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着眼汉代,立足学理,从“农业文明”角度展现中国历史的轨迹。

内容简介

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是在汉代确定下来,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倬云先生强调了中国发展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实现的关键转换点是在汉武帝时期。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汉代农业的分析: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农民的生计,农业资源,耕种方法与技术,农作之外的选择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汉代农业相关文献的辑录及其学术性注释、相关地图、数据和各种表格,并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和索引等。

《汉代农业》虽为研究之作,实是忧民之书。全书充盈着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敬意,而对汉代遥远之农业的学理探究则折射出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入世之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 中文版序
  • 英文版编者前言
  • 英文版著者前言
  • 导论
  • 第一章 政府对人口和土地占有问题的应对
  • 第二章 土地成了被追逐的财富
  • 第三章 农民的生计
  • 第四章 农业资源
  • 第五章 耕作方式与方法
  • 第六章 农作之外的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 译后附言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汉代农业》强调中国发展了以精耕细作农业为基调的经济。这一体制延续两千年之久,其关键性的转换点,则是汉武帝时代。战国至汉初,中国经济发展,在城市化和商品化两项动力的配合下,出现了相当发达的工商业。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与文官体系相结合,而汉代文官权力在统治控制中的比重,远超过秦制,遂有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情况。他们能与皇权共存两千年之久,也正因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入农村,而其转换点也在汉武帝时,转变的契机与经济转变相应而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对汉代农业的研究,对中国小农经济的早期起源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尤其是对汉代土地和人口政策背后的社会动力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这些政策造成的社会后果进行了完整的追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汉代农业》

        第一,汉武帝把重农抑商从观念变成了制度,推出了 “盐铁官营” 和财产税等政策。他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土地兼并,避免豪强坐大,威胁皇权。第二,汉武帝的重农抑商政策反而加剧了土地兼并,因为经商受到限制以后,豪强更加倾向于土地投资。土地兼并导致一些农民向边远地区移民。在新移民地区,生活条件比较差,地方官容易胡作非为,老百姓还拥有自己的领袖。一旦遇上天灾,这些地区就可能爆发起义。第三,重农抑商政策还与一个历史现象密切相关,那就是古代中国长期无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工商业得不到发展,科学技术也就无法进步,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之间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于是古代中国无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不断上演王朝兴衰的周期律,最终在 1800 年被欧洲甩在身后。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