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亲闻、亲历、亲见,细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必读之作。

内容简介

1895—1928年,是中国由帝制向共和摸索的历史转折点,各路军阀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影响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力量。复杂的历史线索无形中阻挡了人们认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脚步。

本书结合民国报人陶菊隐的亲身经历及其所掌握的丰富史料,复原了这一时代的历史细节,基于“当时人述当世史“的优势,客观、理性地为读者塑造出宏大的历史现场,铺展开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画卷。

凭借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文字表现力,陶菊隐先生将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风云娓娓道来。既注重历史事件间的关联,又细腻刻画出人性与世态炎凉;既体现出严密的逻辑链条,又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册:1895—1916)
  • 绪言
  • 第一章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
  • 一 袁世凯的身世。吴长庆与袁家的世谊
  • 二 袁世凯出卖吴长庆步步上升
  • 三 袁世凯诳报战功受到李鸿章的重视
  • 四 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
  • 一 “督办军务处”保荐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
  • 二 袁手下的“北洋三杰”
  • 三 袁被提升为直隶按察使
  • 四 袁出卖“君宪派”取得西太后的信任
  • 五 袁镇压义和团取得帝国主义的宠爱
  • 第三章 袁世凯高升直隶总督
  • 一 袁派段芝贵率“巡警营”接防天津。袁奏请设“中央练兵处”
  • 二 北洋六镇先后建成。袁派段祺瑞恢复“北洋武备”,又派赵秉钧主持建警
  • 三 满族亲贵对袁的猜忌。彰德秋操后袁被迫交出北洋四镇
  • 四 北洋派的附属军——东三省和两广的军事派别
  • 五 另一军事派别——日本士官系
  • 第四章 清政府的最后挣扎
  • 一 兴中会与华兴会合并成立同盟会。萍浏醴起义失败。日本政府与法国殖民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
  • 二 清政府出卖“宪政”的假膏药。梁启超“借尸还魂”。袁世凯伪装同情立宪
  • 三 载沣放逐袁世凯。皇室总揽兵权的新措施
  • 四 清政府被迫缩短预备立宪期。“君宪派”的合法斗争。清政府严旨申斥“君宪派”
  • 五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四国银行团成立
  • 六 风起云涌的保路运动。四川官吏屠杀和平请愿人民
  • 第五章 辛亥革命爆发
  • 一 武汉文学社与共进会的秘密活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建立
  • 二 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黎元洪被推为鄂军都督。革命军炮打楚豫舰
  • 三 湖南宣布独立,焦、陈两都督被野心家杀害。“君宪派”谭延闿继任湘军都督
  • 四 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某些省区半独立和假独立的怪现象
  • 第六章 袁世凯重登政治舞台
  • 一 清政府起用袁为湖广总督。袁向清政府提出六条件
  • 二 北洋军攻占大智门车站。袁的和平试探。黄兴化装到汉口
  • 三 第二十镇在滦州举行兵谏,清政府被迫宣布宪法信条。袁世凯南下督师
  • 四 可耻的政治阴谋血案——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被刺身死
  • 五 袁到北京组织责任内阁。袁用手腕夺取皇族的兵权。载沣解除摄政。汪兆铭受袁收买
  • 六 革命军退出汉口、汉阳。袁的第二次和平试探
  • 七 苏浙沪联军攻下南京
  • 第七章 袁世凯通过帝国主义进行南北和谈
  • 一 革命军各省区代表在汉口举行会议。代表会议对袁的幻想。袁通过英国向革命军提出和平方案
  • 二 留沪各省代表推举黄兴为大元帅。孙中山回国当选临时总统
  • 三 袁世凯速和速决的心理。革命军妥协派占居优势
  • 四 日本出兵中国的阴谋。美国暂取观望态度。英国进行“换马”的工作
  • 第八章 南北和议成立和清帝退位
  • 一 南北和会开幕。北方总代表唐绍仪被迫辞职
  • 二 袁在北京遇刺。良弼被炸身死
  • 三 北方暴动事件的先后失败。汪兆铭的叛卖行为
  • 四 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五色国旗。清帝宣布退位。南北两个临时政府的并立
  • 五 孙中山推荐袁继任临时总统,袁不肯南下就职。北京发生兵变,临时参议院同意袁在北京就职
  • 六 临时约法公布。唐绍仪组织民国的第一届内阁。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 第九章 假统一与假和平的短暂时期
  • 一 “混合内阁”倒台,“超然内阁”难产。袁第一次使用武力威胁临时参议院通过内阁的补充名单
  • 二 又一次政治阴谋血案——黎元洪做了袁的政治俘虏
  • 三 同盟会合并四小党改组为国民党。君主立宪派前后组织共和党、进步党
  • 四 袁发表“四巨头”联合宣言。荒谬绝伦的“政党内阁”出现
  • 第十章 袁世凯“武力统一”的准备期
  • 一 又一次震动全国的政治阴谋血案——宋教仁被暗杀
  • 二 国民党对宋案主张法律解决。赵秉钧被法院票传。袁制造“血光团”事件陷害黄兴
  • 三 帝国主义垄断对华借款的过程
  • 四 五国银行团大借款成立。“战时内阁”出现
  • 五 帝国主义支持“武力统一”。进步党沦为袁的帮凶。黎元洪、章太炎入袁彀中
