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6千字
字数
2008-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收录了周其仁教授近一年多来关于医疗改革问题的全部评论文章。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宿迁医改、天价医药费的讨论、医疗体制的市场化、医生拿红包的是与非、医疗价格管制、农民缺医少药的根源、社会保障的初衷、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责、中医与西医的分叉等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热点话题。作者保持其一贯的研究风格,注重实地考察,将经济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针对我国医疗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语言通俗、生动,观点犀利、明确,一切对经济问题、医改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均能从中受到启发。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前言
-
序:真理总是具体的
-
一、 真是“市场化”惹的祸?
-
这算哪门子“市场化”?
-
医疗服务的资源动员
-
“政府主导”恰是问题所在
-
令人尴尬的“公立医院”
-
医院甚于“招待所”
-
天价医药费损害他人吗?
-
医疗服务是开放最差的部门
-
价格管制的重负
-
“红包”是与非
-
药的问题在哪里?
-
国家药监局的教训
-
相对价格至关紧要
-
二、 全盘公医历史梦
-
全盘“公医”是个梦
-
不尽如人意的全盘公医
-
解读赤脚医生
-
从赤医到乡医
-
历史上的乡村医生
-
农民缺医少药的原因
-
批评里的教益
-
重乡岂能轻城乎?
-
摆不平的城与乡
-
不开放焉能兼顾城乡
-
“中医不姓中”的原因
-
中医与西医的分叉
-
行医资格的国家管制
-
法外行医的空间
-
需求膨胀与供给障碍
-
三、 宿迁的启示
-
也谈宿迁医改(上)
-
也谈宿迁医改(下)
-
管办合一是症结所在
-
宿迁医改的普遍意义
-
公共卫生是政府首要责任
-
“公用品”的正面与反面
-
宿迁的医院改制
-
医院本位论
-
医院改制不容回避
-
营利医院和非营利医院
-
医疗服务的品质考核
-
非营利医院以民办为
-
四、 谨防事与愿违
-
“包而不办”是严重问题——以“英国医疗模式”为例
-
恻隐之心的经济学
-
社保的初衷
-
错得离谱的测算
-
“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限制条件
-
医改的唯一关键是坚持改革
-
附录:对世界卫生组织《和谐社会与健康:构建惠及全民的中国卫生保健体制》的评论意见
展开全部
“对历史的无知导致我们诽谤自己的时代”
"医改是个老问题",这句话作为开头略显老气,其实是后自后觉,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夫、红包和院长,平日里我旁观的讨论和骂战,又或是今年照顾家人,在医院里目睹的人间世……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的人,但还是惊讶于周其仁老师这些作于 2007 年的时评文章,与今日之种种的雷同。只需稍加改动,几个日期、几个数据,私以为就能直接更新在今日头条的网页了。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的内容,我想福楼拜的那句 "对历史的无知导致我们诽谤自己的时代" 真是再合适不过…… 那么我们无知在哪?又诽谤了何事呢?答曰:对历史上公医制的无知和臆想,让我们诽谤了来之不易的自由与市场。所谓 "公" 自然是相对于 "私" 而言的,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医疗都是由私人主导的。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医生也一直是自由度颇高的职业,但这并不包括发生医疗事故时豁免法律的自由,而主要是指行医的资格。"这向来是民间的事务,靠习俗、自发的规矩和道德来调节"。"想必会有读者说,正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缺乏系统的管理导致私医横行,才让老百姓们得不到足够的医疗救治。湖南湘雅医院第一、二代院长颜福庆和王子玕正是这样的有识之士,这两位中国现代医学的灵魂人物,就大声疾呼" 公医制才是唯一合理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思想显然来自于二人的留学背景,后文会介绍西方公医制的真实情况。还是先说回国内吧,一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全社会公私合营运动,才让公医制成为了现实,私医不仅被禁止,甚至收留学徒都会被当做资本家处理。那结果是什么呢?不消说别的,就看主席的态度好了,老人家大发雷霆,直言卫生部俨然只是城市老爷们的卫生部,而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依然是缺医少药。