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选取商代到秦汉、自汉代独尊儒术至1840年、近现代三个时间节点,从哲学理论的高度阐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诗经与政治教化、春秋的政治理想等方面对早期儒家的政治理念做了阐释和总结,又从如董仲舒的公羊学到王夫之的理势等,总结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意涵,最后关注到康有为的改良、梁启超的国家学说、严复与进化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建国方略、国粹派、毛泽东和中国革命学说,是对中国政治哲学思想与实践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与阐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卷
  • 第一卷作者简介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无为与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老子对社会矛盾的揭露与批判
  • 第二节 “道物论”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
  • 第三节 圣人的“无为”与百姓的“自然”
  • 第四节 多元共生与公平公正
  • 第五节 反向的政治思维:守柔与不争
  • 余论 老子的政治哲学是否为愚民之策和权谋之术
  • 第二章 正名致思:孔子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仁:“成己”与“爱人”
  • 第二节 “一以贯之”与“下学上达”
  • 第三节 孔子正名研究范式之反省
  • 第四节 孔子正名致思的双重结构
  • 第五节 孔子正名政治的运作模式
  • 第六节 正名政治中的二元现象
  • 第三章 兼爱:墨家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
  • 第二节 选贤任能,尚同下效
  • 第三节 强本节用,尚力明法
  • 第四章 天下与国家:商鞅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政治权力及法的起源
  • 第二节 天下之利、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
  • 第三节 “述仁义于天下”的政治理想
  • 第五章 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以善为性:仁政的人性论根据
  • 第二节 民贵君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 第三节 仁政与王道:政治的核心内容
  • 第四节 “以义为利”:政治的正义性原则
  • 第五节 “从道不从君”:士的为政原则
  • 第六节 孟子政治哲学的反省与评价
  • 第六章 自然与无为:庄子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道与万物自然
  • 第二节 万物自然与权力的消解
  • 第三节 人性与制度约束
  • 第四节 在宥天下与至德之世
  • 第五节 天道与秩序
  • 第六节 君无为而臣有为
  • 第七章 天道与人道:黄老道家政治哲学
  • 第一节 黄老道家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从玄虚的“道”到可以效法的“天道”
  • 第三节 从“道”到“名”“法”
  • 第四节 从人性到法律
  • 第五节 “黄”与“老”的关系
  • 第八章 无名与有名:名家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形名”论、“正名”论、“名实”论
  • 第二节 战国秦汉时期“名”“法”对举的普遍现象
  • 第三节 “名”“法”对举形成的原因
  • 余论 “名”是一种力量
  • 第九章 隆礼重法:荀子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政治、道德与政治的道德基础
  • 第二节 德的可欲性与政治的可行性
  • 第三节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
  • 第四节 “礼义之谓治”
  • 第五节 “善者,正理平治也”
  • 第六节 范的“奠基”与“动机”
  • 第十章 法、术、势:韩非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好利、自为的人性基础
  • 第二节 法与君主权力
  • 第三节 仁义之治、礼治与法治
  • 第四节 自然之势与人设之势
  • 第五节 形名参同与循名责实之术
  • 第二卷
  • 第二卷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 董仲舒论天人之际的治道
  • 第一节 董仲舒之问题意识
  • 第二节 元:更化的动力
  • 第三节 天人之际
  • 第四节 以民从君,以君从天
  • 第五节 法天而治
  • 第六节 德教
  • 第七节 学校、选举与士大夫
  • 第二章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王莽“受禅”与改制
  • 第一节 从尧舜禅让到王莽“受禅”
  • 第二节 经典诠释与秩序建构
  • 第三节 再辨德与位
  • 第四节 得天下与治天下——政权合法性的建立与维系
  • 第三章 《白虎通义》的教化哲学
  • 第一节 三统论
  • 第二节 礼乐论
  • 第三节 纲纪论
  • 第四章 《太平经》的自然政治哲学
  • 第一节 自然政治哲学
  • 第二节 自然政治哲学渊源
  • 第三节 《太平经》的自然思想
  • 第四节 太平之世的政治理想
  • 第五节 “致太平”的施政原则
  • 第六节 政治实践——黄巾起义
  • 第五章 王通的正统论与道统论
  • 第一节 王道正统论
  • 第二节 王道道统论
  • 第六章 韩愈的仁义道统论和文化中国说
  • 第一节 唤醒儒家的古文运动
  • 第二节 世存经典辨华夷
  • 第七章 王安石的新外王政治哲学
  • 第一节 北宋儒学的整体规划与引庄入儒——王安石政治哲学的历史、思想背景
  • 第二节 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王安石的政治哲学建构
  • 第三节 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王安石政治哲学的定位与评价
  • 第八章 司马光的礼治政治哲学
  • 第一节 国家治乱本于礼
  • 第二节 礼治秩序
  • 第九章 朱熹的天理秩序
  • 第一节 天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 第二节 亲亲、尊尊——理想家庭秩序的设计
  • 第三节 格正君非的政治设计
  • 第十章 南宋浙东学派的经世哲学
  • 第一节 观察浙东学派的新视角
  • 第二节 浙东学派的法度论
  • 第三节 治人主体的政德养成问题
  • 第四节 浙东学派的历史观和浙东道论中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取向
  • 第十一章 黄宗羲的分权政治哲学
  • 第一节 以三代之治为理想目标的政治设计
  • 第二节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具体落实
  • 第三节 民主启蒙还是传统民本:围绕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论争
  • 第三卷
  • 第三卷作者简介
  • 前言 断裂中的重构:近代中国政治哲学问题及其效应
  • 第一节 近代中国政治哲学之正当性问题
  •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治哲学之群独问题
  • 第三节 近代中国政治哲学之进化论问题
  • 结语
  • 第一章 教化、国家与大同:康有为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孔教与现代民族国家
  • 第二节 如何构造一个新的国家:康有为对现代中国内部结构的思考
  • 第三节 三世说和大同论:儒家的历史哲学与普遍主义
  • 第二章 探索民族革命:章太炎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儒术”为“革命”合法性溯源
  • 第二节 “革命”的展开(上):建立“宗教信心”
  • 第三节 “革命”的展开(下):构建“齐物平等”的政治哲学
  • 第四节 民族主义的形式和质料
  • 第三章 梁启超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三世之义与梁启超的变革思想
  • 第二节 日本思想与梁启超的政治哲学
  • 第三节 强权与自由权
  • 第四节 民族国家构建与道德革命论
  • 第五节 种族竞争与国家利益
  • 第六节 牺牲个人以利社会 牺牲现在以利将来
  • 第七节 为生存竞争的权利自由论
  • 第八节 私德与国民国家的建构
  • 第九节 对国家理性的摸索
  • 第十节 宪政与自由
  • 第十一节 求助于先圣哲伟大之心力
  • 第四章 天演与立宪:严复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世变之亟:古今中西之变下的新时势
  • 第二节 圣人与时势
  • 第三节 革命、改良与新经学
  • 第四节 新经学——天演政治学
  • 第五节 开明专制与立宪
  • 第五章 革命与建国:孙中山的政治哲学
  • 第一节 早年探索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革命共和的意识形态
  •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民族革命
  • 第四节 民权主义与政治革命
  • 第五节 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 第六节 建国方略——民主建国的行动纲领
  • 第七节 晚年转向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