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0千字
字数
2018-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发掘唐·德里罗的作品的思想内涵,揭示文本背后的权力逻辑和政治指向。
内容简介
本书从德里罗的整体创作历程出发,不仅着力于德里罗小说创作中的文学审美维度,而且通过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揭示文本背后的权力逻辑和政治指向。可以说,德里罗的作品有着多维特质,涉及性别、种族、阶级、民族、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拓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议题,彰显后现代主义小说对现实和历史的介入问题,凸显德里罗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政治主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其他
- 绪论
- 0.1 德里罗创作概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选题缘由与依据
- 0.4 基本观点与框架结构
- 第1章 消费社会的极权主义欲望
- 1.1 后工业化社会的技术理性
- 1.1.1 资本运行逻辑下的技术异变
- 1.1.2 困囿在铁笼中的理性经济人
- 1.1.3 祛魅世界中的技术理性魅影
- 1.2 后工业化社会的消费主义
- 1.2.1 作为符号的购物
- 1.2.2 作为奇观的灾难
- 1.2.3 作为商品的身体
- 1.3 后工业化社会的极权主义
- 1.3.1 希特勒与商品的共生
- 1.3.2 媒介与资本的共谋
- 1.3.3 消费与极权的共存
- 第2章 后殖民话语中的权力范式
- 2.1 殖民话语与帝国霸权
- 2.1.1 帝国与统一教
- 2.1.2 帝国与殖民地
- 2.1.3 帝国与新霸权
- 2.2 媒介权力与图像帝国
- 2.2.1 大众媒介与单向度社会
- 2.2.2 形象生产与资本全球化
- 2.2.3 恐怖主义与灾难性新闻
- 2.3 历史终结与后历史恐慌
- 2.3.1 精神恐慌的回归
- 2.3.2 历史终结的消失
- 2.3.3 悲观预言的显现
- 第3章 后冷战时代的政治审美化
- 3.1 冷战意识与末世情怀
- 3.1.1 一个核战争的幽灵在空中游荡
- 3.1.2 一个垃圾的幽灵在世间徘徊
- 3.1.3 后冷战时代的末世情怀
- 3.2 棒球美学与种族主义
- 3.2.1 棒球的种族历史
- 3.2.2 无形的肤色壁垒
- 3.2.3 隐秘的双重困境
- 3.3 审美意识和政治美学
- 3.3.1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3.3.2 美学化的政治实践
- 3.3.3 社会变革主体的显现与乌托邦的启示
- 第4章 例外论思想下的政治图景
- 4.1 阴谋叙事与参与者
- 4.1.1 阴谋事件的替罪羊
- 4.1.2 阴谋事件的策划者
- 4.1.3 阴谋秘史的编纂家
- 4.1.4 阴谋事件的控诉者
- 4.2 政治阴谋与偏执狂症
- 4.2.1 偏执的历史
- 4.2.2 偏执的国家模式
- 4.2.3 偏执的个体模式
- 4.3 政治谋杀与美国例外论
- 4.3.1 天秤星座的隐喻
- 4.3.2 美国例外的悖论
- 4.3.3 宏大叙事的瓦解
- 第5章 历史终结后的反叙事话语
- 5.1 “9·11”事件后的社会图景
- 5.1.1 “9·11”事件与基地组织
- 5.1.2 “9·11”事件与激进艺术家
- 5.1.3 “9·11”事件与美国社会
- 5.2 反叙事的政治寓意
- 5.2.1 反叙事对人物形象的重塑
- 5.2.2 反叙事对历史事件的再现
- 5.2.3 反叙事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 5.3 创伤与哀悼
- 5.3.1 图像化时代的文学叙事
- 5.3.2 叙事影像中的创伤书写
- 5.3.3 悲伤与悼念中的人文关怀
- 第6章 媒介化社会中的文化政治
- 6.1 后现代媒介与历史书写
- 6.1.1 作为潜文本的媒介话语
- 6.1.2 媒介化时代的文化政治
- 6.1.3 历史表征的消逝与重生
- 6.2 后现代媒介与时代的精神图景
- 6.2.1 精神瘫痪症:一种时代的症候
- 6.2.2 后现代媒介:一种权力的逻辑
- 6.2.3 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召唤
- 6.3 后现代媒介与空间政治
- 6.3.1 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
- 6.3.2 游离在虚拟空间中的人类悲剧
- 6.3.3 后现代空间中的认知图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英文书目
- 二 中文书目
- 后记
- 内容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