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9千字
字数
2020-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再制造工程概念及技术,智能化重点与应用案例。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再制造工程的相关概念、工程体系及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重点论述了再制造工程设计与分析方法内容、再制造工程技术与工艺,以及再制造工程的先进管理内容与方法,探索了智能化再制造的相关重点技术,介绍了再制造升级的体系及应用,并给出了产品和零部件的典型再制造应用案例。全书系统构建了再制造工程体系。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
- 前言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再制造工程的内涵
- 1.1.1 基本概念
- 1.1.2 我国再制造工程的特色
- 1.1.3 再制造工程学科体系
- 1.2 再制造在国内外的发展
- 1.2.1 再制造在国外的发展
- 1.2.2 再制造在我国的发展
- 1.3 再制造工程的发展基础
- 1.4 再制造工程发展趋势
- 1.5 我国再制造发展机遇
- 1.6 我国再制造发展面临的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再制造性设计
- 2.1 再制造性工程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再制造性工程内容要点
- 2.1.3 再制造性工程任务及目标
- 2.2 再制造性设计准则
- 2.2.1 概述
- 2.2.2 再制造性定性化设计准则
- 2.2.3 简化设计准则
- 2.2.4 可达性设计准则
- 2.2.5 标准化和互换性设计准则
- 2.2.6 模块化设计准则
- 2.2.7 产品拆解性设计准则
- 2.3 再制造性指标确定与分析
- 2.3.1 基本概念
- 2.3.2 再制造性参数
- 2.3.3 再制造性定量指标分析
- 2.4 再制造性建模
- 2.4.1 再制造性建模的目的及分类
- 2.4.2 再制造性建模的程序
- 2.4.3 再制造性物理模型
- 2.4.4 再制造性数学模型
- 2.5 再制造性分配
- 2.5.1 再制造性分配的目的与作用
- 2.5.2 再制造性分配的程序
- 2.5.3 再制造性分配的方法
- 2.5.4 保证正确分配的要素
- 2.6 再制造性预测
- 2.6.1 基本概念
- 2.6.2 再制造性预计的条件及步骤
- 2.6.3 再制造性预计的方法
- 2.6.4 保证正确预计的要素
- 2.7 再制造性分析与权衡
- 2.7.1 再制造性分析的目的与过程
- 2.7.2 再制造性分析内容与方法
- 2.8 再制造性试验与评定
- 2.8.1 目的与作用
- 2.8.2 试验与评定的时机与区分
- 2.8.3 试验与评定程序
- 2.8.4 组织管理
- 2.9 再制造性评价方法
- 2.9.1 再制造性影响因素分析
- 2.9.2 再制造性的定性评价
- 2.9.3 再制造性的定量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再制造工程分析
- 3.1 产品故障规律和失效分析
- 3.1.1 产品的故障规律
- 3.1.2 产品的故障模式影响分析
- 3.1.3 废旧件的失效模式
- 3.1.4 再制造中的废旧件失效分析
- 3.1.5 废旧轴的失效分析实例
- 3.2 再制造性规划分析
- 3.2.1 再制造方案
- 3.2.2 再制造策略
- 3.2.3 再制造级别
- 3.2.4 再制造思想
- 3.3 再制造工作分析
- 3.3.1 概述
- 3.3.2 再制造工作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 3.3.3 再制造工作分析所需信息
- 3.4 再制造费用分析
- 3.4.1 概述
- 3.4.2 再制造周期费用估算方法
- 3.4.3 再制造周期费用分析流程模型
- 3.4.4 再制造周期费用分解
- 3.5 再制造时机分析
- 3.5.1 产品寿命的浴盆曲线
- 3.5.2 产品退役形式
- 3.5.3 再制造时机选择
- 3.6 再制造环境分析
- 3.6.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 3.6.2 再制造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再制造生产技术与工艺
- 4.1 再制造技术的内涵
- 4.1.1 再制造工艺过程
- 4.1.2 再制造生产技术分类
- 4.2 再制造拆解与装配技术
- 4.2.1 基本概念
- 4.2.2 拆解技术与方法
- 4.2.3 装配技术与方法
- 4.2.4 再制造拆装应用
- 4.2.5 再制造拆装技术发展趋势
- 4.3 再制造清洗技术
- 4.3.1 概述
- 4.3.2 再制造清洗的要求
- 4.3.3 再制造清洗要素及内容
- 4.3.4 再制造清洗技术与方法
- 4.3.5 典型再制造清洗应用
- 4.4 再制造毛坯检测技术
- 4.4.1 概述
- 4.4.2 再制造毛坯检测方法
- 4.4.3 零件力学性能检测技术
- 4.4.4 零件缺陷无损检测技术
- 4.4.5 废旧零部件剩余寿命预测
- 4.4.6 典型件再制造检测应用
- 4.5 再制造加工与恢复技术
- 4.5.1 概述
- 4.5.2 机械加工再制造恢复技术
- 4.5.3 表面再制造恢复技术
- 4.6 再制造磨合与试验技术
- 4.6.1 基本概念
- 4.6.2 磨合的影响因素
- 4.6.3 再制造产品的整装试验
- 4.7 再制造涂装与包装技术
- 4.7.1 再制造产品的油漆涂装
- 4.7.2 再制造产品包装
