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跨文化与跨学科文学研究教学思考结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自1987年出版《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后十余年间,有关跨文化与跨学科文学研究的教学和思考的结集,包括“面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新时代”“传统,在现代诠释中”“重新解读当代文学与文化”三个部分,收录了作者四十余篇文章,涉及跨文化研究的多个方面,如文化转型与新人文精神、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等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我的比较文学之路(代序)
  • 第一编 面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新时代
  • 迎接文化多元共存的新世纪
  • 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前景
  • 文化转型与新人文精神
  • 互动认知: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的国际性与民族性
  •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 文化冲突及其未来——参加突尼斯国际会议的随想
  • 以特色和独创主动进入世界文化对话
  • 中西诗学对话中的话语问题
  • 朝向诗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次汇通古今中外诗学术语概念的尝试
  • 欧洲中心主义与诗学——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心主义论评》
  • 中西跨文化文学研究五十年
  • 第三世界文化的提出及其前景
  • 古今中西的百年讨论——西湖之滨的一次学术聚会
  • 文学与自然科学
  • 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
  • 诗歌·绘画·音乐
  • 跨学科研究的新成果——评乔山的《文艺伦理学初探》
  • 中国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成果
  • 第二编 传统,在现代诠释中
  • 继承传统,重在创新
  • 中国文化遗产的传递——在西班牙“文化遗产传递”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 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重估《学衡》
  •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用彤与《学衡》杂志
  • 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
  • 中西诗学中的镜子隐喻
  •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一些特点
  • 叙述模式: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
  • 封建末世知识分子的一个侧面——漫谈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
  • 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18世纪中国女作家陈端生和她对女性的看法
  •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 文化对话与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
  • 第三编 重新解读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 关于现实主义的两场论战——卢卡契对布莱希特与胡风对周扬
  • 研究“现实”与研究“存在”
  • 解构心态与当代创作
  • 在理论的十字路口——西方文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 自由的精魂与文化之关切——《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序
  •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小说的一个侧面
  • 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中的中国妇女
  • 牺牲·殉道·叛逆——现实和文学中的中国女性
  • 鲁迅研究:一种世界文化现象
  • 鲁迅的《破恶声论》及其现代性
  • 重读鲁迅的《孤独者》
  • 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心态的探索——论茅盾的《虹》和《蚀》
  • 茅盾在北大
  • 真情·真思·真美——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
  • 中国的世纪末颓废——最后一个唯美派诗人邵洵美
  •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