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9千字
字数
2024-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哲学拯救你的逻辑和理性,辨识虚假信念、学会自我省察、突破思维困境、激发思维潜能。
内容简介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谣言、假新闻、阴谋论、偏激言论、诈骗信息,它们像病毒一样肆意传播,无所不在,毒害着我们的思维。“坏思考流行病”正考验着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能力。
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非理性思维的最强大解毒剂,哲学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好思考、杜绝坏思考。
本书详细介绍了几千年哲学史发展出来的思维工具:逻辑法则、论证方法、证据思维,以及概率理论。它们告诉我们如何分辨哪些是人们的意见,哪些是发生的事实;哪些思想存在谬误,哪些信息不足为信;哪些观点有充分的证据作为支撑,哪些没有。
作者告诉我们,哲学中探讨观念与知识本质的认识论,以及研究道德原则的伦理学,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对抗坏思维,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引。
哲学是改善思维的工具。对于还没有了解这些工具的人来说,本书是清晰、通俗易懂的必读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我们的认识论危机
-
坏思考是一种顽固行为
-
治疗顽固
-
理性启蒙
-
如何思考
-
哲学是第一步
-
第一章 思考,好与坏
-
认识性顽固
-
证据在哪里
-
两种应然
-
第三种应然
-
信念、证成与真
-
“你到底为什么相信那呢?”
-
你证成了吗?
-
何种情况下,你有相信的权利
-
相信与知道
-
再论认识性顽固
-
第二章 如何做一个讲道理的人
-
形式正确
-
如何进行有效论证
-
乞题
-
为什么要关心演绎推理
-
第三章 思考与解释
-
你有多确定
-
小样本与假模式
-
肯定偏误
-
基率谬误
-
迈向更好的推理
-
第四章 当坏思考变成坏行为
-
判断失误
-
差异的相关性
-
知道该做什么与什么时候该做
-
论软弱
-
“我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
我们要负什么责任
-
第五章 智慧
-
智慧的德性
-
思想与实践中的智慧
-
智慧画像
-
爱智者
-
第六章 哲学生活
-
知道你在做什么
-
为生活辩护
-
知道你知道什么
-
自我考察
-
笛卡尔式方法
-
本质问题
-
苏格拉底的智慧(属于人的智慧)
-
结语 负责任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其实,为一个信念提供证成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一丁点儿想象力就能说出些与信念真假有关的话。比如,我们只需要指出站在海岸线上看地平线,地平线看起来是平的,这就为地平论提供了某种证成。地平的表象是地平论的部分证成,因为看上去平或不平与实际上平或不平相关。毕竟,如果地球是平的,你就会期望地球看起来是平的,否则地球看起来就不会是平的(不过,如果你站在一个巨大的球体上,它看上去也会是平的!)。不过,这个对信念的部分证成还是远远达不到充分证成的程度 —— 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即使承认这一点,你可能还是会想:“有理由相信一个信念” 在什么时候才能合理跨越到 “一个信念得到了充分证成”?从哪一个点开始,你就能从 “有理由相信某件事” 变成 “相信某件事得到了证成”?在谋杀案调查中,你收集到了越来越多表明嫌疑人就是凶手的证据。终于,你确定自己搜集到的证据足以证成嫌疑人有罪的信念了。但是,多少证据才算够呢?如果你是受理此案的检察官,你会如何说服陪审团不仅相信有证据表明嫌疑人有罪,还相信他的罪行得到了充分证成呢?你的证据能够多到你不仅能够说明嫌疑人是凶手的信念得到了证成,而且你确实知道他就是凶手这样的程度吗?类似地,如果船东在自辩时坚持说,尽管可能有一些支持船不安全的证据,但还不足以证成船确实不安全的信念,这时你要如何回应呢?多少证据才足够证成船不安全的信念?如果能知道船不安全的话,什么时候才算是知道呢?可惜,这种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关于证成任何特定信念需要多少证据,需要多少证据才能说你知道某件事,哲学家之间的意见分歧不亚于普通人。但即便承认这些议题存在意见分歧,了解证成、真和知识的一些基本关系也是有益的。我们可以从一个之前提到过的点开始讲。证成应该会提高一个信念为真的概率。与没有证成的信念相比,有证成的信念更可能为真。如果你有证据或理由相信明天会下雪,或者电池快没电了,或者铁有磁性,那么这些信念中的每一条为真的可能性都会高于你没有证据或理由相信的情况。你可以将证成理解成一个程度不一的量:一个信念具有的证成量越大,它为真的可能性就越高。如前所见,这正是基于证据的信念与基于信心的信念之间的一个区别。