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率真、富有人情味的乡土建筑。本书是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讲述的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对建筑工作者来说,还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鉴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村落
  • 一、乡土聚落的类型
  • 二、村落选址和农业、手工业
  • 三、村落选址和水陆交通
  • 四、村落选址和居住安全
  • 五、风水与村落
  • 六、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上)
  • 七、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中)
  • 八、村子的结构和布局(下)
  • 九、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机制
  • 十、商人介入村落建设
  • 第二章 住宅
  • 一、住宅与社会
  • 二、住宅的型制
  • 三、厅堂
  • 四、卧室
  • 五、厨房
  • 六、院落
  • 七、宅门
  • 八、两种住宅为例
  • 第三章 住宅举例
  • 一、兰溪市的诸葛村
  • (一)诸葛村的商人之家
  • (二)演变
  • (三)堡垒与监狱
  • (四)基本型制
  • 二、梅县的围龙屋
  • (一)围龙屋的典型型制
  • (二)围龙屋的风水讲究
  • 三、长武县十里铺的窑洞
  • (一)黄土高原和窑洞
  • (二)窑洞居所的类型
  • (三)窑洞的构造及施工
  • 四、石桥村的家族性集体住宅
  • (一)家族性集体住宅的产生
  • (二)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 (三)外向的长方形家族性集体住宅
  • (四)圆形集体住宅
  • 五、关麓村住宅的别厅
  • (一)别厅中的生活
  • (二)别厅的型制
  • (三)别厅的风格
  • 第四章 宗祠
  • 一、宗祠的兴起
  • 二、宗祠与宗族
  • 三、宗祠与礼法
  • 四、宗祠与村子管理
  • 五、乡土生活与礼法
  • 六、宗祠与村落
  • 七、宗祠的建筑
  • 八、宗祠里的祭祀
  • 第五章 文教建筑
  • 一、文教建筑与科举
  • 二、耕读生活一例——楠溪江诸村
  • 三、学塾、书院
  • 四、孔庙、科名牌坊、桅
  • 五、文峰塔、文昌阁、奎星楼
  • 六、惜字亭
  • 第六章 乡里文教建筑三例
  • 一、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
  • (一)学塾初创
  • (二)明末清中叶的学堂书院
  • (三)南山书院的崛起
  • (四)清末民初的培田学堂
  • (五)妇女学堂——容膝居
  • (六)锄经别墅
  • 二、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
  • (一)玉华叶氏的劝学传统
  • (二)书院和学塾
  • (三)文运与抟云塔、文昌阁
  • (四)文昌神与文昌阁
  • 三、关麓村
  • (一)学堂厅的功能
  • (二)学堂厅的地位与位置
  • (三)学堂厅的类型和型制
  • 第七章 庙宇 佑我黎庶
  • 一、有求必应的泛神崇拜
  • 二、来自人间的神灵
  • 三、神的居所
  • 四、庙宇的型制
  • 五、庙宇的公共功能
  • 第八章 其他建筑 千枝百叶
  • 一、亭
  • 二、牌坊
  • 三、桥
  • 四、文峰塔
  • 五、水碓和碾子
  • 六、枯童塔
  • 七、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住宅的施工
  • 附录 老建筑破坏惨状
  • 后记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一本未完成的书
  • 陈志华、李秋香(2000—2010)乡土建筑研究著作目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割不断的乡情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这本描述乡村建筑的书,书中不断描述了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差异,也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收获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从中国农村保留至今的建筑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理想和期望。古人期望子子孙孙兴旺发达,希望家业可以长久流传。通过教育文化兴家、通过善待他人得到祖先保佑,通过风水、神明来获得当期的回报等,一个个真实的场景和画面浮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血液里依旧保留着相同的基因,后续还会传承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乡土建筑要由护及保

      护是方式,保是目的。由护及保,就是目的和方式的一个调换。我们的乡土建筑保护工作还处于硬保护(保而护)的阶段,想要进阶到软保护(护而保)的阶段,需要弥合文化破坏带来的审美断层。多元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活力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在建筑上的表现就是,我想去看看湘西的吊脚楼,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土楼等等。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做乡土建筑的保存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前些年很多人涌入乡村做民宿项目开发也算是一个选项,但是资本导向的商业项目和本土化的维护开发是有本质区别的。乡土最常接的两个字是气息。保存乡土建筑的风貌,必须以居民为中心,而不是以建筑为中心。我们要传承的是根植于那片土地上的独特的艺术审美,而不是单纯地去保留那个建筑架构。吊脚楼不适宜黄土高原,江南也挖不出来窑。说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想要保留乡土建筑,最终还是要让那一方土产生经济效益,深度参与到国家的工业化的进程中。什么时候(农)民为民,(农民)工为工,农民工这个语汇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失,乡建的保护和传承就有了生命力。到了那个时候,该消失的就放手让它消失,不必挣扎。如书中陈述,经商(出仕)反哺乡村本来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以及户籍政策等等(历史)制限,如今鲜有如京东的刘强东那样反哺故乡的商人或者企业家了。政府还是应当鼓励回馈故乡的行为,也包括农村青年返乡营建,保护他们在地方上建设的建筑(物)以及相关的权益。说得俗气一点儿,这其实也是一种报恩的道德教育。加强住建政策审批和监管,而不是限制,放开返乡营造维护住宅,也是益于乡土建筑的保存和发展的。生于斯,归于斯。乡村建设的主力,还应当是乡人。要回去,为什么就不让呢?倒是在乡镇搞土地开发的那些人应该加以限制。乡镇的土地要规划好道路以及公共空间,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割,加强建筑法规的适用管理,而不是放任开发商去建那些毫无美感全国统一的冰冷构筑物。就书的内容而言,文字和单体建筑的影像素材都很丰富,但是村落演变上的图形化略有不足。素材的采集基本上是在汉族聚居的中原地区,东南沿海以及川贵等地(初探大概是为此)。其实东北的民居演进很值得关注,毕竟是中国最早进入城市化的地区,有很多值得参考借鉴的经验。西北西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建筑非常有特色,而且没有跟随内地的民居单调趋同的步伐。感谢作者留下这么珍贵的照片,只是不知这些影像里的实物如今有多少遗存。若念及此,难免惆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入门科普读物,作者是行业内大佬,没有专业术语掉书袋、卖弄学术,而是深入浅出的讲解国内乡土民居背后的社会文化肌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