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早期体制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梳理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早期体制化主要历程,即从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引进,到科学术语的厘定,再到早期职业科学家的出现。

然后在理论基础上归纳了科学体制化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科学家、科学组织、科学交流与科学运行机制等,涉及科学学会、科学期刊、科学社团、科学奖励、科学教育诸方面。

最终进行了若干历史反思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科学体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现代科学的体制化及其基本特征
  • 2.1 现代科学的缘起
  • 2.1.1 西方语境中的“科学”
  • 2.1.2 中国从“格致”到“科学”
  • 2.2 有关科学体制化的基本理论
  • 2.2.1 本-戴维的科学体制化理论
  • 2.2.2 默顿学派的科学体制化理论
  • 2.2.3 科学知识社会学派的建构理论
  • 2.3 科学体制化的一般标志
  • 2.3.1 职业科学家的诞生
  • 2.3.2 科学组织的形成
  • 2.3.3 科学的运行机制
  • 2.3.4 科学交流的展开
  • 第3章 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早期萌芽
  • 3.1 科学知识的引进
  • 3.1.1 西方传教士与早期的科学建设
  • 3.1.2 墨海书馆的科学引进
  • 3.1.3 江南制造局与现代科学译介
  • 3.2 科学术语的界定
  • 3.2.1 江南制造局的科学术语厘定
  • 3.2.2 益智书会的科学术语厘定
  • 3.2.3 博医会的科学术语厘定
  • 3.2.4 其他机构的科学术语审定
  • 3.3 职业科学家的形成
  • 3.3.1 传统“士绅”及社会功能
  • 3.3.2 “科学士绅”的形成
  • 3.3.3 “科学士绅”的科学建设
  • 第4章 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 4.1 科学学会的出现
  • 4.1.1 格致书院的成立
  • 4.1.2 格致书院的科学教育
  • 4.1.3 格致书院的课艺
  • 4.2 科学期刊的创设
  • 4.2.1 《格致汇编》创刊
  • 4.2.2 《格致汇编》的科学内容
  • 4.2.3 《格致汇编》的科学影响
  • 4.3 科学社团的成立
  • 4.3.1 益智会
  • 4.3.2 农学会
  • 4.3.3 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
  • 4.3.4 中国地学会
  • 4.3.5 中华工程师学会
  • 4.4 科学奖励
  • 4.4.1 授予科学士绅官职和荣誉
  • 4.4.2 专利制度的引进
  • 4.4.3 颁布科学奖励法规:专利法规的出台
  • 4.4.4 专利管理机构成立
  • 4.5 科学教育
  • 4.5.1 传教士的科学教育
  • 4.5.2 官办书局的科学教育
  • 4.5.3 留学生的科学教育
  • 4.5.4 “新政”时期的科学教育
  • 第5章 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问题反思
  • 5.1 “求真”与“喻俗”的价值冲突
  • 5.1.1 科学士绅的“科学求真”
  • 5.1.2 国家需求的“喻俗”
  • 5.1.3 晚清士人的“喻俗”
  • 5.1.4 非主流传统的时代命运
  • 5.2 科学与科举的机制选择
  • 5.2.1 科举的正统地位
  • 5.2.2 科学与科举之争
  • 5.2.3 借科学走科举之路
  • 5.3 干预与自主的体制冲突
  • 5.3.1 科学与政治之间
  • 5.3.2 晚清政治对科学的干预
  • 5.3.3 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的关系
  • 5.4 科学建制与政府体制的关系
  • 5.4.1 科学共同体的建设
  • 5.4.2 科学共同体与政府的关系
  • 第6章 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的若干启示
  • 6.1 科学体制化的规律探析
  • 6.1.1 科学体制化的构成要素
  • 6.1.2 科学体制化的理论模型建构
  • 6.1.3 科学体制化的“内”“外”层面
  • 6.1.4 科学体制化的五维关系
  • 6.2 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历程对当代科学发展的启示
  • 6.2.1 科学进步的关键是自主创新的能力
  • 6.2.2 科学体制的标志是成熟运行的机制
  • 6.2.3 科学发达的特征是理性观念的普及
  • 6.2.4 科学繁荣的基础是专门人才的培养
  • 6.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