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95千字
字数
2015-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世界性最前沿的著作,可供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和学者阅读,可以为脑功能(工程)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性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对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给出了相对科学的结论和解释。在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断刺激下,基因遗传决定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建构各不相同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大脑分别对应建构记忆模式、思维模式、意识模型并各自产生许多不同的特性。模式(型)激化和特性展现,是大脑产生记忆、思维和意识功能的原因。作者提出,记忆模式、思维模式和意识模型功能展现的总和及其升华发展过程,是个体大脑相对完善地建构自我主观世界及其过程、结构、特性和功能展现的根据,其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主观性与二重性。从记忆、思维与意识到建构自我主观世界,彼此间有着内在性本质关联。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2版前言
- 第1章 记忆功能是大脑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激发及其特性的展现
- 第1节 大脑记忆功能的建构
- 1. 大脑建构记忆功能与大脑内在性生理结构基础
- 2. 大脑建构记忆功能过程与对应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的反应
- 3. 基因遗传的婴儿大脑“本我”是“自我”建构的起点
- 4. 大脑生理结构、特性发生转化发展的过程是建构记忆功能的根据
- 5. 记忆功能原本是大脑不同类型神经元、突触、受体等之间建构的生理结构连接模式激发和特性的展现
- 6. 大脑相关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是程式模态化地参与记忆模式建构
- 7. 记忆模式建构与不同级的生物场势及其各种形态能量支撑有密切关系
- 8. 记忆模式建构是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对大脑内在性生理结构和特性把握和改造的结果
- 9. 大脑内在性建构的记忆模式与外在性情境模式刺激保持一致性对应原则
- 10. 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产生刺激是大脑建构记忆模式的外在性根据
- 11. 同一客观事物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建构巨量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
- 12. 人类大脑建构各种各样记忆模式的内在性生理结构学根据
- 13. 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建构是个体大脑建构主观世界的基础性资源
- 14. 功能性记忆模式在大脑中的开启与“湮灭”现象
- 15. 运动发展的系列情境模式刺激或者感觉系统处于运动过程中,大脑建构的都是序列性记忆模式
- 第2节 记忆模式的特性与发展
- 1. 不同种类记忆模式级别划分的意义
- 2. 细微记忆模式建构是个体大脑中基础信念记忆模式的建构
- 3. 各种各样记忆模式建构基本完成会产生许多新的特性
- 4. 记忆模式建构与特殊生物场势
- 5. 记忆模式开启在大脑产生的表象与情境模式具有相对一致性
- 6. 记忆模式建构含有时空特征、形态特征、功能特征与特性的因素
- 7. 婴幼儿记忆模式建构是人类个体开始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资源
- 8. 小结
- 第2章 思维模式是大脑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模式激活及其特征的展现
- 第1节 思维模式的建构
- 1. 思维模式首先是大脑建构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模式
- 2. 不同的物理实在记忆模式建构状况是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
- 3. 思维模式建构意向性产生的原因
- 4. 思维模式建构的原理
- 5. 各种各样生理结构模式之间协调性嵌套作用是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的生理建构学基础
- 6. 思维模式以虚拟实在的记忆模式在大脑中保存
- 7. 大脑思维模式建构:自身永远不断地转化发展,又处于永不完善的建构过程中
- 8. 大脑建构形象思维模式、抽象思维模式、逻辑思维模式的根据
- 9. 所有记忆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思维模式都具有创新性
- 10. 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是过渡的层次关系
- 11. 思维模式建构量度划分的基础与思维模式建构分化具有的创新性
- 12. 大脑建构思维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存在的间接性关系是思维模式产生创新性的又一根据
- 第2节 思维模式建构过程产生的特征类型与多种多级建构形式
- 1. 思维模式类型的划分
- 2. 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产生两种特征类型思维模式及其相对应的多种具体建构形式
- 3. 思维模式的3种具体建构形式可以转化发展为二级或多级建构形式
- 4. 思维模式正当建构形式与非正当建构形式之间永远存在相互转化发展的关系
- 5. 思维模式建构两种特征类型的不对称性和具体建构形式的不平衡性
- 6. 思维模式所有建构形式的转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根据和源泉之一
