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荣格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这是他已83岁高龄而写的传记,他深刻剖析了自己的一生,或光明或黑暗,或成功或迷茫。

内容简介

《荣格自传》是分析心理大师荣格于83岁高龄之时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包含了荣格从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到成年后的所见所闻;从作为医生所治疗过的症状到作为思考者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从与弗洛伊德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从现世中的种种人事到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

《荣格自传》虽为自传,实际却是荣格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以平实的语言跟人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一、童年时光
  • 二、中学岁月
  • 三、大学年代
  • 四、精神病治疗活动
  • 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六、直面潜意识
  • 七、著作
  • 八、塔楼生活
  • 九、游途
  • 十、幻象
  • 十一、死后生活
  • 十二、后期思想
  • 十三、我的一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神分析大师荣格

    我在青年时性情很暴躁,但每当情绪突然达到最高点之时,它便突然掉头,紧接着便是一种身处宇宙般的平静。每当这个时候,我便觉得自己飘然于外物了,刚才还令我激动不已的东西,现在看来却俨然是遥远的过去了。以上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对自我情绪的一段描述。大概十岁那年,我坐在离家不远的田埂上,晒着太阳,低头沉思,突然我想到自己是谁,心中犹如有另一个自己,我为什么会动,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出各种行为,我想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但往往这种时候我会异常暴躁,久久不得安宁,除非摆脱孤单或者让自己做起事情。中学的生物课上,自己学到了大脑皮层、前叶额、海马体、神经元、杏仁核等知识,并接触意识和潜意识等概念,工作后自己逐步接触自我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深入。️荣格和弗洛伊德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 —— 大家往往听说更多的是弗洛伊德而对荣格知之甚少。随着荣格对心理精神分析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导师佛洛依德对梦的解释和潜意识的解读过于依赖于「性」,他在精神分析上解释不通的都归于「性的压抑」。荣格出于对导师的尊敬,未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到了后期荣格发现无法始终隐匿自己的观点,最终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门派。其实,后期弗洛伊德已经发现荣格已经在学术上独树一帜,一度想让荣格接自己的班。但荣格没有接受:因为他对这种事情 —— 下一任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完全不感兴趣;其次,领导这个协会意味着要妥协自己的思想,他不想牺牲自己的精神上的独立性,即不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梦的解释;最后,他不屑所谓的知名度,那只会让他偏离自己的初衷 —— 探索真理,而不是个人声望的问题。以下是荣格在自传中的原文:就我的实践经验来讲,还有从我掌握的那些病例中推出,性问题仅是起到一种附属的作用,另有其他因素更重要,譬如说,社会适应性问题、生活中重大事件所导致的压抑感、声望方面担忧等。后来,我把这些病例向弗洛伊德作了阐明,但他却坚持认为它们的真正源泉是性方面的原因。对此我深感不满。以上,说明荣格充分看清了自己毕生最大的使命,这点和经济学家熊彼特与凯恩斯关于宏微观经济学之争 —— 前者强调微观要素的组合和变革创新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后者注重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财政刺激等宏观要素,特斯拉与爱迪生的交流电和直流电之争 —— 何其相似?当真理的方向被少数人掌握时,那些不得真理的人所做的阻扰、诬蔑是多么的无知。️直面潜意识荣格和弗洛伊德分裂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失期,就如同刚离开狮群年轻雄狮。不过很快他找到了方向,摒弃了之前的分析法则和理论,开创了对梦的解释和心理现象分析的新道路。他在接待完来访的精神病人后,亲自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进入潜意识的实验。同时,在精神病治疗活动中,荣格认为合理的治疗方法首先要说服自身并接受,才能说服病人并用到病人身上。这点和达尔文在建立生物进化论学说时是何其相似,达尔文对自己的学说进行了彻底的怀疑,以至于任何人要怀疑他的学说都没有他自己做得好。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的外在表现出来,我的人格也从潜意识的状态中发展起来,且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我无法用科学的语言来追溯自己这样的成长历程,因为我无法将自己作为一个学术(或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内心体验,我们可以以永恒来看待,却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进行表达。独特的神话比科学更能精确地表现生活。科学只是用一般概念对大多数人的情况进行描述,因而无法对个体的多样性进行解释。