  • 第十一章 国民党“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
  • 一 袁世凯调兵遣将。黎元洪向袁表示“忠诚”。国民党主张“合法斗争”的原因。袁下令罢免国民党三都督
  • 二 北洋军分两路南下。江西、江苏两省组织讨袁军。上海领事团签字协缉国民党首要人物
  • 三 各省讨袁军先后失败,北洋军源源进入南方各省
  • 四 南京三次独立的经过。南京人民的罢市运动
  • 五 军事胜利是袁走向失败的一个转折点
  • 第十二章 孙黄分家的真相
  • 一 孙黄对战争失败责任和组党问题发生歧见。陈其美挑拨孙黄关系。国民党内的调和派和激进派
  • 二 孙中山制定“中华革命党”党章,黄兴表示反对。孙中山允许黄兴不入党,但仍要求合作。黄兴由日赴美
  • 三 黄派组织“欧事研究会”,主张暂停讨袁,团结一致对外。孙中山命陈其美函邀黄兴早日回到反袁阵营
  • 四 袁颁布党人自首特赦令和《惩办国贼条例》。袁派叛徒蒋士立到东京设立招降办事处。胡瑛变节投敌
  • 五 黄兴在美国的反袁活动。黄兴回沪
  • 第十三章 战胜国民党后袁世凯排除异己的种种措施
  • 一 用外交压力撤换了江苏都督张勋
  • 二 用军事压力罢免了福建、安徽、湖南等省都督
  • 三 对云南都督蔡锷、浙江都督朱瑞,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手段
  • 四 用“霸王请客”的硬工调动了湖北都督黎元洪
  • 五 用绑架的手段囚禁了国学大师章太炎
  • 第十四章 袁世凯利用进步党铺平了帝制的道路
  • 一 熊希龄组织“名流内阁”
  • 二 先选总统后制宪法的倒装戏法。国会选举总统的一幕丑剧
  • 三 袁向国会提出增修临时约法案。袁下令解散国民党
  • 四 袁召集政治会议并下令解散国会。“名流内阁”倒台
  • 五 袁召集约法会议修改约法。推行总统制的新约法公布
  • 第十五章 在复古浪潮和恐怖气氛中出现了终身总统制
  • 一 袁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清朝制度和官场仪式的大规模恢复
  • 二 袁发表授卿令。天坛祀天的一幕活剧
  • 三 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血腥大屠杀。广东、湖南两省的大刽子手
  • 四 袁下令成立参政院,并令代行立法院职权。约法会议通过总统选举法修正案
  • 第十六章 内忧外患推迟了帝制运动的进程
  • 一 白狼军的崛起。北洋军在“剿狼”战役中的大丢脸
  • 二 北京的新党狱。白狼军由陕西、甘肃回奔河南受到歼灭
  •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在中国展开了白热化的外交战。日本对德宣战后,青岛局势紧张。德皇派辛慈到中国。英国劝诱袁加入协约国,受到日本的强烈反对。美国企图通过借款控制中国
  • 四 日军在山东龙口及莱州地区登陆,先后占领胶济路全线和青岛
  • 五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威胁袁在交涉过程中严守秘密。中国人民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抵制日货和救国储金运动。袁政府不公开交涉内容并下令取缔爱国运动
  • 六 日本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英美劝袁接受。袁对日全面屈服
  • 七 中国人民规定国耻纪念日。袁继续下令取缔抵制日货
  • 第十七章 袁世凯与北洋军旧将之间的矛盾
  • 一 袁拟用蔡锷改造北洋派,因顾虑多端未实现
  • 二 袁段之间关系恶化,袁用王士珍代段为陆军总长
  • 三 袁废省改道、废督裁兵计划受阻。袁宣布各省都督改称将军。两种不同类型的将军。各省将军的安排与等差
  • 四 袁成立模范团并自任团长。模范团官兵的誓词
  • 五 袁任命陈宧为四川将军
  • 第十八章 两种不同的帝制派
  • 一 因清室保存帝号而产生的两个政府并立的怪现象。袁申斥劝进者的虚伪姿态
  • 二 清室复辟之谣盛传。劳乃宣发表复辟谬论。宋育仁主张还政清室
  • 三 日本报纸揭载袁有称帝野心。袁克定对梁启超的试探。袁向冯国璋表示不做皇帝
  • 四 关于“西山十戾”的民间神话。冯国璋所述关于“书童献茶”的故事
  • 五 袁不让北洋派参预帝制机密。袁召集各省军阀晋京进行试探
  • 第十九章 帝制问题逐步明朗化
  • 一 袁进行帝制的两个“客卿”。杨度抢先做帝制运动的急先锋。筹安会“六君子”的结合
  • 二 筹安会发表研究国体的宣言。袁向参政院发表明推暗就的宣言。肃政厅呈请取缔筹安会
  • 三 北洋军阀的群魔舞——十四省将军请速正大位的密电。张勋建议尊重优待清室条件。冯国璋通电辟谣
  • 四 湖北、奉天发生驱逐长官的暗潮,袁发表两省将军的对调令
  • 五 梁士诒等组织各省请愿联合会。参政院咨请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袁公布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 第二十章 袁世凯接受帝位与五国提出联合警告
  • 一 伪国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国体,一致赞成君主立宪,并推戴袁为皇帝。袁在“两推两让”后接受帝位
  • 二 袁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调任冯国璋为参谋总长,均拒不接受。陆徵祥继任国务卿。袁下令优礼“嵩山四友”。大批封爵令发表。筹备大典的形形色色
  • 三 日本策动各国对帝制提出联合劝告。日本对袁的两面手腕。英国再度劝袁加入协约国
  • 四 袁派周自齐为赴日赠勋特使,日本政府拒绝接待。新华宫“谋逆”案与外交泄密案的真相
  • 第二十一章 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 一 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蔡锷设计脱险出京
  • 二 蔡锷绕道日本行抵昆明。云南军署召开军事会议,议决讨袁。袁分化云南军的诡计不逞
  • 三 入川护国军与四川军力量的对比。袁派曹锟督师入川。护国军占领叙州。贵州和川军师长刘存厚响应独立
  • 四 北洋军分为川湘两路进攻云南。袁被迫下令缓办帝制
  • 五 袁威信继续下降——鄂奉两省将军易人
  • 第二十二章 袁在四面楚歌中取消帝制
