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内容简介

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序
  • 原序
  • 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 一、学战:谁改变谁的思想方式
  • 二、从西学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 三、新的崇拜
  •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 内篇:科举制与耕读之路断绝前后的乡村社会
  • 外篇:近代内地乡绅心态的史学启示
  • 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 一、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 二、城乡疏离与乡居菁英的流向城市
  • 三、余论
  • 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 一、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
  • 二、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 三、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 过渡时代读书人的困惑与责任
  • 一、过渡时代说略
  • 二、读书与读书人的界说
  • 三、近代经典的淡出
  • 四、读书人定位的转变与徘徊
  • 五、谁来承担国事的责任——偏重梁启超的思虑
  • 六、“煞风景”的“狗耕田”
  • 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
  • 一、历史的延续性
  • 二、清季反传统倾向的滥觞
  • 三、民初传统的负面整体化
  • 四、余论:传统的不固定性
  • 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 一、引言:西方的分裂
  • 二、学习榜样的转变
  • 三、思想趋向的演变
  • 四、西方分裂之后:为他人作战场
  •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与反思
  • 一、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 二、激烈反传统: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特色之一
  • 三、向往“超人超国”: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特色之二
  • 四、抗议与建设: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两面
  • 五、地方意识与国家统一的互动
  • 六、余论
  • 国进民退:清季兴起的一个持续倾向
  • 一、引言: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的国家
  • 二、国家向民间挺进:清查公款公产
  • 三、司法改革所见国家象征的转变
  • 四、新旧的“自治”与不同的“公”
  • 五、国民关系的转变与“社会”的兴起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

    本书说的内容颇多,大致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一方面是文化竞争失败,失去重心;一方面是从士到知识分子,道统与政统的两分,军人、工商业者、职业革命家进据政统,边缘知识分子适应了这一变动,所有有了听众决定立说者;最后一方面是 “多个世界”。其实在西潮入侵前,中国已经有重分配甚于生产的政治传统难以处理的人口问题,满汉矛盾、“上下之隔”、“官民之隔” ,龚自珍的《尊隐篇》已提到京师到山林的重心转移。在西潮中强调文化竞争,西方有备而来,中方逐步认识到 “学战”,中国士人沿着 “西学为用” 的方向走上了 “中学不能为体” 的不归路,文化立足点的失落造成中国人心态的剧变,从自认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到承认中国文化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更因多层次的心态紧张步入激进化的轨道,结果,近代中国可以说已失去重心,思想界和整个社会上都形成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可称作新的崇拜。其中第一部分《学战:谁改变谁的思想方式》,区分了半殖民与殖民,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破坏要经中国人自己之手。胡适的说服和压服有点后殖民的意味,传教士的文化与中国士人的武化(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熊十力、严复),“文化帝国主义” 用了王韬、章太炎、胡适、杨荫杭、伍廷芳的材料。但传教士重 “耳学” 轻 “眼学” 与士人取向不合,从自上而下走向下层,用了李鸿章、梁启超、19 世纪末山东起事材料,基督教与科学本身的矛盾,当中国士人接受时把传教士推到了边缘,中国改变了传统的崇让不崇争。第二部分《从西学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19 世纪 90 年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成为时人(其实是精英)共识,但《劝学篇》已偏于西。后中国风俗变得野蛮起来,中国的西学传播者是以夷制夷但客观上主动配合了西方的文化渗透(鲁迅呢?),思想上没有自足点便悲观、便激进,用傅斯年和胡适的材料说实际上知识分子安身立命处在中国。士人接收西方思想时建设一面少破坏一面多,用陈独秀材料,最后有了越西越破越爱国,讲五四以西为本位为因而不是传统压迫为因而激烈反传统为果,区别于康有为和章太炎,其以天下为己任的超越意识让陈胡鲁也是梁启超 “过两级” 的思路。第三部分《新的崇拜》,用梁启超和报纸材料突出 “新”,进化论,陈胡傅的忍痛割爱,杜威的反衬。“新” 的威力的例子有《尝试集》和新名词(“德先生”、“赛先生”、“普罗”)。用列宁和威尔逊的升降讲由美到俄的历程,俄国吸引力对国民党共产党和自由主义者是不同的,用了很多胡适的材料,退出基督教会、26 年对苏俄的考察、法国人对他的影响、与中共的互动、参加善后回忆后被认为落伍,北洋政府和军阀的趋新,但还是被有道伐无道了,但国民党最后又被共产党有道伐无道。这里就只说到第一部分。整本书讯息量很大,虽然有些部分有重复提及,但是还是相当值得细细品读。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末民初的学战和社会思潮

      清末民初似乎很近,但最看不清楚。作者研究的内容和叙述的手法直指要点,脉络清晰,让我想清楚那时候的很多事背后的原因和推动力量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