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专门为助力新时代美育工作者职业生涯发展而编写的教师手册。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美育通识手册,本书旨在回应当前教师的实际困惑,提升艺术与审美认知,增强课程设计与教学科研能力,助力职业生涯的长效发展。

本书特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美育资深教授与优秀青年美育工作者联合编写。内容共分五章,各章均配有引言、延伸思考、荐读书目和PPT等拓展学习资料。

本书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推荐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如何成为一名美育教师
  • 如何使用本手册
  • 第一章开启美育之门
  • 引言
  • (1)艺术教育的四副面孔
  • 艺术教育的多副面孔,源于艺术的多种含义
  • 艺术的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
  • 艺术素质教育与当代美育
  • 教育美学与教育艺术
  • (1)探索“不被定义”的艺术教育
  • 在“控制”和“失控”中的教学
  • 瞬间的审美判断
  • 做唤醒他人潜力的人
  • 作为艺术行为的绘画
  • (1)艺术在美育中的方位与价值
  • 艺术的意义
  • 人为何需要艺术
  •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维度
  • (1)美感的培养:情境、感知与沁润
  • 从“美育”到“艺术美育”
  • 审美教育情境的设定
  • 审美教育实施的路径
  • 审美教育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 结语
  • (1)艺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作用
  • 现代脑科学视野中的艺术学习
  • “艺术开启大脑”项目的经验
  • 艺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重要作用
  • 艺术为什么重要?
  • 古代西方绘画:艺术作品的再现功能
  • 现代西方绘画的诞生:失焦与变形
  • 20世纪现代艺术的全面超越之路
  • (1)美育为人人:《审美教育书简》的人类关怀
  • 美育的现代源头
  • 为什么美育一定要指向人性,面向人类?
  • 美育忽视人类关怀的消极影响
  • 美育的人类普遍性
  • 延伸思考
  • 拓展学习
  • 第二章跨学科美育对话
  • 引言
  • (1)哲学教育、艺术教育,为什么?
  • 哲学教育,是引导人用最普遍性的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
  • 艺术通识教育是以艺术的角度关注学科间的共性,艺术职业教育是探索艺术的特性
  • 面向普通人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帮助人认识自己的特殊方式
  • 哲学真正要回答的就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生、老、病、死
  • 在同等条件下,懂得道理的人会比不懂道理的人过得更好
  • 追求一个更好的共同体是跟每个个体息息相关的
  • 艺术家的创作是个人的,但作品展出是公共性的,会影响共同体的审美情趣
  • 学哲学,有助于改善人对自身的认识、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
  • (1)艺术与科学的共同追求
  • 李睦:艺术与科学有可能在一枚硬币的“同一面”
  • 吴国盛: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因素
  • 师生共话
  • (1)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的人格养成
  • 李睦:不教而教,唤醒对“失控”的渴望
  • 高瑾:文学美育,在文本中求索美的多样性
  • 陈曦:勤练勤思,在体验中追寻美的意涵
  • (1)心通天宇的艺术和科学
  • (1)图像、文化理解与美育
  • 图像≠写实≠写真
  • 图像的表意、表情与表态
  • 意识对于图像的改造作用
  • “大美术”与“大图像”的概念
  • 图像是理解当今世界的钥匙
  • 图像时代的变与不变
  • 从图像的创造行为中理解图像
  • 建立个人图像记忆库的意义
  • 1作为美育的文学教育
  • 文学?为何?
  • 作家与画家的跨界
  • 误读与美学
  • 总结
  • (1)音乐课堂与多元文化
  • 通识教育与课程设计
  • 宗教与中世纪音乐
  •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音乐
  •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 传统的颠覆与重塑
  • 结语:音乐教育的本质
  • (1)德国戏剧教育中剧院、学校和机构的角色
  • 剧院的艺术教育职能
  • 学校——用审美批判的视角去观看世界
  • 机构——指导、统筹和承接的角色
  • 戏剧美育课堂范例
  • 结语
  • 延伸思考
  • 拓展学习
  • 第三章大学美育的思与行
  • 引言
  • (1)大学、艺术教育和我们的职责
  • 艺术学科对一所大学意味着什么?
  • 东西方高等艺术教育的主要分歧
  • 产生分歧的原因
  • “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趋势与未来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 理想的高等艺术教育之我见
  • (1)大学美育的人文理念
  • 大学美育的人文宗旨
  • 大学美育的人文启蒙——清华大学美育的思想溯源
  • 大学美育的人文拓展——清华大学美育的当代新义
  • 面向未来,大学美育的人文使命
  • 大学人文美育的“百年之问”
  • (1)当代艺术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思维、传统、指导、跨界
  • 学生变了吗?
  • 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吗?
  • 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 我们需要怎样的指导方式?
  • 艺术存在所谓的“基础”吗?如果存在,它是什么?