- 7. 思维模式的具体建构形式与哲学中的思维形式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
- 第3节 思维模式的特性与功能
- 1. 大脑思维模式建构具有间接性和其他本质特性
- 2. 思维模式正当与非正当、多种多级建构形式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上层资源
- 3. 大脑内在性运行的推理过程是思维模式转化发展的过程
- 4. 思维模式的反馈功能是提高所有记忆模式建构速度和质量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源泉之一
- 5. 知性思维模式与理性思维模式建构
- 6. 不同阶段思维模式建构对应的更为高度复杂的生理结构模式在大脑不同空间的分布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 7. 正当建构形式的思维模式具有排他性
- 8. 所有模式(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的衰减效应
- 9. 所有模式的间隔效应
- 10. 新建构的思维模式与习惯性的思维模式的统一性与差别
- 11. 思维模式的创新性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既是一个实践性检验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得到理论论证的问题
- 第4节 思维模式自身内在性运行机制和纯概念产生的根据
- 1. 思维模式自身整套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
- 2. 个体大脑产生“纯概念”的根据
- 第3章 意识功能是大脑建构的新、旧所有模式整合组构中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模型突现及其特性的展现
- 第1节 意识模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 1. 意识模型类型的划分与意识模型形态
- 2. 意识模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概述
- 3. 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意识模型与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根本区别
- 4. 无意识模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 5. 有意识模式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 6. 习惯性多轮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有意识模型转化发展为无意识模型
- 7. 有意识模型与无意识模型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 第2节 意识模型的特性及其功能
- 1. 对人类个体多数言行发出指令的常常是无意识模型
- 2. 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是提高幼儿个体所有记忆模式建构速度、质量和使之进一步虚拟化的根据
- 3. 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虚幻特性是人类相信世界存在上帝与鬼魂的内在性根据之一
- 4. 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突现的形态是“模型”而不是“模式”
- 5. 意识模型不突现时,大脑没有意识模型保存的空间
- 6. 有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在大脑功能区之间“游荡性”地选择与加工
- 7. 意识模型产生虚幻感觉的根据
- 8. 个体大脑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意识模型永远具有不完善性和不充分性
- 9. 无意识模型和有意识模型突现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识别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
- 10. 意识模型虚幻突现产生的幻觉是人类相信人有“灵魂”的根据之一
- 11. 大量无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反复突现是人不同意识模型形态展现的主要形式
- 12. 无意识模型与有意识模型需要不同强度的特殊生物场势供给
- 13. 意识模型不同层面的划分
- 14. 意识模型不同层面划分的意义
- 15. 意识模型的回归功能、叛逆性与其他特性,是人类大脑产生意向性创造发明的基础和源泉
- 第4章 大脑对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的本质需求及其所有模式与意识模型在大脑虚拟实在转化发展中的关系
- 第1节 所有模式与意识模型是网络神经系统对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需求刺激的产物
- 1. 网络神经系统的本质特性就是需求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断变化的刺激
- 2. 个体五种感觉系统分别接受不同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不同特征的刺激
- 3. 网络神经系统对刺激本质需求的多样性和有限性
- 第2节 大脑生长发育三阶段划分及个体受不同社会情境模式刺激决定人生不同的道路
- 1. 大脑生长发育三阶段划分及大脑所有模式与意识模型关系平面结构示意图
- 2. 个体大脑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接受生存环境、社会化训练和文化化熏陶不同质的社会情境模式刺激,决定不同个体的人生道路
- 第5章 所有模式与意识模型特性和功能展现的总和及其升华发展的全过程,正是个体大脑建构相对完善的自我主观世界的全过程
- 第1节 自我主观世界的建构
- 1. 所有模式与意识模型的总和
- 2. 所有模式与意识模型的特性和功能分别或综合的形态展现,是自我主观世界特性和功能形态展现的基础
- 3. 所有模式与意识模型特性和功能展现的总和及其升华发展过程,使个体大脑建构相对完善的自我主观世界
- 4. 相对完善的自我主观世界建构形成的结构与特性
- 5. 自我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既对立又统一
