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13千字
字数
2020-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收录国际战略学者陈明哲过去30年来在学术、商业上的代表性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系包括《承传行践:全方位管理学者的淬炼》《动态竞争:后波特时代的竞争优势》《文化双融:执两用中的战略新思维》共三册。
《承传行践:全方位管理学者的淬炼》:本书希望让读者从各种视角认识明哲老师,并了解在过去30年里他下了哪些功夫、做了什么事,让他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一条路。“文以载道”,希望本书能清晰地传达“经天纬地谓之文”“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理念。
《动态竞争:后波特时代的竞争优势》:在书中,作者还回顾了动态竞争理论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其研究现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对国内的大专院校和各类研究机构的管理学者也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文化双融:执两用中的战略新思维》:收录了陈明哲教授创立的“文化双融”观点的相关学术著作内容与商业文章。管理中的诸多二分对立,往往源自东西双方文化,包括认知、思维以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对立。理解文化双融,并寻求其中平衡与整合的创新机遇,本书可为有志于驰骋全球疆土的人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维与行动指南。
目录
- 承传行践:全方位管理学者的淬炼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 推荐序二 明哲老师:“精一”与“双融”
- 推荐序三 陈明哲教授文选推荐序
- 自序 感恩·惜福·惜缘
- 导读
- 第一篇 忆父怀师
- 第1章 忆庭训
- 第2章 恩师姜占魁:蒙以养正,弦歌不辍
- 2.1 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出现了
- 2.2 读不懂的,和太有趣的
- 2.3 37公斤的意义
- 2.4 尽己之谓忠
- 第3章 有教无类:恩师爱新觉罗·毓鋆教育理念的承传行践
- 3.1 前言
- 3.2 毓老师与“有教无类”理念
- 3.3 我对“有教无类”理念的体悟、承传与实践
- 3.4 感念师恩,自我期望
- 3.5 后记
- 第4章 威廉·纽曼:真知灼见,双融典范
- 4.1 我们常常在百老汇116大街上散步,有谈不完的话题
- 4.2 老天,那是55年前的课啊!
- 4.3 “你千里迢迢到北极想要做什么?”“全世界有40%的石油在那里,我想去看一看。”
- 4.4 比很多中国人更有中国智慧
- 威廉·纽曼传略
- 第5章 学术奠基:马里兰就是我们在美国的家
- 第6章 谦谦君子:联合国的“士大夫”王念祖
- 6.1 我对自己的操守充满自信,但必须正视腐败问题
- 6.2 建议抗命,恕难执行
- 6.3 传统的士大夫风格仍是我的准绳
- 第7章 教师典范:莱斯·格雷森与达顿商学院的使命
- 第8章 饮水思源:AOM战略部门创始人威廉·古斯
- 第9章 多面传奇:课后撕掉备课笔记的约翰·惠特尼
- 第10章 以文会友:群友的回馈与共勉
- 第二篇 教研育人
- 第11章 理论与实践的“合一”
- 11.1 摘要
- 11.2 引言
- 11.3 思想背景
- 11.4 讨论
- 11.5 结语
- 第12章 研究与教学的“合一
- 12.1 摘要
- 12.2 引言
- 12.3 研究背景
- 12.4 应用:研究-教学与教学-研究
- 12.5 对研究、教学和学术生涯的意义
- 12.6 结语
- 第13章 以文会友:群友的回馈与共勉
- 第三篇 方法心法
- 第14章 “明哲”方法与心法
- 14.1 启发思考
- 14.2 好问察言
- 14.3 立人立群
- 14.4 高感触动
- 14.5 群智众享
- 14.6 用心深细
- 14.7 结语:回到“明哲”方法与心法
- 第15章 细谈“用心深细”:明哲老师助教的一线观察
- 15.1 “用心深细”的课程准备
- 15.2 “过程导向”的学习反思
- 附录15A 课程大纲“双融”架构
- 附录15B 课前致学员的短信
- 附录15C “竞争战略”课程纲要
- 附录15D 座位表
- 附录15E 教学纲要
- 附录15F 明哲笔记
- 第16章 以文会友:群友的回馈与共勉
- 第四篇 精一执中
- 第17章 商业实践中的“精一”力量
- 第18章 精一管理:企业永续经营的生生之道
- 18.1 精一,杰出企业家的共同特性
- 18.2 精一,一招用到极致
- 18.3 精一,叩问企业的本质
- 18.4 精一,企业战略的“GPS”