你对一个信念有多少信心不会影响信念为真的可能性。但是,尽管证成能提高一个信念为真的可能性,却不能确保它为真(除非证成中涉及某种逻辑论证,我们之后会讲到)。这就是说,我们可以融会贯通地谈论得到了非常好的证成但依然是虚假的信念。类似地,我们也能完全合理地谈论证成得非常差但却真实的信念。归根到底,证成不会让一个信念为真。一个信念为真不是因为它得到了证成,而是因为它恰好准确地报告了事物的状况。只有在车确实是快没电的情况下,车快没电的信念才会为真。证成这一概念关切的是,你是否应该相信车快没电了。如果车真的快没电了,并且你有大量证据可以相信车快没电了,如发动机打不着火,或者电量表读数快到零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证成就没有误导你。从认识论角度看,你相信了你应该相信的事情,而且你应该相信的事情是真的。但是,证成有时会骗人。咖啡桌上的指纹、弹道分析报告、目击证词,这些都证成了你认为嫌疑人谋杀了被害人的信念。但因为证成不会让一个信念为真,所以我们还是可以问,他是否果真是凶手。鉴于他是凶手的信念有证成,所以相比于根本没有证成的情况,这个信念为真的可能性会更高。但是,即便是得到大量证成,信念也仍然可能为假。嫌疑人或许是遭到了仇人陷害。仇人邀请嫌疑人去被害人的公寓,于是家具上就会出现他的指纹;他偷走了嫌疑人的枪,于是弹道分析报告就会将嫌疑人认定为凶器持有者;他还出钱让人撒谎说看见嫌疑人从被害人公寓里跑了出来。因为你不知道仇敌陷害嫌疑人的举动,所以你的全面证据中完全不包含这些事实。鉴于你知道的情况,你相信嫌疑人就是凶手。你的信念得到了证成,却是假的。然而,被害人的妹妹确信真凶是陷害嫌疑人的仇人。她根本不相信一开始的嫌疑人是凶手。她知道但无视了证成嫌疑人有罪的证据。她雇了一名通灵师,对方向她保证,真凶是嫌疑人的仇人。她相信被害人被仇人害死的唯一理由就是通灵师的说法。通灵师的话当然不能信任,对任何信念来说其都是糟糕的证成。于是,即便被害人真是被嫌疑人的仇敌所杀,嫌疑人妹妹的信念也是未证成的(或者说,证成极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的妹妹有一个未证成的真信念(相比之下,你有一个证成的假信念)。证成的信念可能为假,未证成的信念可能为真,这就提示了一种区分证成信念与知识的方法。直观来看,说自己知道某件事要强于说自己的某个信念得到了证成,正如说自己的某个信念得到了证成要强于直接说自己相信某件事。你可以相信嫌疑人是凶手而没有证成;你也可以有证成地相信嫌疑人是凶手,同时又不知道他是凶手。现在,你应该已经熟悉单纯的信念与证成的信念之间的区别了。只有当你具有与信念真假相关的证据或理由时,你的信念才是证成的。但是,证成的信念与知识有什么区别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之前的一个问题,讲的是信念有证成和信念得到充分证成的区别。多少证据才能让一个仅仅有证成的信念,变成一个得到证成的信念?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将信念想象成和其他报告一样,可以给信念的真假指派概率。正如我们可以问一篇报纸文章为真的概率有多大,我们也可以对信念提出同样的问题。随着对报纸文章和信念两种报告的证成越来越多,报告为真的概率也会提高。一开始,相信嫌疑人有罪的信念为真的概率可能很低。但后来你了解到了指纹、弹道分析报告等,于是你的信念为真的概率也升高了。如前所见,嫌疑人杀死了被害人这一信念或者为真,或者为假,而且信念的真假取决于他是否确实杀死了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谈论,根据你手头的证据,他杀死了她的概率有多大。因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定:如果根据你的证据和理由,他杀了她的概率大于他没有杀她的概率,那么你相信嫌疑人是凶手的信念就得到了证成。换句话说,当现有证据让信念为真的可能性高于信念为假时,有一定证成的信念就进化成了得到证成的信念。对于信念何时得到证成的问题,这个答案还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事实上,它似乎只是将问题往后推了一步。我们的假定是,当证据让一个信念为真的概率大于其为假的概率时,这个信念就得到了证成。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在哪一个点上,证据才终于让嫌疑人杀死了被害人的概率高于没杀呢?这里会有意见分歧。有人可能认为,单凭弹道分析报告就足以确定他有罪。其他人会要求更多证据,除非有可信的目击证词为弹道分析报告做证,否则不会同意他有罪。可惜,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存在万无一失的办法能确定一条证据有没有让信念为真的概率超过 50%。然而,既然我们关切的是认识和减轻当今世界肆虐的坏思考,所以我们也不需要这样的办法。凡是有理性的人,只要掌握了很容易获取的证据,应该就不会怀疑疫苗的益处、全球变暖的事实、桑迪・胡克小学的悲剧、巴拉克・奥巴马的出生地,等等。现在回到证成信念与知识的区别上来。请记住,宣称知道某件事要强于宣称有某个证成的信念。有证成地相信嫌疑人是凶手是一回事,知道他是凶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上面的提议 —— 当证据让一个信念为真的概率大于其为假的概率时,这个信念就得到了证成 —— 可能会让你觉得,知识只不过是一种证成程度非常高的信念。