  • (1)艺术家如何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
  • 研究型艺术教育,是否等同于职业型艺术教育?
  • 没有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否是完整的通识教育?
  • 当今的艺术教育者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 做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师,意味着什么?
  • “目的性”的艺术教学,还能走多远?
  • “重复性教学”,是否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激情丧失?
  • 艺术教育者与艺术家是怎样的关系?
  • 教学行为,是否也可以被理解为“艺术行为”?
  • 艺术教育,是否应该重新定义?
  • 是否应该留给学生“什么都不做”的空间?
  • 是否应该教给学生“做什么”的选择能力?
  • 为什么应该有“关于审美教育的远虑”?
  • 为什么应该有“关于应试教育的近忧”?
  • 艺术教育的研究性何在?
  • 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 (1)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使命与教学实施
  •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使命
  • 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的文脉传承
  • 厘清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 学校美育的教学实施——清华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 结束语
  • (1)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美育理念与实践
  • 为美育而藏
  • 以收藏育人
  • 在展览中贯彻美育理念
  • 打造公共美育工作体系
  • 文创是美育的延伸
  • (1)审美教育与非遗课堂
  • 美育与非遗教育
  • 中国非遗保护现状
  • 对“非遗进校园”的反思
  • 如何挖掘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
  • (1)“寓教于戏”的创作实践
  • 情感启发 理性思辨
  • 主客转化 融合激活
  • 协作学习 全人培养
  • 温故知新 领悟发现
  • 结语
  • 延伸思考
  • 拓展学习
  • 第四章中小幼美育的方向与方法
  • 引言
  • (1)创建新时代大美育课程体系
  • 美育进入新时代
  • 紧抓艺术课程让美育落地生根
  • 基础教育阶段大美育课程体系
  • 高教职教大美育课程体系
  • 社会美育让人人学会欣赏和创造美好生活
  • 美育课程具有高度综合性
  • (1)中小学一体化美育课程体系探索
  • 美育课程研发背景
  • 美育课程结构与内容
  • 美育课程实施
  • 美育课程评价
  • 美育课程实施效果
  • (1)视觉艺术与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及评价
  • 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 视觉艺术评价框架与美育课程建设
  • 美育视域下的美术课程框架整合
  • 结语
  • (1)我用美术说美育
  • 美育与五育
  • 美育与美术
  • 美育与教学
  • 1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大概念”
  • 什么是“大概念”
  • “大概念”的由来
  • 美术中的“大概念”
  • 以“大概念”组织教学活动
  • 1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美术教育展望
  • 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四个趋势”
  • 学校美术课程理解的“三个重点”
  • 学校课堂美术新教学的“一个思路”
  • (1)美术教学的“馆校合作”模式与实践
  • 核心素养是“馆校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 什么是“馆校合作”模式
  • 美术学科“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途径
  • 小结
  • (1)关于色彩教学的若干思考
  • 色彩教学中的写实与写意
  • 艺术、自然与写生体验
  • 创作中的意识、情绪与经验
  • 感性、理性与取舍、选择
  • 叙事、情景与开始、结束
  • 结语
  • (1)设计思维如何激活美育课程设计
  • 我们为什么而教?
  • 为什么要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
  • 设计思维在美育内容创新中的作用
  • (1)中外原创绘本的创作与阅读
  • 绘本的基本逻辑与结构
  • 儿童的启蒙与绘本创作
  • 儿童心理与分级创作
  • 课堂问答与互动
  • 延伸思考
  • 拓展学习
  • 第五章审美素养如何评价
  • 引言
  • (1)审美素养评价的基本原则
  • 什么是审美素养?
  • 审美素养是可以评价的吗?
  • 为何学生的审美素养需要评价?
  • 评价的对象是谁?评价对象决定了什么?
  • 审美素养评价的“评委”至少应包含哪几种角色?
  • 如何保证审美评价标准的学术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 审美素养评价“结果”的适用范围
  • 审美素养评价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
  • 审美素养评价应避免哪些误区?
  • 在国内外,审美素养评价有哪些可供参照的经验?
  • (1)审美素养评价,为何不同于美术考试
  • 审美素养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 审美素养评价应避免哪些误区?
  • 审美素养评价,考验我们的教育观
  • (1)审美素养的五维评价体系与培养路径
  • 美育的初心和目标
  • 审美素养的核心内涵——学校美育评价体系的基础
  • 审美素养的外化能力——学校美育评价体系的依据
  • 审美素养的培养路径——从多维培养的角度切入美育评价
  • 构建“培根铸魂”的美育评价体系
  • 结语
  • (1)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方法与思考
  • 被评价群体的共性
  • “评委”应包含的角色及评价标准
  • (1)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体系及提升策略
  •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途径和突破口
  • 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评价指标的构建
  • 美育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策略
  • 延伸思考
  • 拓展学习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