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8千字
字数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历时多年实地调研,深入解析中国独有的城镇化乱象,从全新角度认知中国
内容简介
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
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多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城乡中国”开篇的话
- 第一部分 城市的功用
- 城市的能耐
- 经济密度甚于人口密度
- 对探查方法的一个交代
- 抑制城市成长的传统原因
-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
- 城市化滞后拖累经济转型
- 重工轻城,由来已久
- 城市偏向导致城市化滞后
- 第二部分 自由乃城市之基
- 录以备考的迁徙自由
- 限制迁徙自由的理由
- “老大哥”的坏榜样
- 制度安排非同小可
- 城乡分割影响深远
- 经济自由是城市化的根基
- 城市化加速的第一推动
- 政策背后是权利安排
- 抽象的目标很重要
- 用抽象的原则保障具体的自由
- 城市化的权利不平衡
- 第三部分 地权的演变路向
- 土地产权的变化线索
- “先国有化,再市场化”的由来
- 土地急就章的得与失
- 香港地制另一面
- 民地如何转官地
- 城市土地国有化之谜
- 城市土地国有与全盘土地国有
- 国家权力与国民财产的边界移动
- 城市设立程序与城市边界
- 国家进入居民私产的跳板
- 第四部分 机制的分叉
- 政府主导城镇化呼之欲出
- 征地权是行政主导的利器
- 这又是哪一门“市场竞争”
- 画地为牢的土地资源配置
- “还权赋能”意义不凡
- “还权赋能”的由来
- 从放权到还权
- 改革触发的深层风险
- 第五部分 确权之路
- “确权”何难之有
- “血战到底”的悬念
- 兰田村的重要一课
- 数目字的城乡差别
- 土地不准流转的由来
- “土地转包”开了第一个口子
- 厘不清使用权,何来转让权
- 湄潭的贡献(上)
- 湄潭的贡献(下)
- 告别苏联特色的集体经济
- 拖泥带水新体制
- 第六部分 寻找突破口
- “政社合一”的长尾巴
- 也谈“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 政产不分,遗祸无穷
- 确权要到户
- 拖延改革,永无宁日
- 宅基地流转后来居上
- 分宅基地的游戏
- “房地分离”是奇迹
- 超强的土地需要
- 第七部分 治标分歧路
- 土地用途管制的起源
- 土地用途管制的后果
- 制度成本,兹事体大
- 逼出来的“增减挂钩”
- 挂钩主体是怎样产生的
- 政府主导的增减挂钩
- 郫县的佐证
- 土地收益分配与权利的制度安排
- 第八部分 “挂钩”三岔口
- 走出“半拉子”改革工程的第一步
- 市场版的“挂钩”(上)
- 市场版的“挂钩”(下)
- “土地交易所”破土而出
- 土地的市场流转不可阻挡
- 从产权的角度看土地流转
- 国土部怎么成了“供地部”
- 行政之手不高明
- 土地配置,何难之有
- 分权、分责、分利
- 第九部分 思维的辨析
- 辨“土地供求无弹性”
- 辨“给农民权利会损害农民利益”
- 辨“土地涨价要归公”
- 辨“建筑不自由”
- 辨“土地配置靠规划,不靠市场”
- 规划出错催生市场
- 管制不当激活黑市
- 法外行为一分为三
- “非法”帽子满天飞
- 同地同权的宪法依据
- 农地农房入市,会天下大乱吗
- 农房入市早就发生了
- 收权容易还权难
- 改革要改也要革
- 房转地转,帮衬人转
- 第十部分 形势比人强
- 打开城乡间的市场之门
- 以城带乡“新土改”
- 缘起上海的“三个集中”
- “地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 凤凰社区飞凤凰
- 土地入市的路线图
- 转让权的政治经济学
- 跋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