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9.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3千字
字数
2014-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本书是一部对青年马克思《巴黎手稿》的研究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巴黎手稿》展开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早期马克思的新解释,即马克思是在《巴黎手稿》中完成了从早期马克思向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转变。这一新解释在国内尚属首次提出,极具创新性,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本书研究过程中吸收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文献学和手稿研究成果,对于国内的手稿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凡例
- 一、本书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引用遵从以下原则:
- 二、本书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版的引用遵从以下原则:
- 三、本书引用日文文献的原则如下:
- 四、本书对出现频率较高的文献在引用时采取了省略形式,这些著作及其省略形式如下:
- 五、在引文中,由原作者所强调的部分一律用下划线标出。
- 六、本书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有别于我国通行译法,改译时一般都以( )方式附上了原文。现将几个关键的改译罗列如下:财产(Eigentum)→所有;
- 绪言 《巴黎手稿》: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
- 一、关于“卡尔·马克思问题”的三种解释模型
- 二、研究早期马克思的新范畴:《巴黎手稿》
- 三、马克思思想转折的标志:社会关系视角的出现
- 四、关于术语的翻译
- 1.跟“Eigentum”(所有)有关的术语
- 2.关于“Gemeinwesen”(共同本质)的译法
- 3.关于“Arbeiter”(劳动者)和“Erwerbsarbeit”(营利劳动)的译法
- 4.跟“Versachlichung”(物象化)相关的术语
- 5.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精神哲学相关的几个术语
- 小结
- 第一章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
- 一、马克思思想的转向
- 二、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学本质
- 1.市民社会的三原理
- 2.黑格尔与斯密
- 3.作为经济社会的市民社会
-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 1.黑格尔国家观的矛盾
- 2.同一还是对立
- 3.异质性的意义
- 四、法哲学框架内的市民社会认识
- 小结
- 第二章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下) ——《德法年鉴》上的两篇论稿研究
- 一、《论犹太人问题》中的“人的解放”
- 1.马克思的鲍威尔批判
- 2.“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差异
- 二、市民社会与无产阶级
- 1.“犹太精神”与货币异化论
- 2.无产阶级的发现
- 三、国家的“消失”
- 小结
- 第三章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回到赫斯” ——赫斯与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关系
- 一、科尔纽的“回到赫斯”
- 1.赫斯的思想特质
- 2.从费希特到费尔巴哈
- 3.赫斯之于《巴黎手稿》的影响
- 二、日本的赫斯研究
- 1.山中隆次与畑孝一的科尔纽批判
- 2.广松涉的赫斯“压倒性影响”说
- 3.良知力的“合题”立场
- 三、中国的赫斯研究
- 1.侯才的先驱性研究
- 2.赫斯对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建构
- 四、赫斯的思想局限
- 1.缺少黑格尔的辩证法
- 2.对国民经济学的表面理解
- 小结
- 第四章 《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
- 一、什么是《巴黎手稿》
- 二、《巴黎手稿》文献学研究的主题
- 1.日本学者的先行研究
- 2.拉宾的“两个阶段”说
- 3.新MEGA的排列问题
- 4.罗扬的“《手稿》问题”
- 三、“陶伯特说”是否可信
- 1.文献学上的事实
- 2.思想推断的根据
- 小结
- 1.文献学研究的意义
- 2.文献学研究的局限
- 第五章 异化劳动规定上的破绽 ——对[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一节的研究(上)
- 一、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差异
- 1.黑格尔:异化使人社会化
- 2.费尔巴哈:孤立人的自我异化
- 二、第一规定与第二规定的“非整合性”
- 1.第一规定:是“自然的异化”还是“产品的异化”
- 2.第二规定:“自我异化”中的“别人”
- 3.望月清司的问题
- 三、第三规定:“类本质异化”的特殊性
- 四、第四规定:“人同人相异化”的困境
- 小结
- 第六章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 ——对[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一节的研究(下)
