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9千字
字数
2023-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富有现实性、前瞻性、可读性、专业性的有关金融风险应对的书。
内容简介
本书挑战了金融风险领域的传统智慧,解释了以简单的方案管控金融体系为何注定会失败。
金融在现代世界的繁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带来了严重的危险。为管理这些威胁,我们求助于大量复杂的数学工具和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然而在更多时候,我们无力应对最大的风险————源于人类自身行为的危险。
本书认为核心风险产生于体系内部,生发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因无数个体的信仰、目标、能力和偏见而永久存在。人们普遍认为风险源于金融体系之外,这一错觉削弱了我们度量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同时,新的监管法规可能有助于降低小规模风险的水平,但反而鼓励过度的风险承担。书中援引过去和最近的危机教训,说明多样性是保护金融体系的最佳方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读 作者与译者的对话
-
第一章 驾驭老虎
-
第二章 系统性风险
-
这是政治,笨蛋
-
到2008年时,我们已经忘记了历史
-
该怪谁?金融流氓?政客?监管机构?无人可怪吗?
-
第三章 土拨鼠之日
-
我们为什么需要银行
-
第四章 风险的圆形监狱
-
我们过去常常处罚失败的银行家,但仍然遭遇危机
-
银行资本
-
薛定谔的银行
-
源于巴塞尔的规则
-
监管居心不良的机构
-
第五章 风险计量仪的迷思
-
欧洲央行的风险仪表盘
-
第一台风险计量仪
-
巨龙撕咬——肥尾
-
风险波动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的世界
-
历史的误用
-
为什么风险难以度量
-
第六章 想法很重要:风险和不确定性
-
主观概率
-
稳定即不稳定
-
古德哈特定律
-
第七章 内生风险
-
善意规则的阴暗面
-
泡沫知识入门:感知风险和实际风险
-
短期管理与完美风暴
-
内生风险与金融体系
-
第八章 如果你不能承担风险,请更换风险计量仪
-
风险计量仪的操纵入门
-
资本结构套利
-
量化世界里不可避免的危机
-
对垃圾的需求——金融炼金术:担保债务凭证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
猫鼠游戏
-
正确使用风险计量仪的五个原则
-
第九章 “金发姑娘原则”的挑战
-
1866年的教训
-
泡沫和我们自欺欺人的惊人能力
-
冰岛在应对“金发姑娘原则”挑战上失败的原因
-
马其诺防线:为过去做准备
-
为什么救助银行而不是汽车制造商
-
第十章 风险表演
-
将银行变为沃尔沃汽车也无济于事
-
预防犯罪的宏观审慎监管出手相助
-
政治阻碍
-
锤子和钉子之间
-
第十一章 一致、效率和稳定的三难困境
-
金融界的“改善”革命
-
那么“改善”革命会如何影响风险呢?
-
金融与科学社会主义
-
第十二章 鲍勃的故事:机器人和未来风险
-
AI是什么
-
英格兰银行的机器人:鲍勃
-
反系统的优化
-
标准防御机制不起作用
-
需要一个终止开关
-
第十三章 不该走的路
-
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意义何在
-
认知失败
-
金融当局如何认识自己的使命:新冠肺炎疫情的教训
-
各种神奇的解决方案
-
第十四章 该怎么办
-
聚焦内生风险
-
小心风险计量仪和虚假的韧性
-
牢记目标
-
打破各自为政
-
靠多样性来拯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银行与金融体系是一种“必要之恶”
如果你想要经济增长,就要接受 “内生性风险”,但关键是不要 “太多”—— 而这恰恰上最难的。
为什么我们自以为控制的风险,每次都被精准打脸?
