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4千字
字数
2018-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关于中国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中国的冒险故事。
获得英国饮食作家工会大奖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在这本难得一见的回忆录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熟悉的中国菜。原来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的甜味,就像悠闲而迷人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军队领袖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序言 中国人啥都吃
-
第一章 好吃嘴
-
第二章 担担面!
-
第三章 做饭先杀鱼
-
第四章 野人才吃沙拉
-
第五章 刃上神功
-
第六章 味之本
-
第七章 饿鬼
-
第八章 嚼劲
-
第九章 病从口入
-
第十章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第十一章 香奈儿与鸡爪
-
第十二章 御膳
-
第十三章 味麻心不麻
-
第十四章 熊掌排骨,思甜忆苦
-
第十五章 “蟹”绝入口
-
第十六章 红楼梦
-
后记 一只菜虫
-
致谢
-
译后记 酸甜苦辣,烟火人间
展开全部
她是真懂中国菜,而且是真心喜欢中国菜......
英国女孩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东成西就的美食视角
—— 读《鱼翅与花椒》 【英】扶霞💡一九九二年,一个英国女孩来到中国,从对初见皮蛋的惊愕无比到面对品尝各路奇珍异菜的淡定从容,期间她经历了什么?而结果又是怎样?有时候还真是令人惊讶。🌿身份的破界不知为什么,一个国家越陌生,当地人的饮食越怪异,居住在这个国家的外国人就越想要严格地坚持自己故国的规矩。或许这样比较安全。就像十几年前,我很多同学本科毕业后去到国外继续深造,到了英国、澳洲依然保留了自己在家煮中国菜的习惯,似乎只要多吃几顿 “西洋菜”,就是件很危险的事。仿似一旦手执左叉右刀,你就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的文化归属、动摇最根本的身份认同。🌿味蕾的征服而这本书的主人公,英国女孩扶霞就深刻地迷恋上了中国的美食。“花椒刺得你双唇麻酥酥的,像在跳舞。” 从一到中国在成都的日常生活,麻辣口味开始冲击着她的味蕾,到她尝试着报班上课学做川菜,这下厨本身如无令她真正地感受到甜蜜的幸福,是无法如此热爱而执迷的。🌿城市的变迁书中除了大篇幅的描述中国各地的美食,特别是川菜、湘菜、江浙菜等菜系之外,也裹夹着扶霞对中国城市变迁中破旧立新的惋惜和缅怀。“这样的拆除实在是个悲剧,是我个人的悲剧:竟然爱上了一个正如此迅速地消失着的地方。我对饮食烹饪的研究,初衷是想记录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后来我才明白,从很多角度来说,我都在书写老成都的 “墓志铭”。我感觉这也是成都人的悲剧,虽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书的最后,作者扶霞也表露自己的态度:作为一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外国人,她热爱中国的传统美食,也眷恋着她曾旅居过的城市和人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在悄然发生了 “中国化” 的微变。🌷面对这些回国后仍保有的变化,扶霞坦然接受并与之平静共处,“此心安处是吾乡”,这话或许也是她对自我认知的最好回答。
好吃嘴
作者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是生长在牛津、曾就读于剑桥大学的英国人,在 90 年代初期访问中国时,被川菜所「俘获」,于是申请了奖学金到四川大学学习。她研究的方向是「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但后来发现真正吸引她的是美食。一年留学生涯结束后,她又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烹饪学校学习厨艺,在成都走街串巷,尝遍了所有的街头餐馆,后来又相继到湖南长沙研究湘菜、在扬州研究淮扬菜,出版了好几本中国美食相关的书籍(《川菜谱》《革命中餐食谱:湘菜》《粒粒皆辛苦》《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曾四获有「饮食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花椒与鱼翅》讲述了她在中国体验美食的经历,这也是一个英国女孩在异域他乡的历险记。出生在高知家庭的扶霞(我好喜欢这个名字翻译,感觉像一个邻家大姐一样),虽然从小热爱美食、梦想当一位厨子,但却一直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被各种学术和职业上的标准控制着,用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她好像一直处在一条稳定前行的传送带上,从没认真思考过人生,只是单纯地待在学习的温室中,从高中到剑桥大学,然后走向新闻事业。到四川留学对于她来说是一次契机,在那个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几乎与过去完全了断,卸下了所有的责任和期待,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块白板,重新在这块白板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作画。* 初到成都,她感到自己和其他为数不多的留学生被「搁浅」在了中国,他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一头扎入四川的生活当中。