- 6. 意识模型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最高境界
- 7. 人的一生是建构所有模式的一生,又是不断充实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一生
- 第2节 自我主观世界的特性、功能及其心理特征模式建构
- 1. 自我主观世界的主观性与能动性
- 2. 人类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多样性与个体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可变性和相对稳定性
- 3. 人类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统一性与分化性
- 4. 自我主观世界建构和展现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性格模式建构
- 5. 自我主观世界建构和展现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二:能力和气质模式建构
- 6. 自我主观世界建构和展现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三:意志模式建构(意志锻炼)
- 7. 自我主观世界建构和展现的重要心理特征之四:情绪和情感模式建构
- 8. 从哲学角度谈自我主观世界内在性建构的特殊情感模式
- 9. 个体大脑自我主观世界的建构才是人类“灵魂”产生和归宿之地
- 10. 人的命运最终由自己大脑不同发育阶段逐步完善的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所决定
- 第3节 任何个体自我主观世界建构都存在理性模式与野性模式的二重性
- 1. 人类个体自我主观世界理性模式的建构
- 2. 人类个体自我主观世界中野性模式(非理性)的由来
- 第6章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对心理学现象和哲学问题的解释
- 第1节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对心理学现象的解释
- 1. 天才是基因遗传的天赋与后天主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二者统一产生的人才
- 2. 大脑各不相同生理结构模式建构过程与灵感模式的产生
- 3. 新建构的所有模式对大脑已建构系列旧有相关所有模式的激化效应及其反射而产生的联想
- 4. 有意识模型突现时(产生注意)表现的专一性
- 5. 有意识模型与无意识模型相互干扰发生的交叉效应
- 6. 人的“第六感觉”心理特征产生的原理
- 7. 人在睡眠中大脑新、旧建构的有限所有模式彼此相关或不相关地相互激化是产生梦幻(做梦)的根本原因
- 8. 睡眠与智能
- 9. 对科学的灰色地带“濒死经验”报道的解释
- 10. 说谎需要更多脑功能区并需要建构更多的虚拟实在所有模式参与
- 11.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模式建构深厚与否取决于彼此之间外表形态等所有情境模式输出(刺激)与接受(建构)以及相互转化发展的深刻程度
- 12. 母子之间建构的情感模式格外亲
- 13. 生人难见与似曾相识
- 14. 多维的思维模式参与的多轮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有意识模型是个体大脑创造性的最大资源
- 15. 人的应急智力表现主要取决于大脑无意识模型生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突现过程的质与量
- 16. 偏见是个体大脑建构所有模式极大的有限性与无意识模型习惯性突现产生的结果
- 第2节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对哲学问题的解说
- 1. 人类个体建构的主观世界与自我身体统一地结合,才形成相对完整的自我,个体才成为真正的人
- 2. 人类个体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本身产生的二重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物理实在性与虚拟实在性
- 3. 人类个体一生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是个体大脑有限性地认识、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资本和根据
- 4. 个体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和产生的意识模型是自我主观世界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根据
- 5. 个体大脑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和先验性
- 6. 自我主观世界存在唯物与唯心二重性的认识论、辩证与形而上学二重性的方法论
- 7. 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产生的二重性是人的本质具有“异己力量”的根据
- 第7章 超越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与人的精神生活范畴
- 1. 精神与精神模式
- 2. 个体虚拟实在思维模式与虚幻意识模型共同内在性激化发展到极致状态的结果之一:产生宗教信仰
- 3. 明星、艺术家的经历和职业要求决定其大脑建构的相关所有模式与众不同
- 4. 哲学模式是超越自我主观世界精神模式建构的最高形式之一
- 5. 道德模式是不同个体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总目标模式之一
- 6. 离退休人员产生精神模式失落感的原因
- 7. 大脑“面孔优先”之谜与个体产生“鬼怪”幻影的关系
- 第8章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需要扩大的研究领域
- 1. 压力与大脑建构所有模式的关系
- 2. 神经病与大脑所有模式建构的关系
- 3. 变态行为是大脑所有模式和意识模型不正常激化产生的症状
- 4. 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 5. 青少年为何容易患“网瘾”
- 6. 有关读脑技术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