问题出在哪呢?答案放在今天依然管用。无非是医护人员的短缺,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罢了。而供给的增加就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高校培养新的精英医生,二是利用乡村在地资源,降低医疗准入门槛,也就是启用所谓的" 赤脚医生 "。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法,哪怕真的从医学院培养出了一批高知医生,把他们赶到人均密度如此低的农村去,也显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错配。只有赤脚医生,才是农村能供养得起的医疗服务。但赤医赖以存在的土壤是人民公社,他们领的并不是钱,而是和其他社员一样的工分。所以有学者说随着包产到户和公社的解体,赤医也逐渐消失在历史中。但细究起来,组织是会解体,可人们的医疗需求并不会,所以赤医也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浪潮,成为了存在于乡土中国各个角落里的" 乡医 ",跟着改变的还有收入方式变成了现金罢了。换句话说,历史兜兜转转,这是又回到了大搞运动之前的状态。所以归根到底,服务准入和相对价格才是缓解医疗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医,别看今天中医在宣传口径和国人心里的地位很高,但政策对于中医曾颇为消极,甚至到了要剔除的地步,这与今天一百八十度的改变真是相映成趣。只是在今天,中医的一大变化在于各种中层药的应用。我的态度很简单,我不懂中医,也不反对中医本身,但我反对的是自上而下对于中医的干预。过去和今天中医的两种境遇,在我认为不过是干预后的两种极端,前者加剧了民间缺医少药的情况,后者则导致了医药的泛滥… 行文至此,想必有读者会说,赤医也好乡医也罢,孔子有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问你愿意让他们为你看病吗?医疗乃事关生死,竟然妄言降低准入门槛?呵呵,孔老夫子一定会鄙薄只活在美好想象里的人,而转头支持基于小尺度合意的乡土社会。请你们睁眼看看这人间吧,以书中所举河北定县为例,472 个村子里有 220 个村子别说乡医了,连跳大神的、画符的巫术都没有,每 1000 个人里就有 300 个临死前,连来自民间巫术的宽慰都不曾有过。可是连现代医学中都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什么是医生?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以,你可以在享受现代医疗时,不妨悲天悯人一番,但请不要把通行于城市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强行的加在所有人身上。80 年代那会搞计划经济,只要你有城市户口,甚至可以凭着处方去医院里领袜子和木头茶几,所以今天看到有些老人家时不时就缅怀那样的时代,倒也能理解。只可惜不是谁都这么幸运,在坚硬的现实面前,在阴阳两隔的转瞬之间,我们必须面对的就是资源的有限。" 生命无价 "作为一种想象时固然美好,但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为了这一想象,而倾其所有去强行改造时。带给人类的悲剧,是真实发生在历史中的。相反,承认生命有价,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救更多的人,我不知道承认这一点,需要多少面对现实的勇气?今天主张公医制和免费医疗的人里,还喜欢拿英国举例,这同样是对历史的无知和对现实的忽视。事实是,所谓免费医疗实则来自于税收,所以更准确说这是公费医疗。其次,这样的医疗常常意味着漫长的等待,这也是为何在公医制的英国,私人医疗仍然遍地开花。同样一位医生,他既是公费系统,也可以在私医任职,你可以选择前者等待 20 天甚至有 20 年的,也可以花钱明天就预约上… 以上这番说辞,也常常挂在一些专家嘴边。但很抱歉,我耻于和你们同道。因为这之中重要的区别的在于,私人医疗在英国不会被打压,同时权力很大的公医制下,责任也很大。而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诽谤自由与市场的专家…… 是啊,专家们乐此不疲的强调着医改几年下来,市场化不但没有成效,反而加重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周其仁却直接问了一句" 我们真的有市场化么?"想想也是怪哉,一个医院院长不仅资金过亿,还能拥有 100 套房产,随便找个路人问也都知道医院是个要人花大钱的地方。那么在群众对于医疗需求与日俱增的前提下,倘若真的有所谓的市场化,利润如此丰厚的医疗产业,为什么还会造成供给的严重不足呢?一些专家学者倒背如流的" 市场是非理性的,它总是会造成投资过热 ",以此来批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可为什么这种" 糟糕 "的局面没能出现在医院呢?我没看到投资过热,倒也没看到路有冻死骨,但老百姓的失望想必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1978—2005 年间,卫生总费用和个人卫生开支分别翻了近 80 和 100 倍,但医院、诊所、医生和护士却只增长了 1~2 倍。