征服:清王朝统治维吾尔社会的开始
  • 二、维吾尔社会与伯克制:清王朝的间接统治
  • 三、满人盟主之臣民:藩部体制下的维吾尔社会
  • 四、和卓的“圣战”:民族隔离政策的危机
  • 结 论
  • 第八章 国际政治背景下的新疆建省: 多民族近代国家建设的尝试
  • 一、收复新疆的背景:19世纪后期英俄势力的入侵
  • 二、“塞防论”与“海防论”:近代国际政治与领土
  • 三、废除间接统治政策:从藩部之民到国家之民
  • 结 论
  • 第九章 构筑“中华民族国家”: 西方国民国家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 一、“驱除鞑虏”:“中华”在近代的再认识
  • 二、“五族共和”:向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回归
  • 三、“积极的民族主义”:大中华民族时代的开始
  • 四、“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国民国家思想的实践
  • 结 论
  • 第十章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诞生
  • 一、共产国际指导的“民族自决”与“联邦制”(1922—1937年)
  • 二、帝国主义侵略与“民族自决论”的质变(1937—1945年)
  • 三、否定“联邦制”与“民族区域自治”的确立(1946—1949年)
  • 结 论
  • 结语 民族与国家: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
  • 征引文献
  • 史料
  • 中文著作
  • 中文论文
  • 日文著作
  • 日文论文
  • 其他文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的思想观念下,作者通过一本书(十个章节)将一个主题 ——“何谓中国” 的历史演变 —— 讲的颇为连贯透彻,值得一读。对此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一定可以轻松读下去,而不感兴趣者也许会觉得本书内容略显枯燥乏味。正如书名《从 “天下” 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所示,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中国” 的国家内涵经历了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的嬗变,从传说中的 “三皇五帝” 时代纵贯至当下新中国时期。我认为本书值得仔细阅读的是最后三章,即始自清末的整个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期间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概念被不同思想家和革命者一再论述、修正,尤其是汉族士大夫们主张的 “新疆建省”,孙中山的思想转变过程,以及中共历史文件中对民族问题的不同表述(自我修正),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王朝决议 “新疆建省”,类似 1905 年的 “新政”,都是清王朝治国模式的大转向。相较于 “新政” 的草草了事,新疆建省的实际意义不容忽视,相当于是清王朝认可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去同化、治理边疆民族的模式,也是清代中国从 “天下观 + 多元帝国” 向 “民族 + 领土国家” 的转型的第一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在改变了 “反满” 革命理念并主张 “五族共和” 后,中华民国基本继承保留了除外蒙古外的清朝旧土,但对于民族问题则明显倾向于以汉族及其文化为中心完成多民族国家的内部融合,力图塑造全新的中华民族的实体,以抵抗当时国际上的主流观念 “民族自决论” 对中国国家领土完整的冲击,但民国革命家(从孙到蒋)骨子里的汉族中心主义思想使得他们构建新中华民族的政治说辞在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那里没有获得充分的响应,而且在帝国主义的渗透下还呈现出各自分裂独立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基本维系了之前领土疆域的基础上,又用 “民族自治” 的政治理念实际推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有效治理,尽管这与融合为同一中华民族的民国旧理念并不一致,但基本管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所带来的实际冲击。留给未来的开放问题是,中国如何长期应对民族国家观念带来的分裂问题,能否回归多民族共存共荣的国家模式,中华民族是实的概念还是虚的概念。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此书,对中国的民族政策有了系统认知,面对现阶段的民族治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藏蒙都没讲清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