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刑法研究》共13卷,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

内容简介

本卷为刑法总论Ⅱ,内容包括构成要件、违法性两个部分,体现了陈兴良教授犯罪论的基本学术观点。

《刑法研究》共13卷,收录了陈兴良教授从1984年到2020年跨度长达36年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和其他作品,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

刑法总论是关于犯罪论和刑罚论的理论叙述。犯罪概念论和犯罪构成论是犯罪论的基本内容,刑罚论是关于刑罚概念和刑罚制度的理论叙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三、构成要件(续)
  • 构成要件论:从贝林到特拉伊宁
  • 一、贝林:构成要件论的基调奠定
  • 二、特拉伊宁:构成要件论的结构变异
  • 三、中国:构成要件论的模型还原
  • 论身份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
  • “无行为则无犯罪”——为一条刑法格言辩护
  • 论客观危害中的行为事实
  • 刑法行为论的体系性构造
  • 一、行为论概述
  • 二、行为的理论
  • 三、行为的构造
  • 他行为能力问题研究
  • 一、他行为能力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价值
  • 二、他行为能力与意志自由
  • 三、他行为能力与不可抗力
  • 四、他行为能力与紧急避险
  • 五、他行为能力与期待可能性
  • 结论
  • 行为论的正本清源——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 犯罪不作为研究
  • 一、不作为的行为性
  • 二、不作为的作为义务
  • 三、不作为的类型
  • 论不作为犯罪之作为义务
  • 一、不作为犯罪之作为义务的地位
  • 二、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性质
  • 三、不作为犯罪之作为义务的来源
  • 四、宋福祥案之作为义务的评析
  • 作为义务:从形式的义务论到实质的义务论
  • 一、作为义务的体系性地位
  • 二、形式的作为义务论
  • 三、实质的作为义务论
  • 不作为犯论的生成
  • 一、不作为犯论的学说深化
  • 二、从形式的作为义务论到实质的作为义务论
  • 三、不作为犯论的司法认知
  •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 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一个学说史的考察
  • 一、苏俄哲学化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及其对中国的至深影响
  • 二、中国刑法理论独立研究因果关系的探索焦点
  • 三、我国刑法知识转型的一个缩影: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转变
  • 四、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客观归责理论得到认可的过程
  • 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
  • 一、客观归责理论的学说史
  •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三、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意义
  • 四、结语
  •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
  • 目的犯的法理探究
  • 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以表现犯为解释进路
  • 一、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界定与描述
  • 二、德日刑法学中的表现犯:概念与性质
  • 三、我国刑法学中的表现犯:借鉴与争议
  • 四、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分析与认定
  • 四、违法性
  • 违法性的中国语境
  • 一、德国刑法中的违法性要件
  • 二、我国刑法中的违法性近似概念
  • 三、分析与评论
  • 违法性论的重塑——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 正当化事由研究
  • 一、正当化事由的概念
  • 二、正当化事由的根据
  • 三、正当化事由的分类
  • 四、正当化事由的形式Ⅰ:防卫权
  • 五、正当化事由的形式Ⅱ:避险权
  • 四要件犯罪构成的结构性缺失及其颠覆——从正当行为切入的学术史考察
  • 正当防卫制度的变迁:从1979年刑法到1997年刑法——以个案为线索的分析
  • 一、1979年刑法:防卫权的初现与“严打”的阴影
  • 二、正当防卫的修订:司法的偏差与立法的纠正
  • 三、1997年刑法:司法的偏差与立法的偏差
  • 正当防卫的司法偏差及其纠正
  • 一、正当防卫司法认定的偏差
  • 二、正当防卫司法理念的更新
  • 三、正当防卫司法规则的形塑
  • 正当防卫:指导性案例以及研析
  • 论无过当之防卫
  • 一、无过当之防卫的概念
  • 二、无过当之防卫的适用
  • 无过当之防卫:以指导性案例为线索的分析
  • 一、叶永朝故意杀人案:无过当防卫之“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界定
  • 二、李小龙等故意伤害案:无过当防卫之“行凶”的理解
  • 三、吴金艳故意伤害案:无过当防卫之“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认定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