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01千字
字数
2022-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纵览美国金融体系变迁,从制度的肌理观察金融规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从19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体系的起源、理论基础、核心模型、法规制度,以及其关键特征,如公司会计准则、美联储系统、风险管理实践,并进一步探讨了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货币经济学等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创新型金融产品在美国金融体系的转型中发挥了哪些关键性作用等。这些因素驱动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兴起、发展、转型和创新。
本书提供了过去一个多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开发的经济和金融模型的知识谱系,有助于人们对金融在美国和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美国金融的历史脉络
- 本书的四个核心概念
- 比肩《千年金融史》与《21世纪资本论》
- 为什么读者会愿意阅读本书
- 第一章 20世纪初美国金融的起源:美国现代大公司的兴起和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
- 对美国现代大公司的估值
- 美国注册会计师的成长
- 20世纪早期的银行业和联邦储备系统
- 美国银行业的原则
- 第二章 20世纪早期的美国经济和金融理论
- 凡勃伦的制度主义
- 19世纪末期美国的新古典主义价格理论和真实的美国经济
- 美国早期的一般均衡理论
- 早期的预期模型:费雪效应
- 金融的视角
- 货币数量论和货币银行观点
- 弗兰克·奈特的不确定性理论
- 美国的公共财政:个人所得税
- 第三章 美国的统计和现代政府的治理
- 需求的统计学理论
-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方法
- 各州数据的收集
- 指数构建和数据的传播
- 早期统计资料汇编的挑战
- 关于指数的争议
- 哈佛经济晴雨表项目
- 普约调查和“货币信托”
- 第四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金融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转型
- 罗斯福新政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投机狂热
- 投资信托和1929年的崩溃
- “美国人民的新政”:全民抵押贷款
- 公开披露和现代公司
- 证券研究
- 股利贴现模型
- 第五章 美国金融:1920—1940年的股权与固定收益市场研究
- 美国中西部农业经济学家与偶发的连接
- 股票市场怀疑论与样本理论
- 股票预测
- 美国的普通股指数和固定收益久期
- 第六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经济的衡量和征税
- 凯恩斯革命
- 编制美国的收入和生产的总量
- 布鲁金斯学会和支出法
- 美国经济的投入—产出核算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财政政策
- 第七章 经济和金融的模型:1930—1940年
- “小模型世界”和计量经济学会
- 凯恩斯、希克斯和数理经济学
- IS-LM模型
- 为金融观建模:马尔沙克的“资产理论”
- 凯恩斯-丁伯根争论
- 美国经济的宏观计量模型
- 第八章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学:1944—1970年
- 战后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 美国凯恩斯主义的数理基础
- 概率方法的计量经济学
- 数理概率论
- 博弈论与贝叶斯概率
- 活动的线性规划
- 测度、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的稳定政策和增长理论
- 测度金融流量
- 金融中介
- 金融中介的第一个理论分析
- 货币主义
- 接受审视的美联储
- 《塞勒—克福弗法》
- 从制度主义到凯恩斯主义的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1950—1968年
- 新古典增长理论
- 第九章 现代金融
-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起源
- 套期保值
- 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化
- 主观概率理论
- 线性规划与金融
- 竞争均衡理论
- 复杂理论时期
-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随机过程的数学
- 现代金融的经典化
- 期权定价理论、金融工程和金融计量经济学
- 现代金融的理论与数学支柱
- 套利理论
- 期权定价模型
- 连续时间期权定价
- 衍生产品定价的三种方法
-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套利理论
- 金融工程师手册
- 金融计量经济学
- 有效资本市场Ⅱ
- 行为金融学
- 第十章 美国金融的转型
- 两次危机之间的时期:从沃尔克通货紧缩到雷曼破产,1982—2008年
- 转型的早期迹象
- 危机中间时期的宏观经济理论
- 新兴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 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新兴古典综合和海曼·明斯基
- 新的研究倡议
- 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转型
- 1980年以后美国放松管制与金融增长
- 证券化和影子银行系统
- 结构化投资工具
- 信贷衍生产品
- 困境中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 最后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