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用户推荐指数
社会学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7千字
字数
2017-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令人眼界大开。
内容简介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 《读碑图》
- 碑与枯树
- 拓片:废墟的替身
- 碑与拓
- 作为废墟学(scholarship of ruins)的碑帖鉴定
- 作为遗物的拓片
- 迹:景中痕
- 神迹
- 古迹(狭义的历史遗迹)
- 遗迹(与“遗民”对应的狭义的历史遗迹)
- 胜迹
-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 “如画废墟”的流布
- 描绘中国废墟
- “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
-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 暴行的庆典
- 见证战争罪行
-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 《小城之春》
- 废宅
- 老城
- 《自白——给一座废墟》
-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 作为自传的废墟
- 废墟中的图像
- 拆迁计划
- 与城市对话
- 尾声 国家遗产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