谁都没想到,在经历了 2008 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之后,疫情再次影响了这个星球的经济形势。谁也没有想到,下一场的危机什么时候来,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临。尼尔斯・玻尔说:“预测很难,预测未来尤其如此”。但是人们还是竭尽所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将未知的未来攥在自己的手心里。人们希望将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不断有专家研究模型希望以一种可以计算的方式预测风险的来临。但这真能如我们所愿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乔恩・丹尼尔森用一本《控制的幻觉》给我们破了一盆冷水,他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求助于大量复杂的数学工具和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我们仍无力应对最大的风险 —— 那些源于人类自身行为的风险!把风险关进 “圆形监狱” 关于风险控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在打车前往伦敦金融区的路上,被检查的保安拦下要求反恐检查,但是在伦敦,作者说,黑色的出租车司机最不可能是恐怖分子。他问安检保安原因,保安告诉他:“因为我有家庭”。这些保安在随机检查中想要避免与恐怖分子发生不愉快的遭遇,最安全的选择就是找黑色出租车。这就是监管者的困境,想要识别需要整改或者叫停的不良行为并不困难,但是最终去执行监管法规的是人,一旦人们把自己的偏见、利益带入监管的过程,那反而很有可能阻碍了监管目标的实现。在金融行业也是如此,由于金融有着所有人类建构中最复杂的体系,一旦银行家个人的动机和整个社会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说白了,就是其中的道德风险,他们会以最不被发现的方式 “胡作非为”。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对预期收益渴望已经远远高于被发现后惩戒的害怕。只要有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侵害客户群里的利益。就如美国富国银行当年的 “幽灵账户” 丑闻,最终,以银行首席执行官约翰・斯顿夫和丑闻的直接负责人卡丽・托尔泰斯特各损失 6000 多万美元的惩罚而落幕。如何监管这些监管他人的人?作者认为,要实现有效监管,真正需要的是风险的圆形监狱,把风险关进监狱中。在 “监狱” 中央设一个监控塔,被监管者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观察,于是会假设自己被观察而好好表现。或许那种若有似无的这种监管,才能保证方案地顺利推进!履行被监管对象诚实地按照既定方案进行。精确的风险测量仪有意义吗?每一次金融危机,银行金融业首当其冲。是否有一种仪器如地震仪一般能测量出其中风险,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应对呢?作者认为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研究金融体系的深层结构,识别所有连接点,发现所有承担风险的隐匿角落。即所谓的 “风险计量仪”。别说,现实中还真有这样的测量仪,测量仪得出的数据还有零有整!欧洲央行就有这样一个风险仪表盘,叫做 “欧洲央行系统性压力综合指标系统性风险指数”。指数越高就代表着风险越大。就在 2016 年 6 月英国脱欧的第二天,仪表盘的指数显示为 0.321853,这比上一周 0.185922 的数值显然要高出不少,这个数据相当精确,精确到了小数点的后六位!那么,如此精确的数据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就如沃伦・巴菲特说的那样:我们不喜欢那些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事,如果某人的体重在 300-350 磅,我们不需要精确值就知道他很胖。再来看看 2004 年欧洲央行的系统性风险仪表盘,这一年度的平均系统性风险指数为 0.6677640,这应该就是风险仪表盘历年数据的最低点,但我们从现在的角度回溯历史,就知道,当时危机即将来临!这风险剂量仪只能确定一个定量却无法给出整个变量,我们无法得知这个数据的趋势,是风险正在累积还是正在逐步的下降。所以,作者吐槽说,与其花大量人力、财力研究这什么劳子的风险计量仪还不如订几份当地的金融时报,因为新闻媒体也会对市场的价格作出反应,关键价格还低廉!模型难以度量风险,却必不可少说了这么多,其实无非是要表达一个观点:风险是难以度量的!但仅仅是 “难以” 度量,而不是无法度量,我们可以预测比如 “英格兰赢得下一届世界杯的概率为 1%”、“未来六个月投资某股票赚钱的概率为 50%”,虽然这些对风险的预测不一定都准确,但至少可以计量。而不确定性就不一样了,它无法用数学进行充分描述。20 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已经掌握了经济运行你的规律,可以完美地避开经济危机的侵袭,但是每次危机来袭时,总是被打得手忙脚乱。作者说,驱动经济活动的是不确定性,而不是风险。投资活动和投资损益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不能完全预测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每个人对未来都有不同的预期,这些预期导致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则推动了经济活动。那既然不确定性充满了经济活动的过程,那我们是否仍然需要风险计量仪吗?风险计量仪确实有很多的副作用,但是它和药物一样,我们不能因此而成为不吃药的理由。因为当风险计量仪专注于短期和非极端结果,而且目标被很多人交易时,效果最好。所以优秀的风险管理者会同时使用许多风险计量仪,他们通过对同一风险头寸进行多次计量,就可以结合主观判断和风险计量仪的客观输出进行综合决策。但人们如果倾向于使用风险计量仪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反而有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总体而言,风险计量仪和街头的金融时报一样,仅仅作为决策的参考。结语:. 无论再完善的监管法规都无法完美规避危机的来临,只能是面对冲击的时候起到保护作用的延缓带,在延缓冲击造成损害的同时也能吸收部分冲击。如此才能让整个金融体系具有更强的韧性。而多样性就是吸收损失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实现金融稳定和良好投资业绩的有效力量。因此,对于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也需要拥有多样性,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准确把握金融动向,在危机来临之时将损失减到最小!在这后疫情时代,这本书或许能恰逢其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几年前我在乘坐伦敦的黑色出租车时,看到出租车司机在读我最喜欢的一本关于风险的书 —— 彼得・L. 伯恩斯坦的《与天为敌:一部人类风险探索史》。于是我们开始聊天,我提到我正在写书(你现在正在阅读的这一本)。他给我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说明为什么风险很难被控制。他刚刚去金丝雀码头(伦敦金融区)时,被安检拦下了。他发现只有伦敦的黑色出租车被拦下搜查,感到非常惊讶。他问保安为什么,保安回答,“因为我有家庭”。这里的关键在于,伦敦最不可能是恐怖分子的就是黑色出租车司机,因此在执行随机检查车辆的任务时,要想避免与恐怖分子发生不愉快的遭遇,最安全的选择确实是黑色出租车。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