  • 一 护国军退出泸州、纳溪、綦江。护国军反攻获胜
  • 二 陆荣廷派密使迎接梁启超入桂。梁在日本人掩护下经过海防潜入广西
  • 三 袁命龙军假道广西进攻云南。广西宣布独立,入桂龙军被缴械
  • 四 五将军的密电。袁被迫下令撤销承认帝位案
  • 第二十三章 停战时期各省假独立和半独立的怪现象
  • 一 双方议和条件各走极端。四川局部停战成立
  • 二 反袁战线上各党派化分与化合的关系
  • 三 龙济光被迫宣布独立。海珠凶杀案概述。陆荣廷与龙妥协。两广都司令部和军务院先后成立
  • 四 浙江的假独立,袁下令嘉奖屈映光“才堪应变”。刘冠雄率领北洋军由海道南下。海容舰撞沉新裕轮的惨剧
  • 五 山东的半独立状态。陕西另一类型的独立
  • 第二十四章 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与袁世凯的暴毙
  • 一 袁任命段祺瑞为国务卿。中交两行停止兑现。美国借款被迫停止付款
  • 二 袁对冯国璋的态度引为忧虑。冯发表劝袁退位的铣电,另有宥电对袁深表不满
  • 三 冯国璋与张勋联合提出解决时局办法八条。冯召集南京会议的野心。冯单独提出修改办法八条,全国舆论痛斥冯是“袁世凯第二”
  • 四 袁将退位问题推交南京会议解决。倪嗣冲带兵参加南京会议。倪与张勋联合主战。袁宣布帝制案始末
  • 五 陈宧电劝袁退位并宣布四川独立。袁下令痛斥陈宧并解除其职务
  • 六 汤芗铭被迫宣布湖南独立。袁气愤成疾,病势沉重
  • 七 袁召徐、段等入府接受遗嘱,旋即毙命。金匮石屋的总统提名。徐建议推黎继任总统。黎宅的一幕哑剧
  • 八 段对黎态度冷酷,对袁身后推崇备至。黎在东厂胡同就总统职
  • 第二十五章 南北“二次统一”的完成
  • 一 段祺瑞同意推黎元洪为总统的原因。护国军向段提出四条件。北京政府被迫恢复旧约法
  • 二 成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的第一次徐州会议。张勋公开包庇帝制祸首
  • 三 陕西、四川、广东三省取消独立。陈宧在四川内讧中兵败逃亡。龙济光向段内阁乞援
  • 四 惩办帝制祸首令发表。军务院撤销。国会重开后,通过内阁总理的同意案
  • 笫二十六章 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 一 段内阁缩小省区和全国裁兵的计划。段分化西南的阴谋和西南军阀的扩张政策
  • 二 各省军民长官更名为督军、省长。冯国璋、张勋互争防区。各省军阀反对军民分治
  • 三 汤芗铭在湖南被逐。湖南军民反对陈宧督湘。谭延闿二次督湘
  • 四 蔡锷继任四川督军的由来。陈宧的部队在宜昌解散。北洋派陷害蔡锷的阴谋
  • 五 段祺瑞布置三路援龙。北洋军阀“讨伐”李烈钧的叫嚣。桂系不战占有广东
  • 六 山东民军的消亡
  • 七 浙江发生内讧,段祺瑞派杨善德继任浙江督军
  • 八 奉天的“两虎斗”。赵尔巽等在奉天举行“调人大会”
  • 第二十七章 府院争权和督军同盟干政
  • 一 黎段互争军权。府院成立划分权限的协定
  • 二 张勋通电干涉国会。督军团要挟北京政府罢免司法总长张耀曾。第二次徐州会议,七省同盟扩大为十三省区同盟,并推张勋为盟主。段授意督军团威胁外交总长唐绍仪,不许到任。北京政府下令制止军人干政
  • 三 黎提名伍廷芳为外交总长。双十节的“勋章雨”。冯国璋当选副总统。黄兴、蔡锷相继逝世
  • 四 内务总长与院秘书长发生冲突,黎拒绝罢免孙洪伊。徐世昌到北京调停政潮。孙洪伊被逐出京
  • 五 段派曹汝霖为赴日赠勋特使,黎与国会一致反对
  • 六 国会中党派分化和转化的简单轮廓。进步党转化为研究系后,与国民党系议员因讨论宪法互相动武
  • 七 各省军民长官通电规劝总统、总理与国会。徐州会议复活
  • 八 府院政潮中的一支插曲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1917—1921)
  • 第二十八章 北京政府宣布对德绝交
  • 一 日美两国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秘密外交的胜利和美国的暂时退却
  • 二 冯国璋晋京商讨外交问题。梁启超积极支持段的外交政策。黎段因外交问题引起冲突,段出走天津,经冯赴津劝回。国会通过对德绝交案
  • 三 段积极布置对德宣战。陆荣廷到京。黎积极布置倒段后的继任人选
  • 第二十九章 段祺瑞嗾使督军团胁迫总统和国会
  • 一 黎面斥倪嗣冲徇私保举。段召集军事会议表决对德宣战。督军团闯进国务会议,又招待国会议员,要求通过参战案
  • 二 黎痛斥督军团干涉内政外交。范源濂斥黎“优柔误国”。国会对参战问题趋向混乱
  • 三 段指使“公民团”包围国会,胁迫通过对德宣战案。段党遮盖丑行、转移目标的手法
  • 四 督军团运动国会议员维持段内阁并通过参战案。英文《京报》披露中日军械借款的内幕。众议院议决在内阁未改组前停议参战案
  • 五 研究系帮助督军团破坏国会。督军团呈请总统咨交国会改正宪法草案。黎邀请国会政党领袖商讨改正宪法草案问题
  • 六 黎段争相拉拢张勋。黎下令免去段的国务总理,段通电否认此令有效
  • 第三十章 黎元洪电召张勋晋京调停时局
  • 一 张勋周围的政治骗子。日本田中中将在徐州的一席话
  • 二 张勋电邀督军团到徐州举行第四次会议,决定实行复辟。张勋伪装调人骗取黎的信任
  • 三 国会通过李经羲继任国务总理。督军团宣布独立。张勋电阻段在天津组织临时政府
  • 四 北方各省有独立与中立的两种不同态度。西南六省无意出兵北伐
  • 五 督军团请摒斥“公府佥壬”。黎电召张勋晋京调停时局。天津总参谋处成立。美国政府提出旨在支持黎的劝告
  • 第三十一章 黎元洪在张勋的劫持下宣布解散国会
  • 一 张勋在天津提出解散国会的限期。辫子军的先头部队开进北京。伍廷芳拒绝副署解散国会的命令
  • 二 张勋到达北京,电劝叛督取消独立。张勋到清宫“朝谒”溥仪
  • 三 督军团反对李经羲内阁。康有为化装到北京
  • 第三十二章 南北军阀争抢地盘地位的明争暗斗
  • 一 广东滇桂军与警卫军的三角斗争。在粤滇军出师北伐受阻
  • 二 四川督军罗佩金因裁兵引起川滇军的冲突。北京政府任命戴戡代理四川督军。成都又发生川黔军的战争,戴戡退出成都
  • 三 张敬尧制造晋南事变。北京政府阻止张敬尧带兵入晋“平乱”
  • 四 许兰洲驱逐黑龙江督军毕桂芳,张作霖乘机进入黑龙江
  • 第三十三章 十二天的复辟政变
  • 一 张勋劫持王士珍、江朝宗等同到清宫“奏请复辟”。黎拒绝附逆。宣告复辟和委派大批伪官的伪谕
  • 二 三个“一等公”和三个“总督”。复辟的幕后军师万绳栻
  • 三 张勋电劝各省响应复辟,黎避居日使馆区域
