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6千字
字数
201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当时人的认知入手,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展现出这一过渡时代多元竞争的思想史风貌,极具史学价值。
内容简介
近代史上的中、西、新、旧,各自都有其独立的意义,不过相互依存的一面似更显著。中西和新旧之间的关系,尤更密切而纠结。在某种程度上,正因中国在对外竞争中的屡屡失利,“中西”的认同已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承载着强烈的价值判断,才逐渐被更超越的“新旧”所取代。从清末到民初,一方面新旧中西之间的紧张在持续,同时也有一些读书人试图淡化或超越其间的认同色彩。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失去重心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
- 一、思想权势转移:从西学不能为用到中学不能为体
- 二、社会权势转移:从士到知识人
- 三、社会权势再转移:知识人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青年的兴起
- 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 一、从边缘走向中央的湘学
- 二、后湘军时代湖南的守旧与趋新
- 三、近代湖南排外的实际与迷思
- 四、余论:官绅的互动与竞争
-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王先谦、叶德辉与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
- 一、引言
- 二、旧中有新:王先谦、叶德辉对国情的认知
- 三、由新转旧:旧派人物反戈一击的关注所在
- 四、余波
- 他永远是他自己——陈独秀的人生和心路
- 一、发出时代的声音
- 二、从国家到个人的觉悟
- 三、从文学到伦理的文化革命
- 四、从康、梁到胡、陈的时代转折
- 五、走向行动的政治革命
- 六、一生定位
-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 一、引言:《新青年》的沟通作用
- 二、“我们”与“他们”的困扰
-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
-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 陈独秀与“五四”后《新青年》的转向
- 一、“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 二、北大的学科调整与京城的新旧之争
- 三、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陈独秀
- 四、《新青年》的转向
- 五、《新青年》编辑部改组风波
- 六、余论:“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
- 课业与救国:从老师辈的即时观察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 一、引言
- 二、蒋梦麟对“五四”的即时观察
- 三、老师辈一年后的反思
- 四、救国和读书怎样两全?
- 五、社会模范的自制能力
- 六、余论:进一步认识“五四”的丰富性
-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 一、论战双方的动机
- 二、进化论与作为“五四”基本理念的“科学”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