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示中国苗族与日本古代倭人文化同源

内容简介

本书经过作者6年时间,深入贵州、云南、江西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并论证了中国苗族与日本古代倭人之间的深层次的文化同源性。本书主要以语言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的方法写成,但也援引了许多历史文献,而且作为文献证据,笔者第一次大量使用了苗族古歌、古经、祭词和日本伊势神宫的祭祀记录,这不仅为中日古代交流史研究提供了新史料,也提供了新视角。

目录

  • 目录
  • 序章
  • 第一章 稻作农耕与苗族的形成
  • 一 野生稻与栽培稻
  • 二 古苗人最早驯化野生稻
  • 三 城头山即“水田寨”
  • 第二章 从苗语“稻”音“na”看稻作的起源与传播
  • 一 “稻”的非汉字音
  • 二 “稻”的最古老的称呼
  • 三 古苗人与稻作遗址
  • 四 来自古日语的反证
  • 第三章 从《苗族古歌》看原始稻作生计的形成
  • 一 《苗族古歌》所描述的原始稻作环境
  • 二 移栽野生稻与稻作生计的形成
  • 三 《苗族古歌》的地域性标志——枫香树
  • 第四章 蚩尤身份考证
  • 一 蚩尤实名及其族属
  • 二 蚩尤的实际生存年代及出生地
  • 三 蚩尤的籍贯
  • 四 稻作文化的北传
  • 五 蚩尤的职业
  • 第五章 日本皇族与中国苗族的文化渊源
  • 一 “汤津香木”与枫香树
  • 二 “汤津爪栉”
  • 三 苗族与倭人的鹡鸰鸟崇拜和蝴蝶崇拜
  • 四 日本稻作文化的苗族基因
  • 五 “倭”的原意
  • 六 “汤锹山”“汤锹”与“汤种”
  • 第六章 苗族“尝新节”与日本“新尝祭”
  • 一 最古老的“尝新节”
  • 二 黑壳糯稻
  • 三 中柱
  • 四 古越族与倭人的黑齿习俗
  • 五 日本“新尝祭”与“苗年”及“扫寨”
  • 第七章 日本镜与中国苗族镜
  • 一 “八咫镜”与太阳信仰
  • 二 日本镜与蛇信仰
  • 三 苗族镜中的太阳信仰与蛇信仰
  • 第八章 苗族“竹粑花”与日本“饼花”
  • 一 稻作丰收之预祝
  • 二 粉红色的“花”与稻神
  • 三 鱼籽草与竹枝条
  • 第九章 贵州稻作文化考
  • 一 贵州稻作文化的源头
  • 二 纳雍河、遯水与“夜郎”
  • 三 “驮娘江”“拖戛”“拖底”与越南“沱江”
  • 四 结语
  • 第十章 探寻吊脚楼的文化意义
  • 一 吊脚楼的文化渊源
  • 二 水塘、禾晾与“鸟居”
  • 三 吊脚楼与“家”
  • 四 吊脚楼与“牢”
  • 五 吊脚楼与“南”
  • 六 土家族家屋与三角形通气孔
  • 七 吊脚楼危机
  • 第十一章 “鼓藏节”祭鼓考
  • 一 枫香树木鼓与“蝴蝶妈妈”
  • 二 稻作文化意义
  • 三 宗教性模拟交合
  • 第十二章 苗族独木龙舟考
  • 一 龙舟与蛇
  • 二 龙舟节祭祖
  • 三 龙舟与太阳
  • 四 鱼鳞与“龙鳞”
  • 五 男人出嫁的历史遗痕
  • 六 龙舟与蜈蚣
  • 七 结语
  • 第十三章 苗族对歌起源考
  • 一 “晤歌”与“倡和”
  • 二 东门祭祀与对歌的起源
  • 三 尚东意识与“九黎”稻作联邦
  • 四 上巳节与对歌
  • 第十四章 “百鸟衣”纹样考
  • 一 菱形纹、蟠蛇纹与生殖崇拜
  • 二 八角太阳纹、卐字纹与八角花纹
  • 三 绞索纹与蛇信仰
  • 第十五章 日本稻作文化研究的前沿
  • 一 照叶树林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 二 稻作起源地
  • 三 野生稻与栽培稻
  • 四 粳稻与籼稻
  • 五 野生稻、糯稻与粳稻
  • 六 中日相似的糯食习俗
  • 七 长江文明的创建者
  • 八 稻作初始期的栽培方式
  • 九 稻作与陶器
  • 十 稻与文明
  • 终章 玛雅文明与苗越符号
  • 一 玉钺与古越人
  • 二 耳珰与苗族及古代日本
  • 三 雕题黑齿、黥面纹身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