  • 四 黎派密使传达复任段为国务总理的命令。段到马厂誓师。梁启超代段草檄讨伐张勋
  • 五 复辟政变中的两面派。冯国璋在南京代行总统职权
  • 六 讨逆军占领廊坊。张勋请各国公使出面调停。讨逆军提出停战条件。张勋要求率领辫子军退回徐州
  • 七 复辟派化装逃出北京。讨逆军第二次进攻,张勋逃入荷兰公使馆
  • 第三十四章 冯国璋到北京代行总统职权
  • 一 冯段否认程璧光为海军总长,并下令解除伍廷芳的外交总长。西南不承认段的国务总理地位
  • 二 段决定迎冯到京代理总统。黎宅发生政治性凶杀案
  • 三 上海发生夺印案。倪嗣冲接收徐海一带的辫子军。北京政府惩办复辟祸首的官样文章。北京政府对清室的关怀
  • 第三十五章 段祺瑞再起后的对内对外政策
  • 一 冯段阻止南军北伐。唐继尧首先通电反对段内阁
  • 二 段主张召集临时参议院与西南主张恢复旧国会的矛盾
  • 三 北京政府调动江苏、江西、湖南三省督军。冯段两人的初步斗法
  • 四 北京政府公布对德宣战。段内阁向日本借款,准备发动内战
  • 第三十六章 第二次南北战争的开端和西南各省形势
  • 一 桂系军阀反对更动湖南督军。刘建藩、林修梅在湘南宣布自主
  • 二 研究系与段在处理四川问题上发生深刻矛盾。戴戡被川军击毙
  • 三 孙中山率领海军南下护法。国会在广州举行非常会议并成立军政府
  • 第三十七章 段内阁因湖南战局突变而倒台
  • 一 新的“府院之争”和直皖两系的军事弱点。中日“合办”凤凰山铁矿引起全国反对
  • 二 直皖斗争的一支插曲——更动吉林督军引起风潮
  • 三 桂系召集南宁会议决定讨段。长江三督提出停止湘战等四项意见。桂系与国民党联合举行梧州会议。北京临时参议院开幕
  • 四 北军开入重庆。北京政府下令惩戒滇军将领
  • 五 北军将领王汝贤等在湖南前线通电停战。北军退出长沙
  • 六 段被迫辞职并发出铣电。日本公使威胁冯维持段内阁。冯解除段的陆军总长兼职
  • 七 曹锟否认列名主和通电。冯下令派汪大燮代理国务总理
  • 第三十八章 南北不战不和的混沌局势
  • 一 王士珍内阁成立。督军团又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两路进兵湖南。主战派迫冯下令讨伐西南
  • 二 桂系要求北京政府下停战令。北京政府派出一二两路司令
  • 三 冯发表停战布告。主战派联名通电反对恢复旧国会。长江三督拒绝客军假道
  • 四 孙中山命令海军炮击观音山。龙济光残部反攻广东大陆
  • 五 浦口的紧张局势。主战派促冯速下讨伐令
  • 六 局部讨伐与全面讨伐的争论。西南当局对北京政府提出严厉质问。北军决定先向鄂西进攻
  • 第三十九章 北方主战主和两派斗争的白热化
  • 一 北军占领荆、襄。南军进攻岳州。冯“南巡”被阻折回北京
  • 二 南军占领岳州后,谭浩明下令严禁跨入鄂境一步。北京政府下令进攻岳州。段直接出面对冯施加压力
  • 三 主战派集中火力攻击李纯。冯下令罢免广西督军谭浩明
  • 四 李纯和主战派的电战。“联省自治”运动的萌芽。谭延闿的投机活动
  • 五 曹锟、张敬尧到达汉口。冯玉祥通电主和。奉军入关劫走秦皇岛军火。北京政府对冯玉祥的处分
  • 六 奉军继续向天津廊坊推进。皖系要挟恢复段内阁和罢斥李纯。冯通电表示消极。张作霖、徐树铮组织关内奉军总司令部
  • 七 广东的三角斗争仍在发展。四川又起变化
  • 第四十章 段内阁复活和军政府改组
  • 一 北军占领岳州、长沙。平江城的北军暴行和长沙城的军事洗劫
  • 二 段内阁复活。北军第三期作战计划。徐树铮的权威
  • 三 曹锟与徐树铮发生裂痕。段到汉口召集军事会议。全国各方面反对内战和《中日军事协定》
  • 四 直军占领衡阳。第二路军在湘东大败。北军在广东开辟两个战场
  • 五 孙中山辞大元帅,离粤赴沪。莫荣新逮捕张开儒。军政府改组后选出七总裁
  • 第四十一章 武力统一政策彻底破产
  • 一 《中日军事协定》成立。日本出兵西伯利亚。留日学生组织归国请愿团。北京学生向北京政府请愿。全国商会联合会等团体反对《中日军事协定》
  • 二 主战派纷纷要求撤回前方部队。段又决定第五期作战计划,在湖南采取守势,在广东采取攻势。段请张作霖派兵“援陕”
  • 三 徐树铮诱杀陆建章。天津会议忽又议决继续对南用兵。北京政府任命曹锟为四省经略使、张怀芝为援粤总司令
  • 四 湖南前线南北两军成立停战协定。攻粤计划幻灭。段在小站训练参战军
  • 五 督军团又在天津举行会议,催促曹锟南下作战。张作霖解除徐树铮的副司令。安福国会开幕
  • 六 吴佩孚反对段内阁的露骨表示。曹锟移驻保定。段祺瑞、吴佩孚的电报战。西南军阀热烈响应吴佩孚
  • 第四十二章 徐世昌当选北京政府总统
  • 一 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总统。副总统选举流产。徐世昌力图摆脱傀儡地位
  • 二 福建北军进攻广东大败。津浦南段新风云的乍起乍灭
  • 三 湖南前线南北将领联名电请下停战令。主战派通电斥责吴佩孚等。军政府派员慰劳直军
  • 四 日本又一次阴谋外交成功——中日发表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满蒙四路、顺徐二路借款及参战借款成立
  • 五 段祺瑞推荐曹锟为副总统。交通系议员拒绝选举副总统。徐世昌就北京政府总统
  • 六 湖南人民反对张敬尧改选省议会的斗争。桂系驱逐广东省长李耀汉
  • 第四十三章 南北和议实现
  • 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劝告。社会“名流”组织“全国和平期成会”。北京政府颁布和平令
  • 二 徐世昌召集督军会议。北京政府和军政府先后发表停战令
  • 三 徐、段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南北双方在有关和会问题上发生争执
  • 四 督军团公开要挟恢复段内阁。五国公使提出联合劝告
  • 五 皖系又提出“剿匪”问题阻挠和议。五国公使拟提第二次劝告。南北和会在上海召开
  • 第四十四章 上海和会的召开和破裂
  • 一 召开上海和会的国内外因素。徐、段对召开和会同床各梦。西南实力派对时局的态度。和会的主要障碍
  • 二 陕西问题引起争端。李纯提出在陕西等处停战划界的建议
  • 三 段拒绝交出参战军。陕西战争未停。北京政府发表《中日军事协定》有关文件。唐绍仪提出三项质问,和会陷于停顿。日本被迫停付参战借款
  • 四 四国公使向北京政府面提劝告,和会恢复后转入秘密谈判。北京政府内讧。南北军人表示不干政的喜剧。和会的最后破裂
