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经典的发酵调控学教材范本,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重印10次,发行量过万,被江南大学,华东理工等高校选作指定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三版,作者将新的概念和具体科研与生产经验进行整合、精炼,极大丰富了有关微生物代谢调控、优化发酵产物合成生产的知识,为读者提供高效、绿色、节能的生物过程产品研究技术路线和调控思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三版前言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前言
  • 第二版前言
  • 1 微生物生长与调节
  • 1.1 微生物的生长
  • 1.1.1 生长的形式
  • 1.1.2 生长的测量
  • 1.1.3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
  • 1.1.4 生长的变量和约束
  • 1.2 细胞周期
  • 1.2.1 染色体复制与细胞分裂的调节
  • 1.2.2 染色体复制的启动
  • 1.2.3 细胞周期的研究方法
  • 1.2.4 生长速率与细胞大小的关系
  • 1.2.5 生长速率对细胞内DNA含量的影响
  • 1.2.6 生长速率对细胞组分的影响
  • 1.3 生长效率
  • 1.3.1 得率系数
  • 1.3.2 测定生长效率时应注意的实际问题
  • 1.3.3 用于生物量形成的能量需求
  • 1.3.4 呼吸效率
  • 1.3.5 维持能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1.4 生长调节
  • 1.4.1 菌丝顶端生长
  • 1.4.2 菌丝分枝规律
  • 1.4.3 微生物生长分化的调节
  • 1.5 运输过程
  • 1.5.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 1.5.2 运输器的分类系统
  • 1.5.3 运输机制
  • 1.5.4 运输过程动力学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2 微生物的基础代谢
  • 2.1 能量代谢原理
  • 2.1.1 能量代谢的热力学
  • 2.1.2 能量的产生与偶合
  • 2.1.3 氧还电位和移动电子载体
  • 2.2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 2.2.1 葡萄糖分解代谢
  • 2.2.2 多糖和单糖的利用
  • 2.2.3 厌氧代谢过程
  • 2.2.4 脂肪酸、脂烃和芳香烃的氧化
  • 2.2.5 氮的循环和氨基酸的降解
  • 2.2.6 硫的代谢
  • 2.2.7 核苷酸的降解和有机磷的代谢
  • 2.2.8 聚合物的氧化
  • 2.3 微生物的组成代谢
  • 2.3.1 C1的同化
  • 2.3.2 分子氮的同化
  • 2.3.3 硝酸盐的同化
  • 2.3.4 氨的同化
  • 2.3.5 硫酸盐的同化
  • 2.3.6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 2.3.7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 2.3.8 脂质的生物合成
  • 2.3.9 聚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合成
  • 2.3.10 甾类化合物
  • 2.3.11 糖磷酸酯与糖核苷酸
  • 2.3.12 多糖的生物合成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3 代谢调节与代谢工程
  • 3.1 酶活性的调节
  • 3.1.1 代谢调节的部位
  • 3.1.2 共价修饰
  • 3.1.3 变构效应
  • 3.1.4 其他调节方式
  • 3.2 酶合成的调节
  • 3.2.1 诱导作用
  • 3.2.2 分解代谢物阻遏
  • 3.2.3 反馈调节
  • 3.2.4 分支途径的调节方式
  • 3.2.5 避开微生物固有代谢调节,过量生产代谢产物
  • 3.3 代谢系统的分子控制机制
  • 3.3.1 真细菌转录的基础
  • 3.3.2 DNA结合蛋白:激活剂与阻遏物
  • 3.3.3 双组分调节系统
  • 3.3.4 RNA水平的调节机制:衰减器模型
  • 3.4 代谢调节
  • 3.4.1 糖代谢调节
  • 3.4.2 氨基酸合成的调节
  • 3.4.3 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 3.5 代谢工程
  • 3.5.1 概论
  • 3.5.2 代谢流(物流、信息流)的概念
  • 3.5.3 代谢物流分析
  • 3.5.4 代谢控制分析
  • 3.5.5 代谢工程的应用
  • 3.5.6 推定代谢工程与反向代谢工程
