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福山经典,个人必藏。罗振宇、梁文道、刘瑜推荐。带你看懂现代政治和未来最终结果。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中,福山提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文化各不相同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读 历史漫长的终结
  • 新版序 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的终结”处
  • 代序
  • 第一部分 旧题新问
  • 第1章 我们的悲观主义
  • 第2章 强权国家的缺陷(I)
  • 第3章 强权国家的缺陷(II)或,在月亮上吃菠萝
  • 第4章 世界范围的自由革命
  • 第二部分 人类的老年时代
  • 第5章 普世史观念
  • 第6章 欲望的机制
  • 第7章 大门口没有野蛮人
  • 第8章 无止尽的积累
  • 第9章 录像机的胜利
  • 第10章 在教育的国度
  • 第11章 已然回答的老问题
  • 第12章 不存在没有民主人的民主
  • 第三部分 寻求承认的斗争
  • 第13章 最初,一场为了纯粹名誉的决斗
  • 第14章 最初的人
  • 第15章 保加利亚假期
  • 第16章 红脸颊野兽
  • 第17章 激情的兴衰
  • 第18章 主人与奴隶
  • 第19章 普遍同质的国家
  • 第四部分 越过罗陀斯
  • 第20章 冷酷怪物中的最冷酷者
  • 第21章 工作的激情起源
  • 第22章 不满的帝国与顺从的帝国
  • 第23章 “现实主义”的不现实性
  • 第24章 无权者的权力
  • 第25章 民族利益
  • 第26章 走向太平洋联盟
  • 第27章 在自由王国里
  • 第28章 没有胸膛的人
  • 第29章 自由与不平等
  • 第30章 十足的权利与非十足的义务
  • 第31章 无边的精神之战
  • 附录 “历史的终结”之后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哲学和逻辑推演政治

    看书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这是在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书,但我感觉其实作者只是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框架,试图解释政治形态演变。福山和老师亨廷顿似乎不是一个路数,亨廷顿更讲究大格局看世界,福山偏重于哲学思考和逻辑推演,这样的好处是,可读性强,有理有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43

      如果是在 10 年前看这本书,我唯一可能有的感想就是这本书太过的深奥,但是逻辑十分的严密,并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理论性书籍。但是现在看完这本书,我更多的是有一些想要批评的想法,比如引用了太多关于黑格尔尼采这些大哲学家的文字,大部分的思想和语句都有来处,仿佛建造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来论证他自己的那个想法。不过我只想说理论和逻辑永远不会出错,而现实却会让你感觉到莫名其妙。现实从来不讲逻辑也不讲道理,现实就是现实,只有一个结果。古罗马为什么走向崩溃?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不能用逻辑来推论的,古罗马和前苏联的崩溃原因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基于当时的那个条件下,所有的条件一步一步铺垫到了这个必然的结果,而且还带有很强烈的偶然性,你一定会想到在某个关键时刻,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做了另外的选择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不会终结,但是历史会在理论和逻辑中终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并不普世

        读完这本书有三个月,其间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脑子一直嗡嗡嗡的,我觉得不对、我想反驳,但是我又不知所云,只能放下。直到读了他的好 CP,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想我可以写下点什么了。“历史的终结” 是什么自由民主是 “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 和 “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历史不是终结于冷战结束,而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之后 —— 即 “人民主权原则” 通过战争得以确立之际。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并不是无限开放的,在人类达成一个能满足其最深层、最基本的愿望的社会形式之后,它就会终结。因此,这两位思想家都设定了一个 “历史的终结”:对黑格尔来说,这个终结就是自由国家,而在马克思那里,则是共产主义社会。作者使用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观,所谓 “历史”,不是历史故事,而是历史规律;所谓 “终结” 不仅仅是终点,而是走到目的地。因此,历史有普遍的规律、历史有自己的方向,历史的终点是自由民主。“历史的终结” 三段推论只要人类追求现代化,就会发展科学技术。只要发展科学技术,就会采用市场经济。因为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选择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只要发展了市场经济,就会导致自由民主制。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就会提高,中产阶级就会不断壮大。到了这个时候,人们的追求就会 “饱暖思承认”,会为了寻求 “获得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 而斗争。而只有自由民主政治,才能满足广泛的人群承认的需要,因此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自由民主制度。一些思考理解第一。抛开结论看逻辑推导过程,其实还是很熟悉的。只需要把马哲里的 “阶级斗争” 更换为 “寻求承认”,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只有首先理解作者,才能与之对话。一上来就笑话这种理论就意味着历史不再发展和演化的人,也许并没有真正搞明白自己在和谁对话。科技以后。如果仅仅是沿着作者的思路,复盘三段论,那么我得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 科技以后,首先应该到达的是集权。“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句话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方式,并不一定是 “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而很有可能是 “霸权市场经济制度”。即每个个体可能感受到的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但实际上科技带来的是集权,从整体上而言是一种科技霸权市场经济。比如,当今横行世界的网络经济巨头,几个企业就把全世界包括起来,经济个体有什么选择吗?在描写西欧北美等现代化起源之地的科技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者应该是视而不见的没有告诉读者,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集权威权的政府。英国纺织业怎么发展起来的?那是政府支持资本家压榨失地农民的血泪堆出来的,你说这是集权还是民主?是谁的集权、谁的民主?另外,作者在文中还描述了另一种现实:像印度这样的 “民主国家”,影响其 “稳定民主” 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强有力的政府 —— 我理解作者在这里的 “政府” 是指一个威权、集权的政府。因而,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要实现发展科学技术到达效益最大化的过程,首先要使用集权,集权是必选项,市场经济是可选项。普世价值。这本书的观点发表之际,正值冷战结束的前夕,西方的 “全方位” 胜利近在咫尺,胜利的原因他们归结于制度。“我们当作自由民主制度之基础的自由和平等原则是否具有同样的普世意义。我相信是有的,我认为,随着社会的演进,世界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民主国家,而且这一现象有一个总逻辑加以解释。这个总逻辑不是马克思主义那样的严格的历史决定论,而是一系列驱动着社会演进的潜在力量,它们以某种方式告诉我们,在这一演进过程的尽头会有比开始更多的民主国家。”—— 福山可以把作者上述论断分解成三个问题:一是有没有一种价值观是必然普世的?二是自由民主是顶端价值吗?三是能够以民主国家的数量或者比例的多少作为判断制度优劣的标准吗?第一第二个问题我更倾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思维框架,普世的、顶端的价值观骨子里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不是根植于世界各地不同人们心中的文化、文明。意识形态是浮云,浮云只会被文明之风吹得跑来跑去。第三个问题更是傲慢,混乱的民主政治是优还是劣呢?简而言之,这本书是冷战结果的赞歌,可以做为冷战 40 年的总结,他能在历史上不断被反复提起的原因是起了个好名字。但是这个结论在后来的现实中不断被证伪、不断被打脸,因而不具备长期性和普遍性,更不是具备普世性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6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