比如,如果说证成嫌疑人是凶手需要这个信念为真的概率高于其为假的概率(也就是说,信念为真的概率高于 50%),那么,知道嫌疑人是凶手可能就要求这个信念有 90%,或者 99% 的概率为真。但至少自从苏格拉底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坚持认为,证成信念与知识的区别不能纯粹用一个信念可得证成数量的多少来界定。知道某件事需要的不只是极大量的证成。关键在于认识到有一些证成的信念可能是假的,有一些未证成的信念也可能是真的。在后一种情况中,你的一个信念碰巧为真,而你并无对其的证成。这时,我们应该会否认你拥有知识。当被害人的妹妹从通灵师熟人那里听到凶手是嫌疑人的仇人时,她不能宣称自己知道他是凶手,即便他真是凶手。就仇人有罪的证据而言,来自通灵师的证成并不比瞎猜、抛硬币或无根据的直觉更好。因此,证成必然在合法的宣称知识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另外,由于仇人巧妙而邪恶的布置,有大量证据表明是嫌疑人杀了被害人,尽管他并没有杀她。你认为嫌疑人是凶手的信念相当强地得到了证成,但你并不知道他是凶手,因为这个信念是假的。因此,证成不可能是宣称知识中的唯一考量。那么,除了证成以外,知识还有什么必要条件呢?哲学中标准的 “知识” 概念不仅要求一个信念得到证成,还要求它是真的。你,负责侦办的警探,被嫌疑人的仇人耍了。由于他的伎俩,你有 “嫌疑人是凶手” 这个证成的信念,但你并不知道他是凶手,因为你的信念是假的。知识既需要信念得到证成,也需要信念为真。不管你证成多少,你都不能知道一件虚假的事。简言之,知识是证成的真信念。你不能知道一件假的事,这看似可能有些奇怪(你当然可以知道一件事是假的)。然而,按照这项要求,知识就属于那种要求外界处于特定状况的东西了。你不能看见远处的一条龙,因为龙不存在。类似地,如果没有蜂鸣声,你就不可能听见蜂鸣声。知识也是同理。如果事实上疫苗无害的话,那么反疫苗人士就永远不可能知道疫苗有害,不管他的反疫苗信念有多少得到证成。类似地,不管出生地怀疑论者收集了多少证据来证成奥巴马总统不是美国公民的信念,他都永远不可能知道奥巴马不是美国公民,因为奥巴马确实是美国公民。鉴于当时的天体观测结果,再加上伽利略借助望远镜的发现是几百年以后的事,12 世纪的人认为 “太阳绕着地球转” 的信念是得到证成了的。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前,物理学家自以为知道宇宙遵循牛顿定律。毕竟,牛顿物理学是当时证成最充分的科学理论。然而,一旦爱因斯坦用另一种理论取代了牛顿物理学,之前的物理学家就都错了。中世纪的人和牛顿主义者所谓 “知道” 宇宙的原理,其实归根到底并不知道。如果未来的发现表明爱因斯坦错了,那么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相对论是真的了。
思考,好与坏:如何用哲学拯救你的逻辑与理性
咋看之下,书名有点蹭《思考,快与慢》热点的嫌疑,但是副书名 “如何用哲学拯救你的逻辑与理性” 又是如此吸引我想要打开看看。读完以后,怎么说呢,依然一知半解,但是脑子里还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思考,好与坏》和《思考,快与慢》前缀是一样的但是后部分却做了区分,好坏是质量,而快慢说是效率,其实也可以认为是质量。毕竟拍脑袋想出来和深思熟虑就是有区别的。不过,这两种分类更有点类似四象限分类。最近我被黑马拉着疯跑的时间有点长了,于是想办法给自己的理性 “娃娃” 增加点养料。你怎么想,很多时候都是基于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但,这些并不是智慧,而书中所说的好思考,就是一种智慧。有些东西很奇妙,真的很难用文字描述出来,难怪六祖慧能会说不需要文字著书立说。我只能简单按照我读了大半年的《生命之书》里克里希那穆提我勉强有点理解的思维和思想来做个区分。好的思考,就是思维,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而坏的思考,就是思想,是一个点。就像 “没有人能够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不再是同一条河,人也不再是同一个人” 这就是好的思考,即思维。也可以用万维刚的 “智识” 和 “知识” 来做类比。好思考:🌹智慧会被定义为一种思考方式,而不像勇敢或仁慈那样是一种特定的行为倾向。🌹明智的人擅长考虑不同的行动路线并做出选择。🌹我们常常扪心自问,不仅要问我们为什么做出了某某事,也要问我们为什么具有某某信念。坏思考:🌹规范性顽固的人是非要执行一条规则,不管这样做在当前情况下是如何存在明显错误和如何无益。这种人不知变通,显然对规则的初衷和顽固带来的后果无动于衷。希望我下一次有机会阅读的时候,再悟出来多一点吧。
出版方
东方巴别塔
东方巴别塔(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品质人文出版的新锐实体。巴别塔文化主要通过高质量的版权引进及国内优质原创作者的挖掘,打造历史、军事及泛学习类等几大内容板块,与读者分享顶尖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