  • 第四十五章 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作出可耻决定
  • 一 中日两国代表展开对山东问题的论辩。日本公使干涉中国代表发言。中国代表公布中日密约
  • 二 日本代表发表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密约。威尔逊的退却。三“巨头”决定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 三 四国新银团的酝酿。美国夺取中国路权的尝试。北京政客集团对铁路问题的派系斗争
  • 第四十六章 五四运动的兴起
  • 一 五四运动前景。北京学生爱国示威大游行,怒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曹汝霖住宅。爱国运动取得两大胜利
  • 二 留日学生举行爱国游行,与日本军警展开了英勇的搏斗
  • 三 学生运动继续增长。安福系利用学潮倒阁。北京学生又一次罢课。北京政府加强镇压措施
  • 四 六三运动爆发。北京的大逮捕。罢市浪潮由上海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大罢工。北京政府在民众压力下释放被捕学生,并批准曹、章、陆辞职
  • 五 各省代表和京津学生拒签和约的大请愿。陆徵祥电告中国代表未签和约
  • 六 日本军警在山东擅捕中国人民。山东戒严司令马良对爱国人民的血腥屠杀。因济南血案而引起的新华门大请愿
  • 七 学生利用“双十节”进行爱国活动。天津学警大冲突。天津市民请愿撤换警察厅厅长杨以德
  • 八 福州发生奸商殴打学生和日本浪人挑衅行凶事件。全国各地因闽案引起游行请愿的新浪潮。北京抵制日货运动积极开展
  • 九 长沙教职员提出总辞职,学生宣布散学。北京、济南教职员同盟罢课。天津学生因军警的新暴行宣布散学
  • 十 北京军警当局的秘密会议。前门外的大战斗和大逮捕。北京学联、教联均被解散
  • 第四十七章 北洋派内部矛盾进一步扩大
  • 一 皖系联络国民党的初步试探。桂系军阀迫切求和的表示。五国公使向南北政府提出第二次劝告
  • 二 北京政府派段祺瑞为边防督办。安福系首领王揖唐接任北方议和总代表。吴佩孚一再通电痛斥王揖唐。南方代表拒绝与王揖唐重开和议。王揖唐与孙中山的谈话
  • 三 靳云鹏组阁获得通过,所提阁员名单与安福国会发生严重分歧。段党内部斗争日益尖锐
  • 四 徐树铮被派为西北筹边使。张作霖统一东三省获得实现。淞沪护军使问题引起纠纷。山东督军张树元被撤职。冯国璋病逝
  • 五 北京政府奖叙大批“参战出力”人员。靳内阁进行南北和谈的秘密计划。北洋派山东籍军人联名反对鲁案直接交涉。北京政府财政陷于绝境
  • 第四十八章 南方内部的斗争和军政府的破裂
  • 一 湘军总司令程潜被迫出走。湖南人民驱张运动蓬勃开展
  • 二 莫荣新下令通缉李耀汉。滇桂两系因争夺驻粤滇军的统率权引起破裂,李烈钧负气出走。岑春煊到韶关调停滇军争端
  • 三 孙中山辞去军政府总裁。唐继尧揭露岑春煊秘密求和。伍廷芳携印出走,军政府解除其所兼外交、财政部长两职
  • 四 国民党议员纷纷离粤赴沪。孙中山等通电否认广州军政府和国会。军政府撤换议和总代表唐绍仪。安福系迫切希望上海和会达成协定
  • 第四十九章 北方八省成立反皖联盟和湖南驱张战争爆发
  • 一 北方成立反皖七省同盟。在湘直军电请撤防北归。段对长江三督准备采取攻势。军政府秘密接济吴佩孚军费六十万
  • 二 更动河南督军问题引起风波。安福系又一次发动倒阁运动。八省同盟在对段斗争中取得的胜利
  • 三 八省同盟的两次秘密会议。卢永祥首倡废除督军。曾毓隽当面说谎的怪剧
  • 四 四国银行团组成,京沪各界及学生团体反对国际投资。苏维埃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华特权。靳云鹏提出辞呈
  • 五 直军撤防北归。湘军发动驱张战争,北军在衡阳、长沙、岳州不战而溃。湖南省议会通电表示态度。北京政府改任吴光新为湖南督军。被俘北军旅长刘振玉等被处决
  • 第五十章 安福政权因边防军溃退而倾覆
  • 一 段拟在河南平原迎击直军。吴佩孚建议召开国民大会。张作霖到京担任“调人”。保定提出弭兵条件。总统府的三人会谈
  • 二 徐世昌下令罢免徐树铮。张作霖离开北京,宣布“局外中立”。段用命令口吻要挟罢斥曹、吴。段组织定国军,自称总司令,准备讨伐曹、吴。徐世昌下令罢免吴佩孚
  • 三 江浙两省的新风云。上海领事团干涉江浙备战。江浙成立和平公约。四省公约发展为七省联防
  • 四 张作霖通告派兵入关。直军与边防军接触,边防军前敌总司令曲同丰被俘。廊坊西北军停止战斗
  • 五 段祺瑞引咎辞职。北京政府收拾残局和罢免安福系人员的措施
  • 第五十一章 北方两个战胜集团发生裂痕
  • 一 北京政府通缉安福祸首,解散安福俱乐部。吴光新被王占元捕禁判刑。王揖唐逃往日本。日本公使通告收容祸首。徐树铮从日本兵营逃走
  • 二 直奉两系争夺收编败兵。王占元枪决张敬汤。马良被迫辞职。直奉两系争夺安徽地盘。北京政府派张文生继任安徽督军
  • 三 曹锟、张作霖召开天津会议。吴佩孚再度建议召开国民大会,引起张作霖的严重不满。曹锟通电撤回吴佩孚的东电
  • 四 靳内阁再度成立。李纯不就北方议和总代表。直奉两系的幕后国际势力。吴佩孚决定在洛阳埋头练兵。直奉两系进行政治分赃的结果
  • 五 北京政府停止帝俄外交人员的待遇,并停付对俄庚子赔款,引起帝国主义集团的干涉
  • 六 李纯自杀,直奉两系争夺江苏地盘白热化。北京政府任命王士珍为苏、皖、赣巡阅使,齐燮元为江苏督军,何丰林为淞沪护军使
  • 第五十二章 军政府倒台和南方形势的新变化
  • 一 桂系发动对粤军的攻势,粤军反攻取得一连串的胜利。广东地方派军人在珠江南岸宣言“兵谏”。广东各团体的“赎城”谈判。岑春煊等宣布撤销军政府,桂军退出广州。桂系取消两广自主,北京政府宣布“全国统一”。孙中山等回广州重组军政府
  • 二 唐继尧组织“同盟军”对付熊克武。唐继尧宣布废督。熊克武联合刘存厚反攻成都,滇军退出四川。黔军退回贵州后,刘显世被逐下台
  • 三 湘军内部的“三角斗争”。谭延闿通电主张“联省自治”。湘西发生军事叛变。平江发生兵士闹饷枪杀长官案。谭延闿被迫辞职,赵恒惕继任湘军总司令。长沙发生“兵士闹饷案”
  • 第五十三章 广州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
  • 一 北京政府宣布“统一”的滑稽剧。各省涌现废督和民选省长的运动。国民党内部的新裂痕
  • 二 顾品珍带兵回滇赶走唐继尧。孙中山迎接唐继尧到广州
  • 三 刘存厚兵败出走陕南。卢焘宣布贵州“自治”
