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市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是第二期。

内容简介

《法律与伦理》定位在法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上,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开拓一片法学家与伦理学家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构筑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识的思想论坛。

本书为第二期,围绕自然法专题、环境法律伦理、财税伦理、法律方法、法治与德治法治关系等专题展开。以中国问题为出发点,探究中国法治的主体性。

由于法治关涉从理想到原则、从立法到司法、从制度到意识各个方面,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曾呈现出不同的法治秩序形态。“天理、人情和国法”的文化传统与中国转型时期的多重面相会使法治中国呈现出自身的文化形式,也只有在“现代法治”与“中国意义”的两相沟通中,才能构筑中国法治的主体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辑委员会
  • 发刊词
  • 自然法专题
  • 德沃金法律阐释性研究
  • 一 法律阐释的含义
  • 二 法律的整体性——创造性阐释学
  • 三 正确答案
  • 四 小结
  • 目的性言说与自然法理论
  • 一 何种自然法
  • 二 自然法的目的性解说
  • 三 “人之目的”的自然法意蕴之必要性
  • 论公民诉权的正义价值及其限度
  • 一 正义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公民诉权的相关性
  • 二 公民诉权的正义价值
  • 三 公民诉权的正义价值之限度
  • 法律方法研究
  • 秦汉时期司法审判形成的“比”考析
  • 引言
  • 一 秦汉时期“比”的含义
  • 二 秦汉时期法源之比的多种形态
  • 三 秦汉时期法源之比在司法中功能的分化
  • 结语
  • 法律与信用伦理专题
  •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下个人信用信息权利的冲突与协调
  • 一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资源的个人信用信息
  • 二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信用信息权利让渡的现实意义
  • 三 个人信用信息权利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内在冲突
  • 四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个人信用信息权利冲突的协调机制
  • 法律与环境伦理专题
  • 我国多地生态破坏的治理研究
  • 一 云南大旱中人为破坏作用的分析
  • 二 产生严重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 三 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建设性见解
  • 现代环境法治的习惯法资源发掘
  • 一 温州“生态碑”的发现
  • 二 “生态碑”的现代法治意蕴
  • 三 “生态碑”的现代环境法治可能
  • 五 结语
  • 法律与财税伦理专题
  • 财政与国民性关系机理探析
  • 一 “财政”“国民性”概念采信
  • 二 征税与“国民性”关系机理分析
  • 三 用税(预算支出)与“国民性”关系机理分析
  • 四 兼论对“国民性”培育的现代启示
  • 五 结语
  • 法律职业伦理专题
  • 论辩护人对翻供的态度与策略
  • 一 翻供的法律性质
  • 二 辩护人对翻供的态度
  • 三 辩护人对翻供的策略
  • 域外法苑
  • 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之预防
  • 一 在校学生之违法犯罪预防
  • 二 课堂组织、管理及教学策略
  • 三 校园行为管理策略
  • 四 特殊教育与替代性学校
  • 五 学校的组织结构变化
  • 六 学校的预防性课程
  • 七 校园欺凌预防
  • 八 帮伙预防项目
  • 九 校外娱乐项目
  • 十 职业培训与就业
  • 十一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人物访谈
  • 论法治与德治
  • 论学书信选
  • 与邓正来先生问学书信选
  • 暗夜的跋涉者
  • 新书会谈
  • 《创制、运行及变异——民国时期西安地方法院研究》会谈
  • 稿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