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是《百科知识》杂志2020年第1期。

内容简介

本期封面文章《这只老鼠不寻常》。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这只老鼠不寻常
  • 鼠年聊“鼠辈”
  • 细数植物中的“鼠”
  • 元旦与春节的历史溯源
  • 天工神器:解读良渚玉器密码(上)
  • 只要跑起来 死亡风险降
  • 北冰洋或将成为无冰洋
  • 陨石中首现核糖分子
  • 这些转基因产品为何能上市
  • 苏-57 剑指“天空之王”
  • 你遇见过“舌尖现象”吗
  • 十个科学关键词与科学的历程(上)
  • 亚马孙雨林不是“世界之肺”吗
  • 地球艺术(一)
  • 冬日里的营养全能高手
  • 如何拯救你的头发
  • 你知道吗
  • 剑桥大学 120位诺奖得主从这里走出
  • 京城何时有女子学校
  • 百姓也戴“乌纱帽”
  • 日本没有择校之争
  • 洛桑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心脏
  • “日出之国”汤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鼠被古人附着了诸多的观念,形成了诸如机敏、生殖、丑陋、贪婪、多疑、奸诈等一些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褒贬皆有,但以贬义居多。如 “旧说鼠性疑,出穴多不果,固持两端,谓之首鼠,韩子曰‘狐鼠进退’”,因此,形容人踌躇不决、瞻前顾后的样子则为 “首鼠两端”。再如鼠繁殖力强,因此又成为传统生殖文化的象征,在传统吉祥图案中,鼠常与葫芦、葡萄、石榴等多子的植物一起构图,表现民间祈子的主题。鼠的这些意象弥散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以语言为例,形容人相貌的如鼠头鼠脑、贼眉鼠眼,形容人品性的如狼贪鼠窃、鼠偷狗盗,形容人行为的如穷鼠啮狸、首鼠两端,等等。一些事物也冠以鼠名,称山野间的小路为 “鼠径”;称灾荒年时,饥民四出求食的行动为 “劫鼠仓”;称以直接行销或介绍他人入会、以获取利益的销售方式为 “老鼠会”。文学艺术上,鼠的形象更是不胜枚举,如清传奇《十五贯》中的丑角 “娄阿鼠”,《三侠五义》中大闹东京的侠义 “五鼠” 等。民间歌谣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更是广为流传。在传统年画、剪纸、泥塑、玩具等民间工艺中,更是不乏鼠的影子。民众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风格多样的鼠形象。以 “老鼠娶亲” 年画为例,湖南滩头年画这样布局:娶亲的队伍中,前有开路的、骑马的、举牌的、吹喇叭的,中间四只小鼠抬着的轿子里坐着戴着凤冠的鼠新娘;画的右上角有一只老猫,两眼正注视着送亲的队伍。四川绵竹 “老鼠嫁女” 年画是竖幅:一伙老鼠扛旗打伞,敲锣打鼓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 “鼠新郎”,头戴清朝官帽,两眼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前有一只大黄猫正翘首以待。福建漳州 “老鼠娶亲” 年画表现得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迎亲的队伍中,前面的老鼠看到猫吓得抱头鼠窜,后面的老鼠似不知情,仍装模作样地在送亲。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遇见过“舌尖现象”吗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 当你想说一个词时,却突然发现自己想不起来它完整的表述,即便你确信自己知道它,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借用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喜剧场景,仿佛你想说 “马冬梅”,可脑海里却是 “马冬什么”,或者 “什么冬梅”,或者 “马什么梅”。相信这样的现象,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心理学领域它被称为 “舌尖现象”。该如何定义 “舌尖现象” 这种状态呢?假如无法想起某个你要说的词语,但是觉得自己知道它,并且感觉它就在自己嘴边,而且可能很快就会想起来,这就说明你正处在 “舌尖现象” 的状态。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在你舌尖打转的词语仿佛成了薛定谔的猫,你既 “知道” 它,又 “不知道” 它。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了 —— 为什么会出现 “舌尖现象” 呢?为什么会产生 “舌尖现象” 对于这一有趣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心理学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最早,心理学家只能对这种现象进行一些描述性的研究,比如向人们询问是否发生过 “舌尖现象”,请人们回忆并报告自己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 “舌尖现象” 的真实情况。但采用这样的方法,很难真正考察 “舌尖现象” 的产生机制。因此,随着研究深入,有研究者想出了实验的方法,在实验中诱导产生 “舌尖现象”,从而探讨其发生原因。1966 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布朗和麦克尼尔开创性地做了这样一次实验:研究者招募了若干被试者,向他们呈现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的词语的定义,并要求人们说出词语,当他们不能说出具体词语时,就询问其是否处在这种 “舌尖现象” 的状态。如果得到肯定的回答,就让人们尽量说出有关这个词语的情况,比如该单词的首字母,或者其他进入脑海的、可能相近的词语。最后,再呈现真正的词语,询问人们想的是不是这个词语。在这个实验之后,研究者不断对实验进行改进,逐渐对这一现象的产生机制有了一定的解释,并相应地形成了一些具体的理论。最早的一种理论就是从布朗和麦克尼尔的研究中诞生的。他们认为,“舌尖现象” 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想说的词语在我们的大脑中没有被完全激活,达不到被提取出来的阈限值,所以无法说出口。这就好比加热一锅水,尽管点着了火,热度也迅速上升,但只要达不到沸点,水就无法沸腾。我们想说出那个词语,由于在大脑里 “加温” 不够,便怎么也想不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啮齿目动物通常被泛称为鼠类。它们是动物演化史上最为成功的一个类群,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稳坐哺乳动物 “头把交椅”,并具有形态和习性多样化的特点。它们在地球上分布极广,能适应森林、草原、苔原、高山、盐碱、沙漠、湿地、人类居住区等各种各样的栖息环境。在上一个鼠年,依据传统分类学所认定的啮齿目动物,世界上有 33 科 37 属 1698 种,我国有 14 科 64 属 186 种。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新技术在动物分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现在已出现了全新的动物分类系统。根据享誉全球的西班牙猞猁出版社 2019 年全部出齐的 9 卷权威著作《世界哺乳动物手册》,啮齿目动物有 33 科 395 属 2526 种。而根据 2015 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我国啮齿目动物有 9 科 77 属 215 种。在庚子鼠年到来之际,不妨让我们来系统地认识一下这些 “鼠辈”。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以出版百科全书和其他工具书为主,同时出版各种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的国家级大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