- 一、“aporia”的由来
- 二、“aporia”是“循环论证”吗
- 1.大井正的质疑
- 2.广松涉的解释
- 3.山之内靖的总结
- 三、破解“循环论证”之谜:私人所有的历史
- 1.不同的概念
- 2.关于私人所有的历史理论
- 四、“aporia”的最终解决:从孤立人到社会
- 小结
- 第七章 《精神现象学》中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
- 一、黑格尔对近代的“解”
- 二、《自我意识章》中“承认”的辩证运动
- 1.自我意识的双重含义
- 2.《自我意识章》的困难
- 三、《理性章》中的“物象本身”理论
- 1.“物象本身”的中介作用
- 2.人与物象关系的颠倒
- 四、《精神章》中的普遍性
- 1.从异化到“陶冶”
- 2.“良心”和“精神”
- 小结
- 第八章 耶拿《精神哲学》草稿中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 ——兼评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和霍耐特的《为承认而斗争》
- 一、从“人伦的悲剧”到“精神”的诞生
- 1.耶拿前期的“人伦的体系”
- 2.耶拿后期的“精神的哲学”
- 二、国民经济学的吸收与“物象本身”概念的形成
- 1.《人伦的体系》中的“剩余劳动”
- 2.《精神哲学草稿Ⅰ》中的“分工劳动”
- 3.《精神哲学草稿Ⅱ》中的“价值”
- 4.黑格尔对抽象劳动和贫富分化的批判
- 三、评卢卡奇与霍耐特的耶拿手稿研究
- 1.卢卡奇《青年黑格尔》的局限
- 2.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问题
- 小结
- 第九章 《穆勒评注》的新视野 ——《穆勒评注》解读(上)
- 一、货币与人的异化
- 1.中介的独立:货币
- 2.货币的本质:私人所有的异化
- 3.道德的异化:信贷
- 二、人的本质与私人所有的对立
- 1.人的本质是“Gemeinwesen”
- 2.私人所有的外化本质
- 三、从营利劳动到真正的生产
- 1.什么是营利劳动
- 2.物象的胜利与真正的生产
- 四、《穆勒评注》中的黑格尔
- 1.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相似性
- 2.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区别
- 小结
- 第十章 《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 ——《穆勒评注》解读(下)
- 一、《穆勒评注》研究的文献学前提
-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
- 1.异化劳动的结构
- 2.异化劳动第四规定的问题
- 三、交往异化与社会关系
- 1.交往异化的结构
- 2.社会关系的视角
- 四、《穆勒评注》与赫斯
- 1.《第一手稿》与《穆勒评注》孰高孰低
- 2.赫斯与马克思孰高孰低
- 小结
- 第十一章 异化与物象化 ——兼评日本的“早期马克思论争”
- 一、概念的辨析
- 1.物象化与拜物教
- 2.异化与物象化的区别
- 3.“物化”概念的迷雾
- 二、广松涉与望月清司在异化论问题上的对立
- 1.广松涉对异化论的否定
- 2.望月清司对广松涉的批判
- 三、如何评价这场“早期马克思论争”
- 1.交往异化是不是一种新的异化
- 2.广松涉为什么忽视交往异化
- 3.缺少对黑格尔的理解
- 小结
- 附录:从马克思的物象化理论来看性交易
- 第十二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转折点 ——对《第三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解读
- 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转向
- 二、马克思对早期共产主义理论的批判
- 1.早期共产主义的发展史
- 2.现代共产主义的几种形式
- 3.德国的“哲学共产主义”
- 三、《巴黎手稿》中的“社会”概念
- 1.对私人所有的积极扬弃
- 2.人与自然、个体与类之间矛盾的解决
- 3.人性的全面恢复
- 4.作为“运动”的共产主义
- 小结
- 第十三章 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的转变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解读(上)
- 一、“对象性”:唯物主义的真理
- 1.费尔巴哈的功绩
- 2.黑格尔的“双重错误”
- 3.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性
- 二、自然主义的人的理解
-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2.“人的无机的身体”
- 3.人的“类本质”特征
- 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吸收
- 1.从消极的异化到积极的异化
- 2.异化辩证法与共产主义
- 小结
- 第十四章 对象化与异化是否同一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解读(下)
- 一、什么是“卢卡奇命题”
- 二、藤野涉对“Entgegenständlichung”的解释
- 1.库莱拉、施蒂勒与科尔纽
- 2.“Entgegenständlichung”的解释问题
- 三、马克思的异化认识
- 1.黑格尔的对象化与异化
- 2.马克思对异化的双重理解
- 3.“卢卡奇问题”的是与非
-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西文文献
- 日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后记 文本中的时代
- 一、“时代的产儿”
- 二、为什么是《巴黎手稿》
- 三、为什么是黑格尔
- 四、谢辞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