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35千字
字数
2022-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断版十余年,二手书炒到近千元的神作。详解中国历史政治格局,读懂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底层逻辑。
内容简介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进行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前言
- 修订版附言
- 导言
- 一、 兵学中的“衢地”——枢纽地区
- 二、 我国古代战争的地域分类和锁钥地点
- 三、 对内地战略枢纽形成原因的分析
- (一)与几大基本经济区域并存局面的形成有关
- (二)与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 (三)与当时的水陆交通干线有关
- (四)军事装备技术、作战方式的发展
- 四、 战略枢纽与首都和基本经济区的关系
- 五、 我国古代枢纽地区地位价值的演变
- (一)三代(夏朝到西周)是我国军事史上枢纽地区初步形成的时期
- (二)春秋是枢纽地区由点到面的扩展时期
- (三)战国到东汉,是枢纽地区由平原转移到山险的时期
- (四)魏晋南北朝是枢纽地区转移、发展的时期
- (五)隋唐是枢纽地区对战争影响极盛的时期
- (六)两宋是枢纽地区再次转移、作用开始衰落的时期
- (七)元朝到清中叶(鸦片战争以前)是枢纽地区作用明显衰落的时期
- 第一章 郑州在三代战争中的枢纽地位
- 一、 “甘”地与夏初军事冲突的地理背景
- 二、 “韦”地对商汤灭夏作战方略的影响
- 三、 “阑(管)邑”与武王伐纣的战略部署
- 四、 周初洛邑的兴建与枢纽地区的西移
-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经济区划、政治格局与国家战略
- 一、 东亚大陆在三代时期的地理形势
- 二、 从地理角度来看三代建立、巩固国家的战略活动
- (一)将部分兵力留在被征服的敌方区域,或守住东西方交界的战略要地,起到监视、控制亡国遗民的作用
- (二)驱迫部分被征服民族离开中部农耕区,到北部、南部荒僻地域
- (三)将被征服民族的部分人众迁到己方地域,以便就近监管、弹压
-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 一、 诸侯争郑的历史演变
- (一)齐、楚争郑
- (二)宋、楚争郑
- (三)秦、晋争郑
- (四)晋、楚争郑
- 二、 诸侯争郑的原因
- 三、 郑国对盟主承担的义务
- (一)交纳贡赂
- (二)调发兵马
- (三)提供军旅、使团的过境费用
- (四)政治、外交受盟主操纵
- 四、 列强为争夺、控制郑国而采取的策略与手段
- (一)在都城留驻监控军队
- (二)在郑国统治集团中清除异己、扶植傀儡、扣押人质
- (三)占据郑国边境要冲,筑城戍守
- (四)分兵轮番伐郑,以疲惫敌军
- (五)联合敌国的强邻,共同打击对手
- 五、 春秋后期争郑战事的沉寂
- 第四章 春秋地理形势与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 一、 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
- (一)中原地带
- (二)周边地带
- (三)弧形中间地带
- 二、 春秋战争之地域分析
- 三、 从地理角度所见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 (一)兼并弱邻、蓄势待发
- (二)占领、控制出入中原的通道门户
- (三)封堵对手进兵中原的途径
- (四)控制中原地带的枢纽地区
- (五)在中原地带建立军事据点
- (六)迁徙属国、降国
- (七)与争霸对手的邻国结盟,迫使敌人两面作战
- 四、 余论
- 第五章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 一、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疆域及其主要特征
- (一)河东
- (二)河内
- (三)河西
- (四)河外
- 二、 从战国前期魏之用兵方向和次序分析其地缘战略
- (一)伐秦
- (二)伐中山
- (三)伐齐
- (四)伐郑、宋与楚
-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魏国的战略失误
- (一)对河西战场缺乏足够的重视
- (二)未能巩固对中山的统治
- (三)没有处理好三晋的联合或统一问题
- (四)过早向中原扩张和迁都
- 第六章 战国中叶秦、齐、楚诸强对“天下之枢”韩、魏的争夺
- 一、 韩、魏两国的枢纽地位和战略价值
- 二、 列强争夺韩、魏的政治、外交斗争
-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齐、秦、楚的进攻战略
- (一)对主要用兵方向的选择
- (二)对齐、秦、楚进攻战略得失的分析
- 第七章 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
- 一、 战国中叶的地理形势与函谷关、豫西通道的重要军事价值
- 二、 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以前,秦在豫西通道沿线的作战方略
- 三、 战国后期秦军主攻目标的改变与进兵路线的转移
- 第八章 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
- 一、 敖仓出现的历史背景
- 二、 敖仓对关中、山东势力军事影响的异同
- 三、 东汉敖仓军事意义的削弱
- 四、 敖仓在魏晋南北朝废置的原因
- 第九章 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
- 一、 孙吴在合肥—寿春方向的历次进攻战役
- (一)孙、刘结盟攻魏
- (二)吴、蜀相应攻魏
- (三)吴、魏淮南大战
- (四)孙休、孙皓扰魏(晋)
- 二、 合肥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 (一)合肥所处之淮南西部对于东吴的安全保障极为重要
- (二)合肥处于南北水陆交通的要冲
- (三)合肥位于淮南(西部)的中心,是数条道路汇集的交通枢纽
