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9千字
字数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系统考察红山文化的历史地位,挖掘其社会文化价值。
内容简介
《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一书由考古资料出发,以考古资料为基础,附之文献佐证,系统考察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文化源流中的历史地位,包括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红山文化文明起源之路,红山文化包含的文明要素,等等,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抓住红山文化研究的核心和主旨,重点评估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和文化源流中的地位,发掘红山文化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
目录
- 目录
- 绪论
- 一 相关概念的阐释
- (一)“文化”与“考古学文化”
- (二)“文明”与“国家”
- (三)社会形态
- 二 红山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 三 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主要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红山文化的环境背景和经济形态
- 一 文化的摇篮——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一)红山文化分布区现代自然地理概貌
- (二)红山文化分布区上古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
- 二 红山文化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业模式
- (一)红山文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 (二)红山文化的经济结构和生业模式
- 第二章 红山文化的渊源及其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 一 本地区考古学文化与红山文化的源流
- (一)小河西文化
- (二)兴隆洼文化
- (三)赵宝沟文化
- (四)小河沿文化
- 二 红山文化与同时期其他考古学文化交流
- (一)红山文化与后岗一期文化及庙底沟文化
- (二)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及凌家滩文化
- (三)红山文化与山东大汶口文化
- (四)红山文化与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文化的交流
- 第三章 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一 聚落分布与社会结构
- (一)西拉木伦河流域的聚落分布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
- (二)老哈河流域的聚落分布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
- (三)大小凌河流域的聚落分布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
- 二 居住址与社会结构
- (一)居住址布局
- (二)居住址与社会结构
- 三 祭祀址与社会结构
- (一)非独立祭祀址与社会结构
- (二)独立祭祀址与社会结构
- (三)独立祭祀址随葬玉器与社会结构
- 四 人物造像与红山社会
- 第四章 红山文化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动
- 一 “天神”崇拜与祖先神崇拜——敬天崇祖
- (一)从自然崇拜到“天神”崇拜
- (二)发达的祖先崇拜
- (三)以祖神宾天神
- 二 祭祀的使者——巫觋
- 三 祭祀活动的制度化
- 四 祭祀礼器——彩陶和玉器
- 第五章 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 一 红山文化与“酋邦”
- 二 红山文化与“古国”
- 三 红山文化与“神本社会”
- 第六章 红山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起源之路
- 一 有关文明起源问题的理论探讨
- 二 上古时代的“巫史传统”
- 三 “由巫而王”
- 四 “由祀而礼”
- 五 三代时期王的出现和礼制的形成
- 六 红山文化在世界文明起源史中的地位
- 第七章 红山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
- 一 红山文化与中国龙凤崇拜文化的起源
- 二 红山文化与中华尚玉传统
- 三 红山文化与商文明
- 四 红山文化与祀天祭地和崇祖尊王
- 五 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
- 六 红山文化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