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首创媒介形象系统概念,探讨内涵、结构、功能及传播者、被传播者形象塑造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认为媒介形象系统是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及其再现事物认知信息的总和,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初步分析了媒介形象系统的内涵、认知特征、结构和功能;分析了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构成要素、影响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因素,以及目前在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分类标准和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概念,具体分析了媒体仰视效应、媒体相对平视效应和媒体俯视效应的效果和影响,以及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中国国家形象令人担忧
  • (二)中国媒体媒介形象令人担忧
  • (三)世界媒体媒介形象也令人担忧
  • 二、研究问题的缘起
  • 三、研究综述
  • (一)媒介形象混同于媒介品牌
  • (二)媒介形象等同于传播者媒介形象
  • (三)媒介形象等同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 (四)国外鲜有论述传播者媒介形象的研究成果
  • 第一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内涵
  • 第一节 形象的研究
  • 一、国内对于形象的研究
  • 二、国外对于形象(image)的研究
  • 三、中国人对形象问题尤为重视的深层原因
  • 四、形象的内涵
  • 五、关于形象定义的说明
  • 六、形象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 一、传播者“媒介形象”的使用与研究
  •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一词的应用研究
  • 第三节 媒介形象系统内涵分析
  • 一、媒介形象是一个系统
  • 二、媒介形象系统内涵的界定
  • 第四节 媒介形象系统的认知特征
  • 一、媒介形象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 二、媒介形象具有整体性
  • 三、媒介形象具有多层次性和相关性
  • 四、媒介形象具有价值性
  • 五、媒介形象具有时效性
  • 六、媒介形象既有共享性又有独享性
  • 七、媒介形象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 八、媒介形象具有可传播性
  • 九、媒介形象具有可塑造性
  • 十、媒介形象具有脆性特征
  • 第二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结构的界定
  • 一、结构主义的“结构”
  • 二、系统论的“结构”
  • 三、在结构主义与系统论的边缘使用“结构”
  • 第二节 媒介形象系统外部结构
  • 一、系统和媒介形象系统
  • 二、媒介形象属于“形象”而不属于“媒介”
  • 三、媒介形象系统在形象系统中的位置
  • 四、媒介形象系统与国家形象系统的关系
  • 第三节 媒介形象系统内部结构
  • 一、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
  •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结构
  • 三、媒介形象系统内部结构模型
  • 四、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关系
  • 五、传播者产品形象与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关系
  • 第四节 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
  • 一、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不同于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功能
  • 二、媒介形象功能研究综述
  • 三、媒介形象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三章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 第一节 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的影响因素
  • 一、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三、社会大众因素
  • 第二节 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
  • 一、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标准
  • 二、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策略和方法综述
  • 三、对于塑造传播者媒介形象策略和方法的思考
  • 第四章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系统
  • 第一节 媒体非平视效应
  • 一、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提出
  • 二、媒体非平视效应的效果
  • 第二节 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 一、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 二、媒体仰视效应
  • 三、强制传播
  • 四、逆歧视策略
  • 第三节 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 一、部分主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 二、媒体相对平视效应
  • 三、妥协与共谋
  • 第四节 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
  • 一、被动被传播者媒介形象主体的认定
  • 二、媒体俯视效应
  • 三、“求助”、“搭便车”与“不合作”策略
  • 第五节 被传播者媒介形象的塑造
  • 一、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的策略和方法
  • 二、被传播者媒介形象塑造研究中的“两多一少”的问题
  • 结语
  • 一、媒介形象系统的复杂性与媒介形象研究的相对简单化之间的矛盾
  • (一)充分认识媒介形象系统的复杂性
  • (二)努力化解媒介形象系统研究的简单化倾向
  • 二、媒介形象的系统性与媒介形象研究的非系统性之间的矛盾
  • (一)充分认识媒介形象的系统性
  • (二)努力平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 三、媒介形象研究任重而道远
  • (一)充分认识媒介形象系统的动态性
  • (二)关注媒介形象的社会性和跨文化传播
  • (三)关注市场化、全球化和娱乐化对媒介形象塑造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一、参考论著
  • 二、参考论文
  • 三、参考学术期刊
  • 四、参考网站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