- (四)合肥对魏、吴两国在淮南的屯垦事业影响重大
- 三、 曹魏防守合肥的兵力部署与战略的演变
- (一)合肥防务的草创
- (二)合肥防务的强化
- (三)两淮增兵,合肥防务渐弱
- 第十章 孙吴的抗魏重镇——濡须和东关
- 一、 吴国所置濡须督将考述
- 二、 孙吴在濡须驻军的人数
- 三、 濡须守军的兵力部署
- 四、 魏、吴在濡须地区的历次攻防作战
- (一)曹操初攻濡须
- (二)曹操再攻濡须
- (三)曹仁进攻濡须
- (四)胡遵、诸葛诞攻东关
- 五、 濡须地区在军事上备受重视的原因
- 六、 结语
- 第十一章 孙吴武昌又称“东关”考
- 一、 对太和二年孙吴“东关”地理位置的疑问
- 二、 三国有三“东关”,贾逵所向之“东关”乃武昌
- 三、 “东关(武昌)”名称来历的探讨
- 第十二章 蜀国在汉中的兵力部署与对魏战略之演变
- 一、 汉中郡的地理特点及战略影响
- (一)汉中处于蜀、魏两国的交界地带
- (二)汉中是道路汇集、通往几个战略方向的交通枢纽
- (三)汉中地形险要,利于守方防御
- (四)汉中具有丰富的经济资源
- 二、 蜀国对魏战略与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 (一)刘备亲征汉中时期
- (二)魏延镇守汉中时期
- (三)诸葛亮屯兵汉中时期
- (四)蒋琬、费祎主持军政时期
- (五)姜维统军时期(253—263)
- 三、 汉中对蜀、魏两国作战影响之区别
- 第十三章 东晋南朝战争中的寿春
- 一、 寿春战略地位之分析
- (一)处于交通枢要的地理位置
- (二)利于防御的地形和水文条件
- (三)物产丰饶的自然环境
- 二、 寿春的城防与周边要戍
- (一)寿春与其近郊的城垒
- (二)周边城戍
- (三)水口要戍
- 三、 南北双方在寿春地区的水战
- (一)利用水道运输、交锋
- (二)筑堰蓄水以资攻守
- 四、 余论
- 第十四章 河东与两魏周齐的战争
- 一、 “河东”地望及其历史演变
- 二、 河东区域的地理特点
- (一)物华天宝的经济环境
- (二)利于防御的地形、水文条件
- (三)道路四达的交通枢纽
- 三、 北魏分裂后的军事形势
- 四、 西魏弘农、沙苑之战的胜利与军事形势之变化
- 五、 西魏巩固河东防务的措施
- (一)选用河东、关陇士族出任当地军政长官
- (二)发展经济,缓和边界关系
- (三)收缩防区,确立卫戍重点
- (五)在临近河东的华(同)州设立重镇
- 六、 沙苑之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的反攻
- (一)大统四年(538)春季、秋季的反攻
- (二)大统八年(542)高欢初攻玉壁
- (三)大统十二年(546)高欢二攻玉壁
- (四)东魏(北齐)向河东地区发动零星攻势(547—569)
- (五)武平元年至二年(570—571)斛律光、段韶再夺汾州
- 七、 从地域角度分析西魏(北周)进攻战略的演变
- (一)灭齐之役前西魏(北周)进攻战略特点
- (二)建德六年(577)兵出河东的灭齐战略
- 第十五章 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
- 一、 河桥的由来
- 二、 河阳三城的建立
- 三、 河阳三城的修筑原因与战略影响
- 四、 西魏(北周)攻取河阳的战略演变
- (一)东魏(北齐)利用河桥及河阳屯兵取得的战果
- (二)西魏(北周)对河阳三城及浮桥的攻击
- (三)北周攻齐战略的改变
- 五、 隋朝的河阳
- 六、 隋末唐初战争中的河阳
- 七、 唐朝前期的河阳
- 八、 安史之乱中的河阳三城
- (一)河阳对叛军进攻战略制定的影响
- (二)河阳对唐军东都防御战略的影响
- 九、 五代以后河阳战略地位的衰微
- 第十六章 隋末唐初战争中东都洛阳的防御部署
- 一、 隋朝政府对洛阳的军事防御部署
- (一)外围长堑
- (二)东都城垒
- (三)洛阳防御兵力和物资储备
- (四)东都近郊城垒
- (五)东都外围的军事据点
- 二、 隋王朝以东都为战略防御枢纽的原因
- 三、 从地理角度分析隋朝东都防御部署的弱点及失败原因
- 第十七章 蒙古灭宋之役中的襄阳
- 一、 襄阳的地理环境与军事价值
- 二、 南宋在蒙古灭金之后的防御部署
- (一)两淮战区
- (二)京(荆)湖战区
- (三)川陕战区
- 三、 窝阔台时期蒙古的南征与襄阳防务之废弛
- (一)四川战区
- (二)京湖战区
- (三)两淮战区
- 四、 蒙哥的征宋之役与襄阳防务之复振
- 五、 蒙古南征战略的再次调整与进攻襄阳的谋划成功
- (一)筑围立垒,封锁交通
- (二)聚重兵于襄樊,又分偏师牵制
- (三)大造战船、兴练水军
- (四)断浮桥以绝襄、樊之联络
- (五)重炮的使用
- 附一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 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防御战术
- 二、 三代作战不据城防守的原因
- 附二 战国秦汉的“陷陈”
- 一、 “陷陈”的含义
- 二、 “陷陈”的起源
- (一)商周时代尚无“陷陈”战术
- (二)战国时期的“陷陈”之士
- (三)“陷陈”部队的兵种构成
- (四)“陷陈”战术的阵形
- 三、 汉代的“陷陈”部队及其战术
- (一)“陷陈”部队的编制情况
- (二)“陷陈”部队的组织方式
- (三)“陷陈”部队的兵种构成
- (四)“陷陈”部队的阵列部署和战术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 1981年10月, 已于2010年度转制为企业,成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资人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综合性的科技出版社,也是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 本社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坚持“传播科技知识,创造精彩生活”的方针,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目标,出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普、少儿、生活、文化教育、大众社科类图书及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