  • 四 广州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赵恒惕通电反对南方选举总统
  • 五 湖南省长林支宇弃职出走。滇军假道湘西引起纠纷
  • 六 粤桂战争爆发,陆荣廷兵败逃亡
  • 第五十四章 北方“四巨头”召开天津会议
  • 一 天津会议讨论六项问题。北洋军阀联名谴责孙中山“破坏统一”。天津会议因军饷问题引起争吵。北京内阁局部改组。直奉军阀的分赃协定
  • 二 直系对河南问题的一发一收
  • 三 卢永祥建议召开各省联席会议的反应
  • 四 直系赶走陕西督军陈树藩。新任陕督阎相文自杀。冯玉祥继任陕西督军
  • 第五十五章 湘军“援鄂”战争的失败
  • 一 湖北人士到湖南请兵“援鄂”。陈炯明电促湖南出兵“援桂”。湖南出兵“援桂”后又决定大举“援鄂”
  • 二 王占元向吴佩孚请援,吴派萧耀南为“援鄂”总司令。王兵败出走,北京政府任吴为两湖巡阅使,萧为湖北督军
  • 三 吴佩孚的“缓兵计”。赵恒惕下令停战并向直军提出和平条件。湘直和议不成,吴派海军袭占岳州。英国领事调停湘直战争,吴、赵在岳州兵舰上签定停战条约
  • 四 湘军“援鄂”与组织联省自治政府的关系。吴佩孚授意张绍曾建议召开庐山“国是会议”
  • 五 川军三路进攻宜昌。吴佩孚在帝国主义和海军的协助下击退川军
  • 第五十六章 华盛顿会议在中国的反映
  • 一 美国建议召开会议讨论限制军备与远东问题。中国某些人士对美幻想的复活。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共管中国”的阴影
  • 二 中国代表施肇基提出十原则。山东问题在英美调停下成立协定。九国公约成立
  • 三 北京又发生府院争权暗潮。美国烟酒借款问题引起的一幕丑剧。张作霖推荐梁士诒组阁
  • 四 吴佩孚猛攻梁内阁。各省直系军阀对梁内阁的电战。徐世昌再派颜惠庆代理内阁总理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下册:1922—1928)
  • 第五十七章 孙中山北伐受阻和西南各省内讧
  • 一 广东孙、陈关系进一步恶化。孙中山在桂林组织北伐军大本营。孙中山下令解除陈炯明的广东总司令等职
  • 二 陈炯明电请赵恒惕解散沈鸿英军。湖南省宪法公布。孙中山改道江西北伐
  • 三 唐继尧勾引旧部反戈回滇,孙中山通电予以谴责。顾品珍战死,唐继尧重握云南政权
  • 四 袁祖铭组织“定黔军”攻入贵阳
  • 第五十八章 奉直战争爆发和奉军败退出关
  • 一 奉皖两系对吴佩孚的初步回击。张作霖向曹锟提出三条件。曹锐代吴佩孚发出的蒸电
  • 二 徐世昌任命周自齐署理内阁总理。奉军大举入关,曹锟下令直军不得抵抗。张作霖建议召开统一会议。卢永祥建议召开天津会议解决直奉争端。吴佩孚等宣布张作霖罪状。张作霖到军粮城指挥作战
  • 三 直奉两军在津浦、京汉两线接触,奉军因第十六师倒戈全面溃败。徐世昌下令惩办梁士诒等
  • 四 张作霖改称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吴佩孚的颠覆活动未获效果。奉直两系在英美两国的调停下成立停战协定
  • 五 赵倜宣布河南“武装中立”,并派兵偷袭郑州。赵倜兵败出走,冯玉祥继任河南督军
  • 第五十九章 南北两总统被逐下台
  • 一 吴佩孚提出“恢复法统”的建议。孙传芳通电主张迎接黎元洪复职,并促南北两总统同时下野。徐世昌被迫辞职出京。皖系军阀和广州国会反对迎黎复职
  • 二 黎提出废督裁兵为复职条件,直系军阀予以热烈响应。保定的“政情内幕”。黎进京行使总统职权
  • 三 伍廷芳内阁流产。奉皖两系和西南五省对黎的态度。孙中山提出停战条件。陈光远兵败辞职,黎下令废除江西督军。卢永祥改称浙江军务善后督办。北京政府任命大批省长。废督裁兵问题彻底破产
  • 四 直系保、洛两派初步“分家”。吴佩孚由保定回到洛阳
  • 五 北伐军占领赣南各县。陈炯明部围攻总统府,逼迫孙中山下野。北伐军回师靖难失败,分向福建、湖南退却。孙中山离粤赴沪
  • 六 西南“联治派”建议召开联省会议,吴佩孚指使沈鸿英等通电反对。川湘两省内争激化。广西混战不停
  • 第六十章 保、洛“分家”和北京的无政府状态
  • 一 直系军阀激烈反对唐绍仪组阁。王宠惠的“洛派”内阁出现。“保派”对吴佩孚包办内阁严重不满
  • 二 安徽督军张文生被迫下台。冯玉祥被吴佩孚排斥离开河南。北京政府派张福来继任河南督理
  • 三 国会议长胁迫黎下令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吴佩孚电斥黎违法逮捕阁员,黎被迫迎接罗文干出狱。罗案引起保洛两派短兵相接,吴被迫低头认输
  • 四 曹锟反对汪大燮内阁。国会通过张绍曾组阁。曹锟收买国会议员
  • 第六十一章 孙中山再回广州改称大元帅
  • 一 北伐军由赣入闽。徐树铮到延平组织“建国军政制置府”。北伐军占领福州
  • 二 北京政府下令讨伐徐树铮。徐树铮离闽,“建国军政制置府”取消。直系派孙传芳为“援闽”总司令
  • 三 广西滇桂军发动驱陈战争,陈炯明兵败下台。江防会议的一幕恶剧。孙中山回到广州改称大元帅
  • 第六十二章 “和平统一”与武力统一同告破产
  • 一 张绍曾的“和平统一”计划。闽粤两督理命令引起纠纷。齐燮元提出“统一方案”
  • 二 张内阁辞职、复职的戏剧性表演。闽粤两督理命令发表。上海和平谈判失败
  • 三 北京学生为争人权发起驱彭运动。京汉铁路工人为争人权举行政治性大罢工,直系军阀对罢工工人展开了血腥屠杀
  • 四 “援闽军”开抵福州,孙传芳接任福建督理。海军舰队在上海变相独立。沈鸿英进攻广州失败。陈炯明旧部又在东江叛变
  • 五 四川内战爆发,杨森借助北军乘机回川。熊克武联合唐继尧反攻成都。刘显世借助滇军赶走袁祖铭
  • 六 临城发生土匪劫车案。官匪举行和平谈判,被掳西人全部得释
  • 第六十三章 直系军阀驱逐黎元洪的恶剧
  • 一 保派“政治逐黎”的办法。刘恩源信口开河引起烦恼。阁员狗咬狗的丑剧。制宪经费与崇文门监督两案的内幕。张绍曾内阁又一次提出总辞职
  • 二 北京军警代表直接向黎索饷。“公民团”又一次出现。保派指使军警及“公民”代表更番到黎宅示威。驻京军官冯玉祥等全体宣布辞职。黎乘车出京,宣布政府迁往天津办公
  • 三 王承斌劫车索印,迫黎通电向国会辞职。北京内阁宣布摄政。黎通电否认辞职。离京、留京两派议员交讧。吴佩孚否认催促大选
  • 第六十四章 曹锟公开贿选总统
  • 一 全国反对直系的浪潮。直系拉拢各方到处碰壁。“先宪后选”的骗局。直系无孔不入地张罗贿选经费
  • 二 黎元洪复职运动失败。江浙和平公约成立
  • 三 大选活动逐步展开,曹锟以每票五千元当选“总统”
  • 四 外交团提出临城劫案的责任问题。帝国主义“护路”“护航”的叫嚣