所以,把医疗改革的失败归咎于市场化前,真的得问一句,这是哪门子的市场化呢?同样吊诡的,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增长如此之快,现行医疗系统里的医护人员还是如此紧张,而同时大部分工作人员薪资水平却又很低。这是任何一个市场化的行业里都解释不了的怪像,但我们说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正如纪律再严明,初心再美好,依然挡不住洪水般的贪腐。而民众们也自发的用塞红包的方式,变相的补贴了低工资的医护人员。但有必要说明的是,公务员收贿和医生收红包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前者是权力染指市场,后者是市场纠正权力。只有在公务员实际工资比人大规定的要低时,这两者才具有可比性。换句话说,今天以药养医、回扣泛滥的局面是一系列价格管制的结果。拿这两个例子放在一起比较,不过是要说明,任何看似百密周全的统一决策,无论它如何的伟大正确,都会有它疏漏的一面。具体说来,就是所谓的市场化,其本质还是政府主导。从医院的院长等人事安排,到新设的医疗机构,再到合法行医的资格,都需要经由行政部门的审批。" 其中,公立医院扩大执医人员的数量,还要受到政府人事编制的严格限制。这就是说,即使技术上合格,没有编制也不行。"更遑论成百上千种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制,而所谓的市场化,不过是政府拨款的减少,只给政策不给钱,既然如此,医院为了维持正常运转,自然得变着法子搞钱。比如,在行医资格和准入门槛高树壁垒的同时,对医疗设备和仪器的开放程度,却又自由得离谱。近日新闻里一台仪器的引进,医院甚至可以吃掉近一倍的差价。于是" 老技术和老药品超低价、新技术和新药品超高价,居然同时并存于我们这个医疗价格管制的体系之中 "。之所以老药可以低价,而新药又如此泛滥。是因为我国价格管制,需要参考一个过去的" 基数 ",再比对一个指数的变动,还要考虑到物价的总水平控制(真是任务之巨用心良苦)于是乎新药和新设备就可以免于这些参考的束缚,其中可操作的利润空间就大,自然蓬勃发展。准入门槛太高,医护资源紧缺,挂号费、诊疗费价格锁死的诸多现实下,以至于" 开刀的不如剃头的 ",我们怪罪红包回扣、呼吁新一轮的重拳出击,结果如何呢?不需要等待答案,历史已经重复了无数遍… 可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没有从历史中汲取任何教训。20 年前宿迁医改,李玲作为专家代表前去考察,回来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报告,彻底否定了这场真正有市场化样子的改革。而作为同事的周其仁,也毫不留情的批驳和推翻了她的报告。" 判决下得如此斩钉截铁,不免令人欣赏。可是查问根据,还是空空如也、写经济散文也不敢这样下笔,何况叫调研报告?"(周老师的意见很精彩,尤其是对李玲念兹在兹的信息不对称的反驳,字数限制就不详谈了,强烈推荐亲自阅读。)20 年后,李玲再次谈到宿迁医改,依然坚持己见,还说如今宿迁又走了回头路,公办医院再次重建。但我依然认为李玲教授对于宿迁的判断有失公允,比如宿迁农民在本县的住院率高达 93%,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 70%—80%。其次,宿迁建公立医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领财政拨款,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项目负责人葛志建,主导新公立医院建成后就落马了。不知道极力强调政府主导的人,对此又怎么看呢?时至今日,李玲教授作为政府主导医疗改革的领军人物,依然在一线发光发热。老百姓们看到莆田系,就如临大敌禁不住口诛笔伐。而周其仁老师却好像逐渐消失在了公共视野,我对任何声称掌握了众妙法门绝对真理的人都抱以怀疑,也正因如此,相比于统一的自上而下的一刀切方案,我倾向于认可周老师的看法,放松管制,落实法治,让市场去真正的发挥其调节的作用。行文至此,又想起那两位医学泰斗颜福庆和王子玕。医者仁心、心系苍生,但术业有专攻,懂医术也许并不懂社会和经济,就像经济学专家周其仁老师,也许并不懂政治学,也许周老师懂,只是不甘心罢了…… 北京开始入秋了,突然有了一丝 “骊山语罢清宵半,何事秋风悲画扇” 的微凉。
大海里的鱼并不了解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识庐山真面目,恐怕还需要一双 "慧眼",不仅有全局观,还要有历史观,有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医疗是社会的一部分,医改不仅涉及医疗体制,还 "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喜欢这种在 "经验主义的地上" 而不在 "理想主义的天上" 的学者,更喜欢这种有话敢说的作者!本书虽然出版于 2008 年,但里面谈到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到今天还是很贴合的。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