- 18.5 由大至小,环环相扣,“一”以贯之
- 18.6 精一,“道”与“术”合一
- 第19章 以文会友:群友的回馈与共勉
- 第五篇 动态竞争
- 第20章 学术创业:动态竞争理论从无到有的历程
- 20.1 引言
- 20.2 动态竞争:一个学术创业的范例
- 20.3 结语
- 第21章 动态竞争的“四部曲”
- 21.1 第一部:识别竞争者
- 21.2 第二部:了解竞争者
- 21.3 第三部:降低竞争者对抗性
- 21.4 第四部: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
- 第22章 以文会友:群友的回馈与共勉
- 第六篇 文化双融
- 第23章 文化双融:一位管理学者的反思与行践
- 23.1 在东西隔阂中学习文化双融并且超越
- 23.2 发展文化双融的组织
- 23.3 对研究和管理的启示
- 23.4 结论
- 23.5 后记:“苏格拉底遇见孔子”
- 附录23A 2013年管理学会非洲会议:第一个全球本地化行动
- 附录23B 2013年8月11日陈明哲在国际管理学会年会的主席演讲中提的部分问题
- 第24章 文化双融:给管理者和企业的一个指南
- 24.1 文化双融的起源与本质
- 24.2 我的文化双融之旅
- 24.3 践行文化双融理念的专业人士
- 24.4 “无声与有声”: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个案
- 24.5 跨越疆界的文化双融
- 第25章 以文会友:群友的回馈与共勉
- 第七篇 立人立群
- 第26章 社群创立与发展概述
- 第27章 以文会友:群友的回馈与共勉
- 附录A 陈灿先生事略
- 附录B 一场让最多人受益的行动:文化双融
- 附录C “凉山小朋友”读《明哲文选》后的知与行
- 一、“凉山小朋友”读《明哲文选》的感悟
- 二、明哲老师与曲木阿木的书信往来
- 动态竞争:后波特时代的竞争优势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 推荐序二 明哲老师:“精一”与“双融”
- 推荐序三 陈明哲教授文选推荐序
- 自序 感恩·惜福·惜缘
- 文如其人:这套书就是我,我就是这套书
- 感恩、惜福、惜缘
- 立言出书的初心
- 献给探索自己、活出自己的你
- 结语:感谢与愿景
- 导读
- 系列之一《承传行践:全方位管理学者的淬炼》
- 系列之二《动态竞争:后波特时代的竞争优势》
- 系列之三《文化双融:执两用中的战略新思维》
- 结语
- 第一篇 动态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架构
- 第1章 动态竞争研究:主题、趋势和展望
- 1.1 绪论
- 1.2 主要研究方向和主题
- 1.3 动态竞争理论的趋势
- 1.4 研究缺口和机会
- 1.5 结论
- 附录1A 动态竞争中“察觉-动机-能力”
- 第2章 动态竞争研究:经验之旅
- 2.1 研究计划
- 2.2 对战略管理领域的贡献
- 2.3 研究过程的回顾
- 2.4 结语
- 附录2A 管理学者于顶尖管理期刊发表论文篇数排名(1990~1999年)
- 附录2B 1996年《管理学会评论》最佳论文委员会的评语
- 第二篇 行动与响应对偶层次:竞争性互动
- 第3章 竞争行动的特质
- 3.1 绪论
- 3.2 理论架构
- 3.3 研究假设
- 3.4 研究方法
- 3.5 实证结果
- 3.6 讨论
- 第4章 竞争者对市场的依赖性与行动的不可逆转性
- 4.1 绪论
- 4.2 理论架构与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5 讨论
- 第三篇 企业(业务)层次:竞争行为与决策组合
- 第5章 组织规模与竞争行为
- 5.1 绪论
- 5.2 理论背景
- 5.3 研究假设
- 5.4 研究方法
- 5.5 实证结果
- 5.6 讨论
- 附录5A 竞争性响应的衡量
- 第6章 决策组合的简化
- 6.1 绪论
- 6.2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方法
- 6.4 研究结果
- 6.5 讨论
- 附录6A 简化指数对市场绩效、航空公司与产业特质的回归分析:以滞后的竞争简化指标为控制变量
- 附录6B 市场绩效对简化指标、航空公司与产业特质(含干扰效果)的回归分析:变更过去绩效的衡量工具
- 第7章 竞争惯性
- 7.1 绪论
- 7.2 文献的缺口
- 7.3 竞争惯性的定义与范围
- 7.4 研究方法
- 7.5 研究结果
- 7.6 讨论与结论
- 附录7A 本研究探讨的竞争性行动类型
- 附录7B 问卷调查回复者的部分特征
- 附录7C 针对《航空日报》的问卷调查
- 第四篇 总体层次:多点竞争
- 第8章 资源转置战略
- 8.1 绪论
- 8.2 理论回顾
- 8.3 战略性资源转置
- 8.4 讨论
- 第五篇 动态竞争的整合研究
- 第9章 竞争者分析与竞争对抗
- 9.1 绪论
- 9.2 理论背景
- 9.3 研究命题:竞争者分析与企业间竞争对抗的联结
- 9.4 竞争者分析的例证
- 9.5 讨论
- 第六篇 动态竞争的知觉研究
- 第10章 竞争张力
