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基于“走出江南”的研究理念,以山东济宁为经验个例、士绅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城市史个案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山东济宁为经验个例、士绅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城市史个案研究著作。有别于以往的明清史研究关注点集中在江南地区的情况,本书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因大运河兴起而繁荣的北方城市山东济宁,并注重将江南地区与济宁进行对比。

济宁士绅在对城市的塑造过程中,展现了地方力量与国家权力的精彩博弈,也通过与“商”这个阶级的紧密联系,呈现出明清时期北方运河城市繁荣的商业贸易和城市化生活。

本书丰富了读者对明清历史认知的面向,也为明清区域社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补充。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思辨”的史学和“叙事”的史学
  • 导论 中华帝国晚期地方精英与城市形态研究范式的检讨
  • 一、楔子:郑与侨的济宁故事与本书的中心关注和主要线索
  • 二、中国城市史的理论问题与研究状况
  • 三、济宁案例的典型性与本书的设计
  • 第一章 济宁的历史记忆、生态环境与大运河
  • 一、在历史记载中定位济宁
  • 二、在地方生态体系中定位济宁
  • 三、济宁地区与大运河水利设施
  • 第二章 大运河所驱动的济宁商业化与城市化
  • 一、欧洲城市模式与城市化标准
  • 二、明清时期的北方运河区域
  • 三、明清时期济宁的商业化与城市化
  • 四、明清时期区域视野和跨区域语境中的济宁
  • 第三章 济宁城市形象的塑造
  • 一、城市文化表征及其构建
  • 二、园林、江南式景观、旅游文化
  • 三、商品化城市生活
  • 四、大众气质与信仰
  • 第四章 济宁城里的士绅和其他居民
  • 一、士绅社会与地方权力结构
  • 二、城市精英在地方公共场域里的社会活动
  • 三、城市共同体与社会结构
  • 第五章 济宁城内外的国家与社会
  • 一、济宁地区的国家机器
  • 二、国家事务中的大运河和漕运
  • 三、济宁地区漕粮的征收和运输
  • 四、国家遇到社会
  • 第六章 济宁城市的沉浮与地方精英的命运
  • 一、动乱时期的城市士绅与地方社会
  • 二、王朝重建后士绅的复杂态度及变化轨迹
  • 三、地方传统的延续与变异
  • 结论 济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 一、“济宁经验”:地方认同、城市性、国家权力
  • 二、延伸讨论:士绅社会、“地方自治”、“公民社会”
  • 三、历史的回响:重建地方认同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