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是《百科知识》杂志2020年第24期。

内容简介

本期封面文章《美食不可辜负 舌尖岂容奢费》。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嫦娥五号,等你回家
  • 美食不可辜负 舌尖岂容奢费
  • 让大海五彩斑斓的光学魔法
  • 杂说米面的发酵
  • 具有环保、保健作用的纤维
  • 围棋为何不会出现平局
  • 科学流言榜
  • “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万米海沟
  • 吸烟成瘾与精神障碍或有关联
  • 神秘射电暴源头找到了
  • 人类祖先是猎人还是猎物
  • 你知道吗
  • 米饭需要“脱糖”吗
  • 空气污染危害健康的八种特殊方式
  • 从“圣火”到“火柴”
  • 锦绣大明 在稽古而制中创新服饰美
  • 中国古代的传染病
  • 延吉冷面:沁人心脾的舌尖邂逅
  • 消失的“苹果城”
  • 中世纪斋戒时为何允许吃鱼
  • 4000年前的活人殉葬墓
  • 中国19岁男女平均身高位列东亚第一
  • 欧洲的地理中心在哪里
  • 从一到十 那些与数字有关的中国地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杂志一点收获 1846 年,丹麦作家安徒生发表了著名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很快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从取火器发展的角度看,这则童话故事中深深隐含着火柴旅行的信息。我们知道,18 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类似于今天的火柴。经过 20 余年的技术革新,到了 1830 年,法国人沙利埃用白磷制作出手指长短的小火柴。到了 1833 年,瑞典的卑尔加城出现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专门生产涂有硫磺、白磷、树胶和二氧化锰等混合易燃涂料的火柴。由于技术原因,当时的火柴不需要专门摩擦的硝皮,在墙壁或坚硬的物体上或者衣服上都可以擦着,所以没有专门的火柴盒。最初火柴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当时人们都是按 “根” 来买卖火柴。火柴诞生之后,很快就从瑞典、法国等地旅行到欧洲各国,如俄罗斯文学家契诃夫就曾在 1885 年以《瑞典火柴》为题,创作了一篇著名的讽刺侦探小说。除了旅行欧洲,火柴也登上远航的轮船来到了东方的中国。“道光间(1821—1850 年),英夷所贡杂物…… 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这段文字出自清同治年间(1862—1875 年)上海人孙玉璋的《异闻琐录》,这也是欧洲火柴旅行到中国的最早记录。从记述内容来看,对这种西洋跨海而来的 “自来火”,中国人既感到震撼惊奇,又乐意高价购买,还给它起了一个简单的名字 ——“洋火”。稍晚之后,广东澄海人李勋也在自己《说抉》一书中记录了飘洋过海旅行到中国的洋火:“洋人削木如烛骨大,长寸许,捣硝碘为末涂其上,磨之爆然作响,而火自发,名自来火(先是磨之墙上、衣上俱能发火;近恐有火,仅以所装匣上磨之而已)。” 显然,李勋的介绍比孙玉璋更详细,对火柴的发展历程也较为熟悉。从时间上看,早在 1855 年,瑞典人 J. E. 伦德斯特伦就已经制造出盒装火柴,这种火柴的盒子两侧涂有赤磷药料,使用时只要将火柴头在磷层上轻轻擦划就能生火。1865 年的天津海关报告显示,当年就已有瑞典火柴经天津海关进入京畿重地,这批进口火柴很可能是我们今天很熟悉的盒装火柴。天津文史专家张显明先生研究认为,中国火柴工业在 19 世纪后期发展迅速。光绪十二年(1886 年),担任北洋通商大臣和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发现当时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火柴已经压倒性超过了瑞典,一年进口火柴就耗费了 1000 万两白银。为了兴办民族工业,李鸿章委托当时的淮军钱粮所总办吴调卿积极筹备组建 “天津自来火局”。至 20 世纪初,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都涌现出制造火柴的民族企业。从 1905 年丹凤火柴公司的广告来看,当时民族火柴企业生产的火柴已经完全具有了竞争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舌尖上的浪费” 触目惊心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 “民以食为天” 的警训。然而,当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吃” 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舌尖上的浪费” 就是其中一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共有餐饮门店 820 万家,全国餐饮收入实现 42716 亿元,比上年增长 9.5%。同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该报告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 4 个城市的 366 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 5 年的追踪研究,很具代表性。通过《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简称《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 “触目惊心” 四字所能概括。由小见大,让我们看几项具体数据。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 1700 万~1800 万吨,相当于 3000 万~5000 万人一年的口粮。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 93 克,浪费率为 11.7%。4 个城市游客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 103 克,高于当地居民每人每餐 88 克的食物浪费量。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 “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 38%。校园也是浪费的 “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 216 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 1/3。换句话说,1/3 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对于餐饮浪费,地方行政部门也曾做过相关调研:上海餐饮业每天产生泔水垃圾 1100 多吨、餐厨垃圾 2000 多吨,其中被浪费掉的食物至少占总量一半;哈尔滨每月至少扔掉 1.2 万多吨食物;山西省烹饪协会调查显示,仅太原市餐饮行业日均浪费饭菜就高达 500 多吨,折合人民币 200 多万元;湖北省黄石市仅宴席剩菜率就达 15%,一年可以倒掉 2.1 亿元饭菜……“舌尖上的浪费” 是当下的流行语,但 “餐桌浪费” 是一个老话题。不仅内地关注,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水稻科学家说,惩罚那些浪费粮食的人》,指出中国每年扔掉的粮食能够养活 2 亿多人,内地大学校园里 2800 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 1000 万人。不仅国内关注,国外媒体也曾关注过我国的食物浪费问题,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都曾分别以《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和《中国式 “剩宴”》为题,直言餐饮消费中的浪费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0 年 11 月 24 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接下来的每一步,无论是月面自动采样、封装,五星红旗月表动态展示,还是上升器月面起飞上升,上升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都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 “第一”。现在,返回器已带着月壤踏上了返回地球的旅途,祝它一路顺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是以出版百科全书和其他工具书为主,同时出版各种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的国家级大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