- 10.1 绪论
- 10.2 理论背景
- 10.3 假设
- 10.4 研究方法
- 10.5 分析结果
- 10.6 讨论
- 第11章 换位思维:以竞争对手为中心
- 11.1 绪论
- 11.2 理论背景与假设
- 11.3 研究方法
- 11.4 分析结果
- 11.5 讨论
- 附录11A 竞争者换位思维计算的说明
- 第12章 高层管理团队社会行为整合
- 12.1 绪论
- 12.2 理论背景
- 12.3 假设
- 12.4 研究方法
- 12.5 分析结果
- 12.6 讨论
- 第七篇 动态竞争研究方法
- 第13章 外部专家的专业性
- 13.1 绪论
- 13.2 外部专家在战略与总体层次之组织研究中的用途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发现
- 13.5 讨论
- 第14章 竞争承诺的测量
- 14.1 绪论
- 14.2 理论背景
- 14.3 假设
- 14.4 研究方法
- 14.5 分析结果
- 14.6 讨论
- 附录14A 受访者的背景信息
- 附录14B 范例 一组企业-地区历史资料
- 附录14C 范例 衡量较小规模竞争者的正面绩效
- 第八篇 动态竞争理论的发展对管理学科和管理学者的意义
- 第15章 研究生涯初期的回顾
- 15.1 回顾研究过程
- 15.2 结语
- 附录 发挥学术文章的最大效用:给管理者的实用阅读指南
- 绪论
- 学术文章的结构
- 为什么管理者应该关注学术文章
- 管理者应如何阅读学术文章
- 结论
- 示例:商学院学生的动态竞争理论学术文章阅读
- 示例:提炼学术文章的精华供管理者使用
- 文化双融:执两用中的战略新思维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 推荐序二 明哲老师:“精一”与“双融”
- 推荐序三 陈明哲教授文选推荐序
- 自序 感恩·惜福·惜缘
- 导读
- 本书架构
- 第一篇 东-西双融
- 第1章 西方遇见东方:文化双融的管理取向
- 1.1 从“西方领导东方”到“西方遇见东方”
- 1.2 来自施振荣的文化双融管理经验
- 1.3 文化双融型管理者
- 1.4 后记
- 第2章 关系视角的商业思维:来自东西方的管理启示
- 2.1 关系视角
- 2.2 实践中的关系视角
- 2.3 关系视角的管理启示
- 2.4 结论
- 附录2A 康宁的詹姆斯·霍顿:关系型管理的典范
- 第3章 连接东西方的文化双融大使
- 3.1 第一部分:“自我”与“平衡”
- 3.2 第二部分:西风东渐,东风可不可以西渐
- 第4章 融合东西文化的“文化双融”管理者
- 4.1 让世界变得更小
- 4.2 东方的矛盾
- 4.3 文化双融的实践
- 4.4 桥接文化歧异
- 4.5 如何成为文化双融型管理者
- 第5章 动态竞争:中西合璧的战略观
- 第二篇 竞争-合作双融
- 第6章 重构竞争-合作的关系:一个超悖论的视角
- 6.1 绪论
- 6.2 理论背景
- 6.3 讨论
- 6.4 启示
- 第7章 重构动态竞争:一个多维度的框架
- 7.1 绪论
- 7.2 理论基础
- 7.3 一个多维度的框架
- 7.4 关于关系型竞争与敌对型竞争的驱动因素和结果的命题
- 7.5 讨论
- 第8章 由动态竞争到动态合作
- 第9章 动态竞争观点下的动态合作分析
- 第三篇 古-今双融
- 第10章 源于东方、成于西方的动态竞争理论
- 10.1 绪论
- 10.2 理论基础
- 10.3 研究和学术的意义
- 10.4 结语
- 第11章 超悖论:“中庸之道”
- 11.1 绪论
- 11.2 悖论文献
- 11.3 中国“中庸”思想
- 11.4 悖论性整合:从“非此即彼”到“两者并存”
- 11.5 启示和延伸
- 11.6 结语
- 第12章 从四书五经中提出“动态竞争”理论?
- 12.1 旅美前读国学,打造学术底蕴
- 12.2 提“王道管理”,展现中庸
- 第13章 论王道企业家
- 13.1 外法内儒,王道企业
- 第14章 陈明哲与陆雄文:如何培养当代的“士”
- 14.1 什么是“士”
- 14.2 培养当代之“士”的意义
- 14.3 商学院如何培养当代之“士”
- 第15章 夏之大者,执两用中,体用归元
- 15.1 “执两用中”的现代版本
- 15.2 “国学”把中国人的学问讲小了
- 15.3 夏学是未被污染的中国“元学”
- 15.4 “文化双融”需要无止境地行践
- 15.5 “体用不二”与秉持“王道”
- 15.6 舍最取中,回归根本
- 第四篇 宏观-微观双融
- 第16章 期望-效价模型在动态竞争中的应用
- 16.1 绪论
- 16.2 理论建构与研究假说
- 16.3 研究方法
- 16.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16.5 结论
- 第五篇 文化双融的应用
- 第17章 文化双融:两种价值体系的和合
- 第18章 文化双融:乐高如何在好莱坞舞台上赢得机会
- 第19章 中庸之道在企业中的应用
- 19.1 整体评估
- 19.2 “悖论”
- 19.3 总结:保持平衡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