- 4.7.3 再制造产品说明书编写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再制造工程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 5.1 概述
- 5.1.1 再制造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再制造管理主要内容
- 5.1.3 再制造工程管理体系
- 5.2 再制造质量管理
- 5.2.1 再制造的质量要求
- 5.2.2 再制造产品质量的波动性
- 5.2.3 再制造质量管理概念与要求
- 5.2.4 再制造质量管理方法
- 5.3 再制造保障资源管理方法
- 5.3.1 再制造保障资源的确定依据
- 5.3.2 再制造保障资源确定的条件和原则
- 5.3.3 再制造保障资源确定过程
- 5.4 再制造物流管理方法
- 5.4.1 基本概念
- 5.4.2 逆向物流流程分析
- 5.4.3 再制造逆向物流的管理环节
- 5.4.4 再制造的仓储管理
- 5.5 精益再制造生产管理
- 5.5.1 精益再制造基本概念及特点
- 5.5.2 精益再制造生产的目标及表现
- 5.5.3 精益再制造生产管理模式及应用
- 5.6 成组再制造管理
- 5.6.1 基本概念
- 5.6.2 成组技术在再制造生产中的应用
- 5.7 清洁再制造生产管理
- 5.7.1 清洁再制造生产的内涵
- 5.7.2 清洁再制造生产内容及控制
- 5.7.3 废旧发动机清洁再制造生产应用
- 5.8 再制造资源计划管理方法
- 5.8.1 基本概念
- 5.8.2 现代化再制造生产对MRP-Ⅱ的需求
- 5.8.3 再制造的生产资源管理
- 5.8.4 再制造生产过程管理方法
- 5.9 再制造信息管理
- 5.9.1 概述
- 5.9.2 再制造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
- 5.9.3 再制造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 5.10 再制造标准管理
- 5.10.1 再制造标准发展概况
- 5.10.2 再制造基础通用标准
- 5.10.3 再制造关键技术标准
- 5.10.4 再制造管理标准
- 5.10.5 再制造产品标准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智能化再制造
- 6.1 虚拟再制造技术
- 6.1.1 基本定义及特点
- 6.1.2 虚拟再制造系统的开发环境
- 6.1.3 虚拟再制造系统体系结构
- 6.1.4 虚拟再制造关键技术
- 6.1.5 虚拟再制造的应用
- 6.2 柔性再制造技术
- 6.2.1 基本概念及特点
- 6.2.2 柔性再制造系统组成
- 6.2.3 柔性再制造系统的技术模块
- 6.2.4 柔性再制造的关键技术
- 6.2.5 柔性再制造系统的应用
- 6.3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再制造技术
- 6.3.1 网络化再制造基本概念
- 6.3.2 网络化再制造的特征
- 6.3.3 网络化再制造的关键技术
- 6.3.4 区域性网络化再制造系统模式
- 6.3.5 企业级再制造网络化生产系统模式
- 6.4 增材再制造技术
- 6.4.1 发展背景及概念
- 6.4.2 增材再制造技术思路
- 6.4.3 系统工作原理及程序
- 6.4.4 机器人MIG堆焊增材再制造系统
- 6.5 快速响应再制造技术
- 6.5.1 基本概念
- 6.5.2 快速响应再制造的作用
- 6.5.3 快速响应再制造的关键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7章 产品再制造升级及其应用
- 7.1 再制造升级的基本概念
- 7.1.1 再制造升级的发展背景
- 7.1.2 基本概念
- 7.1.3 本质属性
- 7.1.4 相关概念辨析
- 7.2 再制造升级技术内容
- 7.2.1 再制造升级技术框架
- 7.2.2 再制造升级性设计技术
- 7.2.3 再制造升级规划技术
- 7.2.4 再制造升级工艺技术
- 7.2.5 再制造升级质量控制技术
- 7.2.6 再制造升级评估监控技术
- 7.2.7 再制造升级支撑技术
- 7.3 再制造升级体系理论
- 7.3.1 产品多寿命周期的再制造升级内容
- 7.3.2 面向多寿命周期的再制造升级体系理论
- 7.4 再制造升级系统实施分析
- 7.4.1 再制造升级系统
- 7.4.2 再制造升级类型
- 7.4.3 再制造升级作业方式
- 7.4.4 基于作业的再制造升级工作流
- 7.5 基于QFD的机床数控化再制造升级需求预测方法
- 7.5.1 基于质量屋的再制造升级需求预测模型
- 7.5.2 再制造升级产品需求特性评价质量屋构建步骤
- 7.5.3 产品再制造升级性能需求特性的重要度计算及评价
- 7.5.4 基于QFD的机床再制造升级需求重要度评价
- 7.6 重载车辆发动机再制造升级延寿应用
- 7.6.1 发动机再制造升级延寿背景分析
- 7.6.2 发动机再制造升级延寿技术可行性分析
- 7.6.3 面向性能升级的再制造升级方案设计
- 7.6.4 发动机再制造升级延寿关键技术工艺
- 参考文献
- 第8章 典型再制造工程应用
- 8.1 汽车部件的恢复性再制造
- 8.1.1 发动机再制造
- 8.1.2 齿轮变速器再制造
- 8.1.3 机油泵再制造
- 8.2 机电产品的升级性再制造
- 8.2.1 机床数控化再制造升级
- 8.2.2 工业泵再制造升级
- 8.3 电子产品的再制造
- 8.3.1 复印机再制造
- 8.3.2 计算机再制造与资源化
- 8.4 典型零部件的再制造
- 8.4.1 油田储罐再制造
- 8.4.2 发酵罐内壁火焰喷涂再制造
- 8.4.3 绞吸挖泥船绞刀片再制造
- 8.4.4 发动机缸体主轴承孔再制造
- 8.4.5 发动机凸轮轴轴颈电刷镀再制造修复
- 参考文献
- 封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