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景式深度透析西方视野里的北京形象。

内容简介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举足轻重,其历史地位堪与汉、唐长安媲美。

本书以研究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三朝来京的西方传教士和遣使的“北京经验”为主,着重探讨西人来京的路线、途径,在京居住、生活、活动和通信手段,在京与朝野士人的交往,对北京建筑、风俗、地理、历史的观察和研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情报的搜集与窥探。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序
  • 导论
  • 一 选择“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课题的缘由
  • 二 关键概念的梳理:古代北京、西方
  • 三 国内有关古代北京与西方关系的研究成果概述
  • 四 西方相关研究及其值得注意的动向
  • 五 研究“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课题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欧洲与中国文明对话的新开端——以西人在元大都“汗八里”的经验为中心的考察
  • 一 中西交通的新形势及西人来华路线
  • 二 马可·波罗进入元大都的路线、时间、住所
  • 三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汗八里”
  • 四 《马可波罗行纪》与同期中外北京史籍的比较及其影响
  • 五 孟高维诺笔下的北京天主教
  • 六 《鄂多立克东游录》中的元大都
  • 七 马黎诺里游记中的“汗八里”
  • 结语
  • 第二章 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
  • 一 17世纪来京耶稣会士概述
  • 二 利玛窦的“北京经验”
  • 三 安文思《中国新志》中的北京
  • 四 李明《中国近事报道》中的北京
  • 结语
  • 第三章 来自北极熊的窥探——17世纪俄罗斯遣使的“北京经验”
  • 一 17世纪俄罗斯赴京使节及其相关文献概述
  • 二 俄罗斯使团的使命
  • 三 俄罗斯使团的地理收获
  • 四 对北京城的观察与记录
  • 五 外交往来与礼仪之争
  • 六 从商贸考察到“京师互市”
  • 结语
  • 第四章 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的“北京经验”——以《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为中心的讨论
  • 一 18世纪来京之法国耶稣会士概述
  • 二 法国耶稣会士赴华使命及其书简、报告
  • 三 《书简集》所载进入北京的路线、时间和住所
  • 四 法人眼中的北京建筑和园林艺术
  • 五 出入清宫的法国耶稣会士
  • 六 北京的地震、灾害纪实
  • 结语
  • 第五章 文明的较量与权力的博弈——以教廷多罗、嘉乐使华的“中国礼仪之争”为中心
  • 一 多罗使华与康熙的冲突
  • 二 嘉乐使华与康熙的博弈
  • 结语
  • 第六章 16—18世纪葡萄牙、荷兰遣使的“北京经验”
  • 一 平托《远游记》中的北京
  • 二 皮雷斯使团的北京之行(1521年)
  • 三 清朝前期葡萄牙使团的“北京经验”
  • 四 清朝初期荷兰遣使三进北京
  • 五 荷兰德胜使团在北京(1795年)
  • 结语
  • 第七章 俄国东正教传教团的“北京经验”
  • 一 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团驻京概述
  • 二 俄国传教团的教堂、房舍、墓地和土地
  • 三 俄罗斯传教团在京的多重活动
  • 四 俄罗斯传教团的北京文献
  • 五 中俄贸易在北京
  • 结语
  • 第八章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的“北京经验”
  • 一 鸦片战争前英国使团的两次北京之行及其相关文献
  • 二 马戛尔尼使团在北京、热河的行程和食宿安排
  • 三 马戛尔尼使团笔下的北京、热河
  • 四 阿美士德使团的“礼仪之争”——叩头
  • 结语
  • 总结 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
  • 一 中西交流给北京带来的“西方元素”
  • 二 不对称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 三 康雍乾盛世下潜存的危机因素
  • 附录一 16—18世纪来京西方耶稣会士一览表
  • 附录二 鸦片战争以前北京与西方关系编年事辑
  • 参考文献
  • 书成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