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杂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7千字
字数
2022-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是《百科知识》杂志2022年第8期。
内容简介
本期封面文章《人间四月天 麻城看杜鹃》。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保护生物多样性,共享美好家园
-
“为何女性更易得阿尔茨海默病”等3则
-
从“冬奥塑料钞”说聚丙烯
-
为什么你该了解朊病毒
-
向日葵为何逐日而生
-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的秘密
-
为什么口音很难改变
-
科学流言榜
-
你知道吗
-
脑机融合的代价
-
“抗抑郁药治疗新冠肺炎”科学吗
-
牛至香草世界的“奥利给”
-
自然的色彩——蓝(下)
-
“幼儿园的由来”等三则
-
九州“腌”云——酸菜里的哲学
-
临安为何易为杭州
-
国宝小档案——《瑞应麒麟图》
-
人间四月天 麻城看杜鹃
展开全部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啊哈时刻摘抄: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时形成的,随着年龄增大,想改掉口音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婴幼儿阶段,我们的大脑中有着极为丰富和敏感的神经突触,使得我们具有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然而,在青春期结束后,学习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学习新语言的能力会逐渐下降。有实验证明,人脑纹状皮层的神经突触增长最旺盛的时期是在人出生 2~4 个月,在出生后 8~12 个月的时候达到顶峰,这个时候婴幼儿的神经突触比成年人要多 50% 左右,随后神经突触慢慢减少,到十多岁时,会丧失 40% 的神经突触。这些丧失的神经突触是被大脑自动修剪掉的,它们是大脑中不经常使用的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我们有语言本能,能够毫不费力地学会几种语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本能就会减弱。普通人在十多岁之后,语言学习变得不那么容易、自然。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不仅比成人更容易学习语言,而且还更容易学会新的口音。随着年龄的增长,最难学习的部分是语音语调。因此,一个人成年后很难改变他幼年形成的口音。即使一个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但如果这门语言习得于青春期之后,那么他将永远无法掌握正宗的口音。
保护生物多样性,共享美好家园
2021 年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 “大年”。这不仅是由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并通过了《昆明宣言》,而且这一年里还发生了一系列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和热议,其中以一路北上 “逛吃逛喝” 的亚洲象最受追捧。无论是亲历的村民还是围观的网民,大家都对它们保持了极大的爱护与宽容,绘就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这群亚洲象还成了国际 “网红”,伴随着它们的脚步,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为守护自然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也让世界由此感知到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而努力的可爱可信、生动立体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生物多样性保护 成绩斐然中国拥有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多种生态系统相互交错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从而为异常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挽救濒危野生动植物:一是就地保护。在动植物的原产地建立自然保护地,有效地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严禁乱捕滥猎,使它们在自然状态下恢复发展,逐渐壮大;二是迁地保护。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设备进行人工饲养繁育,建立起中心种群和谱系簿,使其得到繁衍和发展壮大,当条件成熟以后再将它们重新放归自然界的原产地。保护野生动植物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护物种的生存地与栖息地。经过 60 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建成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在内的各级、各类保护地超过 1.18 万处,保护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 18% 以上以及管辖海域面积的 4.1%,不仅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 提出的 2020 年达到 17% 的要求,还有效地保护了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将自然保护地体系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级、多类型、较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与此同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已经在某些领域呈现出世界领跑的态势。特别是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技术的应用,还有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格局,以及濒危动物、濒危机制及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均处在国际领先位置。目前,遥感、红外相机、基因技术、无人机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野生动物重点拯救 已见成效 2000 年以来,中国实施了 15 个野生动植物重点拯救项目,涉及大熊猫、朱鹮、虎、藏羚、金丝猴、扬子鳄、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野生鹿类、鹤类、雉类和兰花、苏铁,并且进一步扩大了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拯救行动,从而使大量曾经一度极危的物种在自然保护地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60 多年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丛林里,流行着一种怪病。患上这种怪病的人先是出现走路不稳、语言不清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将完全失去行走能力和语言能力,有时候还会剧烈颤抖并发出无法控制的大笑。最终,这种怪病会让患者痛苦地死去。当地人称其为库鲁病,在当地的语言中 “库鲁” 就是 “笑死” 的意思,非常直观地描述了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奇怪的是,库鲁病只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名为 “Fore” 的部落中流行。偶尔也有少数部落之外的人得病,但是这些病人无一例外都与 “Fore” 部落有过密切交往。“Fore” 部落的人认为,他们是因为受到了巫师的诅咒或者是恶鬼作祟,才会患上库鲁病。当然,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从库鲁病的发病规律来看,它是与 “Fore” 部落相关的一种地方病。那么,导致该病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
出版方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以出版百科全书和其他工具书为主,同时出版各种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的国家级大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