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采用研究随笔的写作方式,分析中庸的美与丑。

内容简介

本书将作者多年执教过程中对中国民族性的研究做了梳理和总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更以“中庸”和“美丑”为核心,通过对“中庸美”的审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特性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和深入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中国民族性研究回顾
  • 大学生活
  • 从此教师爷
  • 清华大学八年
  • 东京大学留学
  • 步入社会心理学学科
  • 附文一 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
  • 附文二 经济与心理
  • 附文三 社会心理现象计算机模拟及其方法论意义
  • 走进中国民族性研究
  • 人文精神的思考
  • 附文四 “己”的结构位置
  • 附文五 孟子“性善说”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 附文六 人文精神召唤
  • 附文七 论中国人的素质构成与社会发展
  • 附文八 耻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
  • 附文九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兼说民族性建设
  • 附文十 文化自觉与自我认同
  • 关于民族性研究的一次访谈
  • “悲情多于激情”的民族性研究
  • 个案的灵魂召唤
  • 女性的“独一无二”
  • 对“80后”的注重
  • 中庸
  • “有对无对”
  • 中庸人格
  • 公共“关系体”
  • 打开中庸,面向现代
  • 一分为三
  • 中庸曲线及其统计学意义
  • 间性思维: 创造性发生在“边缘”
  • 沿着中庸的美与丑
  • 美是怎样的“存在”
  • 中庸的美
  • 生命者美
  • 审美人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见证与诠释:中国民族性变迁30年
  • 附录二 太庙古柏
  • 附录三 武英殿前的苍松
  • 附录四 石狮和十八槐
  • 附录五 瓷上园林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