  • 五 法国威胁北京政府承认金法郎案。八国公使拒绝召开关税预备会议。中苏协定成立
  • 第六十五章 国民党改组和西南各省内战
  • 一 谭延闿回湘起兵驱赵。变化多端的湖南战局。鲁涤平武装调停失败。谭军退往广东
  • 二 广东东江的拉锯战。帝国主义派舰示威阻止广州政府提取关余。国民党改组。广州商团叛变被削平
  • 三 四川内战的背景。重庆的三次攻守战。熊克武部第一军退往贵州
  • 第六十六章 直系内部露骨分化
  • 一 直系分化反直同盟的两种策略。齐燮元组织四省同盟准备进攻浙沪。卢永祥拒绝吴佩孚的诱惑
  • 二 曹锟大“封”直系诸将。直系内部组织反吴联盟。吴佩孚统一军权的措施引起严重反感
  • 三 津保两派因争内阁引起分化。吴景濂被逐出京。孙宝琦组阁案通过国会。孙内阁的“和平统一”计划无人理睬
  • 四 吴佩孚的武力统一政策到处碰壁
  • 第六十七章 江浙战争和第二次奉直战争接连爆发
  • 一 江浙两军在黄渡的阵地战。孙传芳出兵浙江,卢永祥兵败下台
  • 二 张作霖组织六军入关讨曹。吴佩孚四照堂点将的威风。奉直两军在榆关激战。冯玉祥回师北京举行政变。吴佩孚乘舰南逃
  • 三 曹锟被迫辞职。冯军驱逐溥仪出宫。天津会议划分冯奉两军的势力范围。张作霖侵占东南地盘的野心
  • 四 直系组织十省同盟。吴佩孚组织“护宪军政府”未成
  • 第六十八章 直系失败后的临时政府和善后会议
  • 一 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法国金法郎案解决
  • 二 段政府包庇曹锟、溥仪和压迫学生运动的种种措施
  • 三 段政府召开善后会议。方本仁诳骗北伐军的一幕。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西南联治派在北京的活动。段设立临时参政院为临时立法机关
  • 四 冯玉祥、张作霖先后提出辞职。冯奉两系重行划分势力范围
  • 第六十九章 北方军阀争城夺地的大混战
  • 一 憨玉崑出兵突袭洛阳。萧耀南拒吴入境。吴佩孚偷过武汉避居岳州
  • 二 奉系计诱陈调元倒戈驱齐。第二次江浙战争兔起鹘落。孙传芳与奉系成立新的江浙和平公约
  • 三 憨玉崑兵败自杀。奉系在河南战争中趁火打劫的阴谋
  • 四 陕西、安徽、山东等省的争督风潮
  • 五 奉军大举入关,段政府岌岌可危。奉军在沪贩毒引起内讧
  • 第七十章 南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 一 四川成立反杨同盟,杨森逃出四川
  • 二 川滇军假道湘西“北伐”。川滇黔三省联合出兵鄂西的烟幕。赵恒惕派兵驱逐川滇军出境
  • 三 第一次东征之役胜利结束。唐继尧派兵攻桂被击退。杨、刘阴谋叛变被削平。国民政府成立。廖仲恺被刺。第二次东征之役“陈家军”全部被消灭
  • 第七十一章 五卅惨案和汹涌全国的反帝怒潮
  • 一 日本纱厂惨杀工人代表顾正红。南京路上的血腥大屠杀。上海市民举行“三罢”运动,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成立。买办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叛卖行为
  • 二 北京市民建议武力收回租界。汉口英兵用机关枪扫射市民造成重大死伤。广州沙基发生大流血事件。省港大罢工取得巨大胜利
  • 三 上海总工会被封。上海总商会同意结束罢市。北京外交界相互推卸责任的丑态。奉军源源开抵上海
  • 四 公使团公推意、美、法三国公使代表全体,进行沪案谈判。英法两国使节因工部局责任问题引起争吵。英外相召集四国伦敦会议。美日两国支持英国,同意“司法调查”。荷兰公使与北京外交部的秘密交涉
  • 第七十二章 奉浙战争和奉系内部的变化
  • 一 段政府的“割肉饲虎”政策。九省联盟昙花一现。冯玉祥、孙传芳等成立反奉军事同盟
  • 二 孙传芳出兵讨伐奉系,占领上海、南京、蚌埠等地
  • 三 吴佩孚到汉口自称十四省联军总司令。岳维峻拒绝吴军假道。孙传芳军占领徐州
  • 四 时紧时松的冯奉关系
  • 五 郭松龄在滦州宣布班师回奉。北京市民的革命运动继续高涨。张作霖接受日本条件后,郭军全军覆没
  • 六 李景林、张宗昌组织直鲁联军表示拥吴。国民军进攻山东由胜转败。冯李两军在天津周围激战,冯军占领天津
  • 第七十三章 奉吴两系联合成功和国民军退出北京
  • 一 段政府邀请九国公约签字国举行关税会议。全国反对关税会议的声浪。关税会议、法权会议均无结果
  • 二 临时政府增设国务院。徐树铮在廊坊被刺。冯玉祥又一次通电下野。吴佩孚的政治投机活动。段祺瑞恋栈不去的丑态
  • 三 冯奉两军隔滦河相持。山东战局发生变化。吴佩孚出兵河南,岳维峻兵败出走。信阳围城浩劫
  • 四 八国公使提出最后通牒,干涉冯军封锁天津海口。北京市民请愿驳斥八国通牒,执政府开枪造成惨案
  • 五 段授意王士珍等发起和平运动。冯军退出天津。张作霖召集秦皇岛会议
  • 六 吴佩孚拒绝与冯军联合。鹿锺麟发动政变的一瞥。冯军退出北京。段政府因联奉计划失败而倒台
  • 第七十四章 奉吴两系的军事联合和政治斗争
  • 一 奉吴两系关于法统问题的争点。曹锟通电补行辞职。吴佩孚坚持恢复颜惠庆内阁并摄行总统职权。颜内阁的“单人舞”
  • 二 《京报》记者邵飘萍被杀。吴佩孚下令解除靳云鹗的职务。颜内阁被迫下台。居仁堂的“鸿门宴”
  • 三 西安的围城战。冯军向晋北发动猛烈攻势。吴军在前线发生三次哗变。奉鲁军攻下南口
  • 四 奉鲁军阀加强对进步人士的血腥镇压,《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又被杀害。奉系将领拒绝杜内阁的奖叙令
  • 第七十五章 北伐军在两湖战场上的胜利
  • 一 北伐前的南北形势。湖南内部发生矛盾,赵恒惕被迫下台。湖南唐、叶两军发生战事,唐军一度退出长沙。北伐军入湘后迅速恢复长沙
  • 二 北伐军旗开得胜的原因。孙传芳对湖南战争的态度。湖南工人农民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北伐军占领岳州并攻入鄂南
  • 三 吴佩孚血战汀泗桥。北伐军炮打武昌城。北伐军占领汉阳、汉口。吴佩孚由信阳逃往郑州
  • 四 川黔各军变化多端的态度。杨森出兵“北伐”的两面手法。袁祖铭、彭汉章在湖南被杀。云南发生内变,唐继尧被迫交出政权
  • 第七十六章 北伐军在赣闽战场上的胜利
  • 一 北伐军攻赣部队和江西北军的实力。孙传芳的骄气和野心。“三爱”主义的笑话。张作霖拉拢孙传芳“合作讨赤”
  • 二 北伐军在赣南、赣西顺利前进,南昌突被攻下。北军夺回南昌。孙传芳到九江指挥作战。德安的争夺战。北伐军第二次进攻南昌