她渐渐发现成都这个地方惬意无比:气候有点像地中海沿岸,生活节奏慢于北京或上海。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久了,她的意大利室友经常花大把时间打麻将,丹麦同学在公园和「看起来孱弱」的老人学武术,德国同学每天都在和当地人聊天。扶霞初来乍到时,人生地不熟,绷着一根弦儿。但她逐渐丢掉了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专注于当下,让这个地方指引她,因而得以打开自己,感受四川的魅力。她在对美食热爱的驱使下,经常跑去菜市场、餐馆以及茶馆,就连中文的学习也是在研究菜单时,借助字典完成的。她在挖掘、体验美食之时,也做了详尽的笔记与记录。她对美食的描写很传神(当然翻译功不可没),比如这段对「辣」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我们围着一口大锅坐下,锅里堆满了干辣椒,这种规模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一顿饭吃完,我辣得都要精神错乱了:嘴巴火烧火燎、酥麻刺痛,浑身大汗淋漓。我感觉汗毛直竖,却又要被热气熔化,真分不清是痛苦还是愉悦。不过这是重庆的川菜,她说成都的川菜要温柔许多,她如此描述:成都的川菜,完全没有外国人成见中的那些原始和粗野,而是一点一点地挑逗着你,曲径通幽,去往极乐之旅。在她的笔下,没有简单的「好吃」,而是对食物全身心的感知。而且她还发现,中国人羞于表达感情,经常把情绪寄托在食物上,比起外国人热烈的拥抱,中国人会直接把一碗汤塞到她的手里,坚决地催促:“喝汤!喝汤!”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中国菜。* 除了品味美食,她还花了很多时间去旅行,去感受观察。那个年代交通并不发达,旅行对她来说并非易事,无法做详尽的准备,除了「说走就走」别无他法。因为你要是犹豫了那么短短一刻,考虑下危险的道路、颠簸不舒服的大巴、“找麻烦” 的警察和随便去哪里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你可能就一步都迈不出去了。她一边远行,一边体验美食,一边观察着中国人的生活。她发现那个时候这个国家还被逐渐僵化的计划经济体系把控着。中国在外国的背包客圈儿里是个传奇,一路上遇到的服务人员全都摆着臭脸、态度粗暴,而且无论问什么问题,他们总是令人沮丧地丢出永恒的答案:“没有。” 她在旅行的过程中,学会了冒险,学会了厚脸皮去跟当地人、官员、警察软磨硬泡,练出了很多「本事」。有一次,她应同学刘复兴的邀请到他甘肃老家过年,这次经历也让她大开眼界。她观察农村人祭奠祖先的方式,发现中国式灵魂和祖先的概念和尘世非常接近。死人需要的东西与活人并无差别:衣服、钱、房子、洗衣机、手表、车、手机…… 中国的神仙在天上也奉行官僚主义,接受凡人的礼物和贿赂。她还发现,中国人最害怕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死后没有后代祭奠怀念自己。据说那些没有孩子的亡人会化作恶灵,在大地上四处游走,所以人们都努力传宗接代,不让自己将来变成恶鬼。也正是如此,彼时二十五六岁的她每天都被村民提醒「要是不赶快结婚生子,这一辈子就白过了」。她在西北农村是稀罕之人,对于没有见过外国人的村民来说,她不仅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外交使节,还代表了欧洲各国、美国、一切中国之外的地方,应对大家各式的围观和提问。当她终于感到心力交瘁、无心应对时,她的好友没有表现出关心与一点点的同理心,还有些生气,对她说小心其他人看到她哭泣以为他们家对她不好。中国人把面子、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置于感受之上。若不是借助外国人的眼睛,我们恐怕忘记观念、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与根深蒂固。* 她的文字不像中年男人写的学术报告那般沉闷无聊,而若一个二十出头灵动漂亮的女孩子作出的画卷:那个卖花人长得挺帅,穿着精干的深色西装,舒服地瘫在小小的竹椅中,靠着砖墙,安稳地沉睡着,周围是玫瑰与康乃馨的美丽花海。要是有人来买花,轻轻地把他唤醒,他就眨呀眨地睁开眼,露出天性善良的微笑,点燃一支烟,拿了钱,递给客人一束五彩缤纷的花。还有一些有趣的形容,比如她去甘肃农村过年时看到的景象:女孩们都穿得很鲜艳,红衣服、粉衣服、红粉相间的衣服,仿佛是要公然跟这单调苍白的景色对着干。在阅读过程中时常笑出声来。她的文字似乎与何伟的《江城》有些相似,不过要更加轻盈华美一些。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她在长沙偶然相识的朋友刘伟之对她说的话,那时她因非典被困在长沙,又被当做「间谍」,苦恼不已。刘伟之说:「不要在这些事上太过纠结,把你的人生想成一幅画。世界上什么都有,但你想画什么就是自己决定的了。你要选美好漂亮的事物入画,丑陋的就别费笔墨。」想想确实如此。人生其实就是一部作品,是自己创作的画卷,略去那些丑陋的意象,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就好。我们不能决定那些丑陋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可以选择留下哪些,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阅读之后我意识到,追逐自己挚爱之事,过自己所选的人生,是多么有意思。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可能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 —— 与过去的观念和规则相隔离,又适合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处于合适的环境中,放下戒备、偏见,专注当下,让所在之地引领自己前行。我想《鱼翅与花椒》就是在这样的引领中创作出来的。
- 查看全部160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