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26千字
字数
2019-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辑设有“专题”“论文”及“评论”等3个栏目,共收录16篇文章,以“强制与法律的性质“为专题,围绕肖尔的著作讨论强制力在我们理解法律概念、法律现象以及法理论中所起的作用。
内容简介
在“专题”栏目中,本辑围绕肖尔教授《法律的强制力》讨论强制力在我们理解法律的规范性、法律的性质、法理论的性质等议题时发挥的作用。该专题收录的7篇文章,从不同的研究范式与理论背景出发,或补充、或质疑、或重构了肖尔教授这部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著作提出的观点与命题。
在“论文”栏目中本辑收录了7篇文章,其中布莱恩·Z·塔玛纳哈教授《法律的必然和普遍真理》与本辑“专题”栏目构成了一组互补的命题。在“评论”栏目中本辑收录了2篇文章。它们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涉及公司的监管、个人信息权的保障等内容。与前两卷的不同在于,本辑中“评论”栏目并未收录书评。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专题: 强制与法律的性质
- 专题介绍
- 强制与解释法律规范性
- 一、法律规范性的性质:实践理由与审慎理由
- 二、强制与实践推理的规范性力量
- 三、遵守的不同视角:“坏人”和“感到困惑的人”
- 四、个体性与社会性张力中的法律规范性问题
- 结语
- 错位的批判 ——肖尔论法律的强制性与法哲学的任务
- 一、肖尔的两个挑战
- 二、《法律的概念》中法哲学研究任务的重构
- 三、法哲学任务的性质及探求方法:从哈特再出发
- 四、理想理论的实践意义
- 五、结论
- 法律与强制 ——对《法律的强制》的批判性检读
- 导论
- 一、问题与脉络
- 二、肖尔的基本论证
- 三、模态与概念分析
- 四、法律义务、强制与实践差异
- 余论
- 摆正强制力的位置 ——在拉兹和肖尔之间
- 一、强制力与法律理论
- 二、拉兹的本质主义与法律规范性理论
- 三、强制力的真正位置
- 论分析法学强制观念的变迁 ——由肖尔《法律的强制》引发的思考
- 一、法的性质之争中强制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 二、强制观念的复兴:肖尔的努力
- 三、争议再起:对肖尔的批评及其回应
- 四、以强制为中心的法的性质理论变迁的意义
- 论命令的内容与结构和命令的强制性基础
- 一、导论:命令的效力与法律的强制性
- 二、命令的内容:三个意图
- 三、命令的结构:三个维度
- 四、命令的强制性的基础:先在义务
- 五、结论:目的正当为命令的强制性辩护
- 强制、符号与法律的性质 ——兼评肖尔的《法律的强制》一书
- 一、法律的概念与法律的强制
- 二、概念分析与命令理论
- 三、强制的认知角色及其与法律的概念联系
- 四、结语
- 论文
- 法律的必然和普遍真理?
- 一、导言
- 二、社会制度与必然特征
- 三、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 四、普遍适用与普遍真理
- 五、对“必然”和“普遍”的温和解读
- 六、识别和证立什么是法律的核心情形
- 七、法律识别的因袭主义(conventionalism)进路
- 八、分析法学家如何让其理论免遭经验事实证否
- 九、法律有性质吗?
- 论法价值的衡量
- 一、衡量的标准:“价值”抑或“利益”
- 二、价值衡量的前置性问题
- 三、价值衡量的过程与理性
- 四、价值衡量与法的确定性
- 五、结论
- 被诱拐儿童快速解救机制实证研究 ——基于对美国安珀警报系统的考察
- 一、引言
- 二、美国安珀警报系统的构建历程(1996—2009)
- 三、美国安珀警报系统的实践运行
- 四、美国安珀警报系统受到的批评及对批评的回应
- 五、我国拐卖儿童犯罪的实证分析
- 六、对美国安珀警报系统的延伸思考
- 七、结语
- 美国有效辩护原则的当代困境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有效辩护是“奢侈品”
- 三、有效辩护是破灭的神话
- 四、美国有效辩护原则的改革探索
- 五、美国之镜:中国可以借鉴什么
- 犯罪“明知”要素及其认定的跨学科研究 ——以刑法学、证据学与知识论的视角
- 一、“明知”的认知困境
- 二、“明知”的意义辨析
- 三、“明知”的证据与证明
- 法院组织及其决策:司法职业保障的系统论观察
- 一、司法过程与司法职业保障的组织特性
- 二、法院就是为法律系统决策运作而构建的一种组织结构
- 三、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职业改革
- 四、从组织决策视角看当下司法职业保障的改革
- 五、结语:司法改革的系统组织学视角
- 美国制定法解释中的立法史方法及启示 ——基于对207个联邦反托拉斯判例的梳理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立法史方法在美国制定法解释中的兴衰——以联邦反托拉斯法为例
- 三、立法史方法在美国制定法解释中的兴衰动因
- 四、启示
- 结语
- 评论
- 效率和监管的捷径:该如何监管像Airbnb和Uber这样的公司?
- 一、引言
- 二、效率
- 三、监管干预的适当范围
- 四、前进的方向
- 个人信息权的建构和立体式法律保障 ——由隐私权保护的范式困境展开
- 一、引言
- 二、传统隐私权与个人信息相关权利的话语冲突
- 三、网络环境的特性
- 四、网络环境对个人信息权利设置和保护提出的新要求
- 五、个人信息权之建立路径探索
- 六、结论
- 编后小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