  • 三 北伐军攻下武昌城,刘玉春、陈嘉谟被俘。杭州发生突变,夏超兵败被杀
  • 四 孙军又一次发动对鄂东的攻势。北伐军突袭南浔路占领九江,孙传芳狼狈逃回南京,孙军全部退出江西。上海工人第一次起义失败。苏浙皖三省人士的自治运动
  • 五 北伐军三路进攻福建,周荫人在松口战败。北伐军连克龙岩、漳州、泉州、福州,周荫人率部由延平退入浙江
  • 第七十七章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 一 吴佩孚拒绝奉军南“援”。曹锟杀将夺兵的计划未获实现。张宗昌密谋附南的一幕
  • 二 张作霖召开蔡园会议讨论援吴、援孙问题。孙传芳突然到天津向奉系亲递“降表”。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吴佩孚对待奉系的“幽默”态度
  • 三 浙江“自治”又一次昙花一现。孙军在浙江的“回光返照”
  • 四 国民军南下解西安之围。靳云鹗二次被免职。奉军占领直隶全境。吴系将领进一步分化瓦解
  • 五 杨宇霆反对张作霖直接出面组织政府。顾内阁局部改组。奉鲁军两路进兵河南,靳云鹗起兵抗奉失败
  • 第七十八章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占领上海
  • 一 英舰炮轰万县事件。英公使蓝浦生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日法两国反对英国关于变更对华政策的提案
  • 二 英国水兵在汉口、九江逞威行凶,中国人民举行收回英租界的示威运动,英国被迫将两地租界交还中国
  • 三 各帝国主义纷纷增兵来华。美国公使提出上海中立化的建议。蒋介石投降帝国主义的趋向日益明显
  • 四 上海工人第二次起义失败。安徽局势的变化。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占领上海。英美兵舰炮轰南京
  • 第七十九章 白色恐怖笼罩南北
  • 一 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过程。汪精卫回国由沪赴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突发,上海工人纠察队被解除武装,国民党新军阀对工人展开了血腥屠杀
  • 二 张作霖派兵搜查苏联大使馆,捕去大批共产党员,李大钊等二十人壮烈牺牲。日本水兵在汉口行凶杀人。帝国主义舰队在长江流域连续开炮制造血案
  • 三 武汉国民政府罢免蒋介石,开除其党籍,并下令严缉归案究办。武汉北伐军出兵河南占领郑州。直鲁军退出徐州。日本政府召开东京会议讨论增兵来华问题
  • 四 夏斗寅叛军进攻武汉被击退。长沙反动军官发动马日事变。冯玉祥召集郑州、徐州会议调和宁汉争端。武汉国民党的动摇和叛变。八一南昌起义爆发
  • 第八十章 北洋军阀末代统治者袍笏登场
  • 一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政府大元帅。奉鲁军对地方人民的残酷剥削。潘复的裁员减政政策。蒋奉阎三角同盟的酝酿
  • 二 日军公开参加中国内战,协助鲁军平息胶州事变。南北两军在津浦线的拉锯战。阎锡山出兵占领石家庄。吴佩孚由豫南经鄂西窜往川东
  • 三 宁汉双方备战,孙传芳乘机反攻占领徐州。冯玉祥建议召开开封会议解决宁汉争端。蒋介石通电下野。宁汉代表举行庐山会议成立合作协定
  • 四 孙传芳军渡江反攻南京,大败退回。靳云鹗又被冯玉祥免职,兵败逃出河南
  • 五 阎奉关系破裂,晋军先胜后败。涿州围城战始末。冯鲁两军在陇海线上的拉锯战。南京北伐军在徐州与冯军会师
  • 第八十一章 国民党内翻云覆雨的斗争和轰动全国的广州起义
  • 一 南京成立特别委员会。武汉成立政治分会。蒋介石东渡。宁汉代表最后一次的商谈。汪精卫赴粤。宁方下令讨伐唐生智,唐兵败下野赴日
  • 二 蒋介石回沪,汪蒋合作实现。汪精卫集团举行广州政变。上海召开四中全会预备会议,汪精卫集团与反汪集团展开了激烈斗争。蒋介石复职案获得通过
  • 三 广州起义爆发,成立工农民主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对苏绝交。汪精卫离沪赴法。桂系军队重占广州。蒋介石到南京复职并完成军事独裁计划
  • 四 桂系继续进攻湖南,唐生智部接受和平改编。鄂西川军退回川东。蒋介石电调张发奎部开往津浦路参加北伐
  • 五 唐继尧死后云南内部的混战情况
  • 第八十二章 日军炮轰济南城并实行军事占领
  • 一 英国公使到广州进行政治诱惑。南京政府与西方国家成立解决宁案协定。日本田中内阁武力侵华的准备
  • 二 南京政府举行政治分赃并重行分配北伐任务。湘粤赣等省工农革命武装继续发展
  • 三 冯玉祥两路进兵获胜。张宗昌裁兵的把戏。张作霖下令改攻为守。张宗昌退出济南
  • 四 济南日军挑衅进攻华军,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日军残杀济南交涉员蔡公时等。日军提出最后通牒,蒋下令各军退出济南
  • 第八十三章 皇姑屯炸车案和东北易帜问题
  • 一 日本干涉奉天建设铁路,并向张作霖提出“满蒙觉书”。东北人民反日运动风起云涌。美国染指“满蒙”的两面手腕。日奉谈判形成僵局
  • 二 日本向南北政府提出干涉用兵东北的觉书。皇姑屯发生炸车案,张作霖与吴俊升伤重身死。日人谋杀张作霖的种种证据。南京政府派阎锡山和平接收京津,并宣布统一告成。张学良化装逃回沈阳
  • 三 日本政府派林权助到沈阳干涉易帜。直鲁军全部在津东被缴械。南京政府改组。东北易帜实现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5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北洋治国不过十六载,既使满打满算,具体能发挥的影响力,也不超过三十年。这其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粉墨登场,在历史的舞台演绎着他们的爱恨情仇,思想的极大解放恰是经过明清五百年桎酷的禁锢,完成的又一重大变革。在这里,有英雄,有奸贼,有霸气,有懦弱,有精于权术者,自然也有卖国求荣者。能走到他们所处之高位,若说其无过人之处,谁人相信。可惜这些人受本身视野所限,又处于旧朝 (清) 新国 (民国) 崩乱之际,有权、有势,无理想、无信仰,造成了整体上诸多荒腔走板之行径出现。可恨,可惜。

      1
      1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