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一本历史学家和美食爱好者都不容错过的全球史。

内容简介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

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

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导言
  • 第一章 学会烹制谷物 公元前2万—前300年
  • 第二章 古代帝国的大小麦祭祀饮食 公元前500—公元400年
  • 第三章 南亚和东亚的佛教饮食 公元前260—公元800年
  • 第四章 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饮食 800—1650年
  • 第五章 欧洲和美洲的基督教饮食 100—1650年
  • 第六章 近代饮食的前奏 欧洲北部,1650—1800年
  • 第七章 近代饮食 中等饮食的扩张,1810—1920年
  • 第八章 现代饮食 中等饮食的全球化,1920—2000年
  • 参考文献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饮食反映生活状态

    要了解各地生活状态,饮食是最好的切入点,旅游最好的应该是当地的菜市场(巴刹)和食堂,本书题目很好,但内容一般般,作者写的泛泛不深入,看写中国部分可见似是而非。看李娟的哈萨克牧场系列,大量详细描写牧民的饮食,游牧因为携带和人手问题,食品种类简单主要以馕为主,另外就是不可或缺的奶茶(各种乳制品)。游牧民族和农耕定居民族的最大区别是养猪,印度南亚次大陆的炎热天气,也影响其饮食习惯。饮食的繁复的前提是丰富的产出和充沛的人力资源,看《金瓶梅》和《随园食单》可知在农业时代,奢华富裕的表现是家里厨房随时有人有火(人和燃料)可以蒸煮,长时间的羹汤,李娟就非常疑惑牧民为什么不吃美味的新馕而吃旧馕(后来才明白那样会不够吃),她做了一次拉皮,大家都说美味,但是太浪费时间了。曾经物产丰富的农业地区才能产生丰富的饮食,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中国,海岛型国家资源紧张,在饮食上自然要节省,日本很晚才可以肉食并养殖,中国的豆制品和丰富的饮食品种,并不是贫困落后是有限资源可以支持更多的人口繁育,游牧民肉食比农业地区多,但在自然灾害时人口的不足也更弱的抵御能力,目前中国丰富的水果,蔬菜和全系列的养殖业,都反映出这个民族在有限资源下的深耕制造的能力,在农业社会曾经达到的巅峰,在工业社会看现在青海和新疆的海产品养殖和深海耕田式的养殖业,中国现在人均肉食奶制品还没有哪些传统畜牧国家高(澳洲,美国,阿根廷)但已经超过日韩,更不要说水果蔬菜等均衡饮食,当然印度人说我们的饮食不 “文明”,他们婆罗门吃素更高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食与文明》

      本书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挖掘了饮食演变背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要因素。包括 14 世纪中叶之前,中国高级饮食的演化历程;荷兰和英国如何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2000 年的全球化饮食图景是什么样子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来以为这本书很快就会看完,谁知道一共读了10小时

        我发现里面涉及的知识点挺有用的,所以用了将近 3 个星期才看完。良好的食物,能够自由选择的食物,这本身就是自由生活的一部分。通过食物切入社会、历史、宗教的变迁,真的相当有意思。以后会再看一次。虽然编辑说有欧洲中心论的感觉,但是看看欧洲人如何看中华料理也挺好。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2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