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在书中建构了大众媒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传播纲领、科学发展传播内容与有效传播模型等发展传播模式的理论系统。

内容简介

全书由大众媒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传播纲领”“社会主义新农村传播现状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传播模式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传播模型”四部分组成。

作者以科学发展观统率下的大众媒介科学发展传播观视野,对大量一线调查的真实数据进行了翔实的资料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大众媒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传播总纲
  • 第一节 在科学发展观统率下构建大众媒介新农村科学发展传播观体系
  • 一、构建大众媒介新农村科学发展传播观体系
  • 二、树立大众媒介新农村科学发展传播观
  • 第二节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传播的功能角色使命与传播价值体系
  • 一、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传播的功能角色使命
  • 二、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
  • 第三节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传播的国家目标导向
  • 一、“三农”政策传播的目标导向
  •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传播的目标导向
  • 三、“二十字方针”政策传播的目标导向
  • 四、“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传播的目标导向
  • 第四节 国家目标导向的动力与平衡机制因子分析
  • 一、“二十字方针”的动力与平衡机制因子分析
  •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与平衡机制因子分析
  • 第二章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播效果因素研究之一——农村受众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播效果研究模式
  • 一、大众媒介传播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与调查点民众接受效果研究模式
  • 二、大众媒介传播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信息与调查点民众接受效果研究模式
  • 第二节 调查点大众媒介分布现状、调查对象个人基本形态、传播行为因素分析
  • 一、乡村调查点大众媒介的分布现状
  • 二、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形态因素
  • 三、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习惯分析
  • 第三节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政策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 一、调查对象对“二十字方针”动力与平衡因子的认知分布
  • 二、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形态与传播行为之关联性分析
  • 三、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形态与“二十字方针”动力与平衡因子之关联性分析
  • 四、调查对象的个人传播行为与“二十字方针”动力与平衡因子认知的关联性分析
  • 第四节 大众媒介“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 一、调查对象对“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及现代农业动力与平衡因子的认知分布
  • 二、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形态与传播行为之关联性分析
  • 三、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形态与现代农业动力与平衡因子之关联性分析
  • 四、调查对象的个人传播行为与现代农业动力与平衡因子之关联性分析
  • 第五节 研究结论
  • 一、大众媒介传播“二十字方针”与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形态、传播行为因素有关联性
  • 二、大众媒介传播“二十字方针”和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信息的效益体现
  • 三、大众媒介传播“二十字方针”与发展现代农业政策信息的薄弱环节
  • 四、影响调查对象个人传播行为的大众媒介
  • 第三章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播效果因素研究之二——节目(版面)传播形态与传播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国家级主流媒介传播新农村建设信息分析
  • 一、中央电视台传播新农村建设信息分析
  • 二、《人民日报》传播新农村建设信息分析
  • 三、《农民日报》传播新农村建设信息分析
  • 第二节 省、市级主流媒介传播新农村建设信息分析
  • 一、《贵州日报》传播新农村建设信息分析
  • 二、《云南日报》传播新农村建设信息分析
  • 三、《贵阳日报》传播新农村建设信息分析
  • 四、《三峡日报》传播新农村建设信息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一、国家级主流媒介
  • 二、省、市级主流媒介
  •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难题与大众媒介传播倾向
  • 一、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二、大众媒介对新农村建设实践信息传播的片面性倾向
  • 第四章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播效果因素研究之三——大众媒介农村传播外部生态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电子媒介农村传播生态环境失衡分析
  • 一、电子媒介新农村建设传播资源匮乏,城乡公共信息服务均衡化任重道远
  • 二、电子媒介新农村建设节目生态严重失衡
  • 第二节 纸质媒介新农村建设发展传播生态失衡分析
  • 一、主流纸质媒介在农村发行市场缺位
  • 二、农村民众阅读率低
  • 第三节 地方电视管制部门公共服务失衡
  • 一、地方电视收视管制制度弊端造成的“无收视”
  • 二、地方电视收视管制制度弊端带来的“无序收视”
  • 三、环境的差异制约着农村民众对媒介公共信息的有序收视
  • 四、农村社区缺失大众媒介传播有效接收的保障与支持体系
  • 第五章 大众媒介新农村科学发展传播观的新视野及有效传播思维系统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大众媒介新农村科学发展传播观的新视野
  • 一、“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科学发展传播新视野
  • 二、“绿色经济与生物经济”的科学发展传播新视野
  • 三、“体验经济与文化经济”的科学发展传播新视野
  • 第二节 构建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思维系统
  • 一、缩短农村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传播思维
  • 二、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传播思维
  • 三、“以人为本”的有效传播思维
  • 四、双赢互利的有效传播思维
  • 五、发展传播与代价的有效传播思维
  • 第六章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
  • 第一节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生态力
  • 一、有效传播生态力的构成要素
  • 二、有效传播生态力的前提要素
  • 三、有效传播生态力的规范要素
  • 四、有效传播生态力的创新因素
  • 第二节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经济力
  • 一、有效传播经济力的构成要素
  • 二、有效传播经济力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 第三节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政治力
  • 一、有效传播政治力的构成要素
  • 二、强化农村社会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制度
  • 三、促进农村社会流动与均衡制度的建立
  • 四、推动农村区域社会制度构建的不断创新
  • 第四节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文化力
  • 一、有效传播文化力的构成要素
  • 二、弘扬新文化发展观,有序推进基础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 三、促进多元文化的整合
  • 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 五、增强“区域—国家”的文化安全系数
  • 第七章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思维的新视角系统
  • 第一节 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四种力量与构建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思维的新视角系统
  • 一、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视角转换的必然性
  • 二、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四种力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第二节 构建新农村社区能力建设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村民自治和政府主导的关系
  • 二、新农村社区能力建设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第三节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一、新农村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二、新农村公共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第四节 构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传播思维特殊视角
  • 一、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传播思维特殊视角
  • 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思维特殊视角
  • 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思维特殊视角
  • 第五节 构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一、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二、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六、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七、跳出农业来传播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传播思维新视角
  • 第八章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模型
  • 第一节 组建国家农村传播网络中心促进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的生态文明
  • 一、以电子媒介资源整合提升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 二、通过国家农村传播网络中心重建新农村公共信息有效传播的新秩序
  • 第二节 电子全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模型
  • 一、电子全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模型的功能与职能
  • 二、电子全媒介新农村建设有效传播模型实施的难点与障碍
  • 第九章 大众媒介新农村建设发展传播个案研究
  • 第一节 大众媒介传播促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共同体构建实例——戛利村社区社会资本共同体构建研究
  • 一、“社会资本共同体”相关理论的由来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设计模式与模式关联性分析
  •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大众媒介传播融入乡村社区治理结构的发展实例——色绿村与海庄村社区治理结构之比较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理论假设
  • 三、色绿村村级组织运用有效传播促进村庄社区治理结构的分析框架
  • 四、大众媒介传播融入色绿村社区治理结构的思考
  • 五、海庄村村级组织运用有效传播促进村庄社区治理结构的分析框架
  • 六、大众媒介传播与海庄村社区治理结构的思考
  • 七、色绿村与海庄村“社区治理结构”比较研究结论
  • 第三节 乡村民众大众传播参与的现代性实例——乌当区农村民众政治参与和农业科技信息有效传播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理论假设研究模式
  • 四、乌当区农村民众传播行为与政治参与和现代化程度分析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