以上是荣格关于自身个体的梦境和潜意识无法用科学解释的阐述,诉诸于神学与神话,类似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区分科学,哲学和神学:在我理解,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与神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包含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它与科学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理性地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切都遵守权威,无论是哪种权威。我认为,凡是能够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科学;凡是不能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神学。但是还有一片领域,它既不属于科学范畴,也不属于神学范畴,双方都不承认它,并且还攻击它,这片领域便是哲学。荣格把潜意识这个词比作神话中的上帝、魔鬼、神力。他生命的后期很孤独,因为了解的比别人多「老子:众人皆明,唯吾独懵」。虽然孤独,他认为自己还是无法止步不前 ——“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可耻地把我们的内心俘虏,这个强大的力量就是魔鬼「潜意识的同义词」,操控着人的经历,使人不断经历磨难,然后顿悟,不停的循环。” 他主张人在生命的后期开始有意识的回忆过去,不停在沉思之中思考,从已经逝去的内在和外在意向中进行自我辨别,这很像是对来世存在所进行的一种准备或称为来世的预备阶段。正如柏拉图的观点,哲学是对死亡的准备。荣格的人格理论包括三个层次:意识或自我「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他以海岛作类比,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意识,水下至地面的部分就是个人潜意识,作为共同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潜意识。️对待教育荣格一边在大学任教,一般做学术研究及书籍撰写,在写完《力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之后,他自己发现不能阅读科学方面的书籍了,感到自己再也无法获取智慧、再也无力谈论他正在研究的事情了。他决定辞去大学的职位,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思想状态充斥着疑问与困惑,还要继续去教学生的话,会误人子弟。因此,他顺从他的内心,辞去教学职位,从事更为高级的理性,针对潜意识进行实验研究。体现了荣格的杯满则溢和重新空杯的心态「乔布斯:Keep hungryKeep foolish」。荣格认为由于教育所提倡的仅仅是一般性认知,对于主观经验的诸多神秘却不曾提及,造成大部分人普遍的人性不足。普遍的人性更注重独立思考、创新思考和质疑精神 ——Independent ThinkingCreative ThinkingCritical Thinking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荣格自传》— 自有教义 ,自性神通。质疑是进步的原动力,对比与总结是进步的台阶。他一直在做的,是你我曾经做过的… 如果人格分裂症是可控的,也许比毒品或者金钱更容易让人上瘾。弗洛伊德:意识压制潜意识,性是全部真理。荣格:潜意自有原型鲜活的语言需要解析(梦是阐释者)且反抗者意识的倾向性,性只是原因之一。“有施于人者才能受之无愧”— 希腊格言 “… 顺从一种更高级的理性,…”— 六、直面潜意识仅是一种修辞还是一种切实的且已经得到证实的体感?“我这一生就是自己内心发展的过程,我的工作是生命的阶段,该工作就是对自己的内心发展状况进行阐述,将自己奉献给潜意识的内容,由此才能形成完成的人。我的作品可看作是我各个生命历程的停靠站,是在对内心进行坚持。”— 七、著作把自己完整的自性交付给环境,激情是深耕生土(潜意识)的犁。— 旅途、启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有的人在死后才出生。— 尼采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 创立者。他提出的 “心理类型” 理论,对后世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学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荣格自传》是荣格的最后一部著作。在这本自传中,荣格仔细地梳理了自己的一生。他追溯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回顾了自己在精神医学界的从业经历,以及与弗洛伊德的情谊和决裂过程,同时也简要地梳理了自己的生平著述。家庭的宗教背景和父母的紧张关系,共同造就了荣格内向、敏感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和他过人的天资结合在一起,为荣格日后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创造了条件。大学毕业后,荣格的学术发展之路走得非常顺,结识了弗洛伊德,开始深度参与精神分析的很多活动和研究。但最终,因为不赞同弗洛伊德的 “泛性论”,两人分道扬镳。此后,荣格系统地思考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开创了分析心理学。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7条书评

        出版方

        斯坦威图书

        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肇始于2001年成立的北京斯坦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除传统的经管、财会图书的策划出版优势外,主要的策划出版领域为人文学术、心理学专业及大众读物,以及高品位的时尚艺术类图书。其出版图书 80% 以上为各语种的引进版权作品。专业化、国际化与时尚化是我们不懈的努力目标。理性、激情、想像力是我们不变的工作风格,也是我们策划出版的旨趣所在;为读者传递“生生不息的激情与想像,永远向前的动力和理念”是我们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