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这套书,相信你会对近代史上的西方崛起和清朝中国衰落的原因,以及20世纪初英法衰落和美国的崛起,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了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问题,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为那些渴望了解各大国经济、军事等国力对比不断变化趋势的当代读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这套书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这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作者肯尼迪在书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

这种写法独树一帜,打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其具备了全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点,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这套书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录

  • 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全二册)
  • 大国的兴衰 (上)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兴衰的秘密
  • 前言
  •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
  •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 明代中国
  • 伊斯兰世界
  •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 “欧洲的奇迹”
  •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519~1659)
  •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 实力与弱点
  • 国际较量
  •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1660~1815)
  • 金融革命
  • 地缘政治
  • 赢得战争(1660~1763)
  • 赢得战争(1763~1815)
  • 第二篇 工业时代
  •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1815~1885)
  • 欧洲之外
  • 英国充当霸主?
  • “中等强国”
  •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 内战与美国
  • 德国的统一
  • 结论
  • 第五章 “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
  • 世界均势的变动
  •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 总体战(1914~1918)
  • 大国的兴衰 (下)
  • 版权信息
  • 第二篇 工业时代
  •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1919~1942)
  • 战后国际秩序
  • 战争策源地
  • 法国与英国
  • 幕后超级大国
  • 无法避免的危机(1931~1942)
  • 第三篇 当代和未来
  •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 “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 新的战略态势
  • “冷战”与第三世界
  • 两极世界的解体
  •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 历史回顾与思考
  • 平衡发展的中国
  • 进退维谷的日本
  • 得失并存的西欧
  • 矛盾重重的苏联
  • 相对衰落的美国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从历史规律来看,经济力量的转移总会伴随国家权势的转移。 一战的结果也证明了,在大国的联盟战争中,拥有更大生产力的一方才会获得胜利。在经济实力尤其是工业基础遭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再高超的外交手腕和军事策略都难以阻挡英国衰落的进程。而如今美国在重蹈欧洲各国兴衰起落的覆辙,最终可能会因为过度的权力扩张导致经济崩溃,难逃衰落的历史宿命。一个国家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增减并不会同步进行,这两种力量强弱变化之间有明显的 “时间滞差”—— 大国在走下坡路时,总会下意识地将更多的钱用于军事建设,但这样势必会减少对经济建设的投入。但这样做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加糟糕,从而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不能创造和控制时间,只能以不同的技能和经验驾驶航船前进

      过去 500 年的国际体系,不管一个时期内受 6 个大国还是仅仅受两个大国所主宰,它仍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没有什么比主权,即利己的民族国家具有更大的权威。在每一个特定时期里,都有一些国家在世俗权力中所拥有的分量或者在扩大或者在萎缩。世界到了 1987 年或 2000 年,不会再停留在 1870 年或 1660 年的状态中。相反,国际生产与贸易的结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变化着:农产品和原料产品在相对贬值,工业 “生产” 同工业 “雇工” 在相互脱钩,知识密集型产品在所有先进的社会里正在占据主导地位,世界资本的流动与贸易方式在日渐分离。所有这些,加上科学上的许多新发展,必然影响国际事务。总而言之,如果没有上帝的干预或灾难性的核战争,由于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世界力量将继续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如果关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将富裕得多。即使技术进步不那么快,经济增长还是可能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需求的影响,如同资源被更充分利用一样,对于实现这一点将起保证作用。和平来之不易,看完过去 500 年的大国兴衰,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以及经济水平紧密相关,千万不要沉迷于均被竞赛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即便真的开战,只要有充足的经济保障和生产能力,加上我国的人口,面对任何一个国家我们都不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国的兴衰》

        本书出版于 1987 年,那个时候,美国总统里根的任期即将结束,美苏争霸正处于决战阶段。在这个背景下,这本研究大国兴衰的书,一面世就轰动了政坛和学术界,很快登上畅销书榜,先后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备受全球瞩目。本书的核心内容:对于大国兴衰的原因,学界有很多复杂的解释。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给出了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一句话:大国兴起与衰落的最终原因,是它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经济实力。第一部分,本书借欧洲各国和美国相继崛起的例子,揭示了大国兴盛的根本原因。一个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它与其他大国经济实力的对比。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第二部分,本书通过分析哈布斯堡帝国的命运,揭示了大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一个国家如果过分发展军事实力,追求对外扩张和发动大规模的战争,那么军事会反噬经济,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落。第三部分,展示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同盟战争,也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对比表明,在同盟战争中,胜利仍然是属于经济实力更强的一方。从这部《大国的兴衰》来看中国,我们可能需要谨慎地保护和维系而不是滥用国家的经济实力,需要在国家间竞争中通过平衡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来改变自身与他国的力量对比,需要在盟友的寻求中重视那些高质量的国家。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