  • 3.5.7 重要工业微生物表型的进化工程
  • 3.6 系统生物学与组学研究概况
  • 3.6.1 代谢工程的组学研究
  • 3.6.2 导致细菌表型改进的基因组改组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4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调节
  • 4.1 引论
  • 4.1.1 微生物次级代谢的特征
  • 4.1.2 次级代谢产物的类型
  • 4.1.3 抗生素的生源学
  • 4.1.4 初级与次级代谢途径相互连接
  • 4.2 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前体
  • 4.2.1 前体的概况
  • 4.2.2 前体的作用
  • 4.2.3 前体的限制性
  • 4.3 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原理
  • 4.3.1 把前体引入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的专用途径
  • 4.3.2 前体聚合作用过程
  • 4.3.3 次级代谢物结构的后几步修饰
  • 4.3.4 复合抗生素中不同部分的装配
  • 4.3.5 次级代谢物合成酶的专一性
  • 4.4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 4.4.1 短链脂肪酸为前体的抗生素
  • 4.4.2 氨基酸为前体的抗生素
  • 4.4.3 经修饰的糖为前体的抗生素
  • 4.5 微生物次级代谢作用的调控
  • 4.5.1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与其生命活动的关系
  • 4.5.2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节与控制
  • 4.5.3 基因工程在提高生产性能上的应用
  • 4.5.4 合成生物学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5 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
  • 5.1 发酵过程技术原理
  • 5.1.1 分批发酵
  • 5.1.2 补料-分批发酵
  • 5.1.3 半连续发酵
  • 5.1.4 连续发酵
  • 5.1.5 与产物回收结合的培养
  • 5.1.6 高细胞密度培养
  • 5.1.7 混合或共培养系统
  • 5.1.8 固态发酵
  • 5.1.9 动物细胞培养
  • 5.2 发酵条件的影响及其控制
  • 5.2.1 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
  • 5.2.2 灭菌情况
  • 5.2.3 种子质量
  • 5.2.4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5.2.5 pH的影响
  • 5.2.6 氧的供需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 5.2.7 二氧化碳和呼吸商
  • 5.2.8 加糖和补料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 5.2.9 比生长速率的影响与控制
  • 5.2.10 混合效果
  • 5.2.11 超声波、微波、磁场、电流对发酵的影响
  • 5.2.12 氧化还原电位对发酵的影响
  • 5.2.13 过程参数对丝状菌形态与产物合成的影响
  • 5.2.14 发酵过程参数的相关分析
  • 5.2.15 发酵规模的缩小与放大
  • 5.3 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 5.3.1 泡沫的产生及其影响
  • 5.3.2 发酵过程中泡沫的消长规律
  • 5.3.3 泡沫的控制
  • 5.4 发酵终点的判断与自溶的监测
  • 5.4.1 发酵终点的判断
  • 5.4.2 补料分批培养中生产经济上的优化
  • 5.4.3 自溶的监测
  • 5.4.4 影响自溶的因素
  • 5.5 发酵染菌的防治及处理
  • 5.5.1 染菌的途径分析
  • 5.5.2 染菌的判断和防治
  • 5.5.3 生产技术管理对染菌防止的重要性
  • 5.6 基因工程菌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 5.6.1 源自克隆基因的蛋白
  • 5.6.2 干扰素
  • 5.6.3 氨基酸
  • 5.6.4 肌苷酸和鸟苷酸
  • 5.6.5 微生物多糖
  • 5.6.6 植酸酶
  • 5.6.7 S-腺苷-L-甲硫氨酸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6 发酵过程参数检测与计算机监控
  • 6.1 发酵过程参数监控的研究概况
  • 6.1.1 设定参数
  • 6.1.2 状态参数
  • 6.1.3 间接参数
  • 6.1.4 发酵样品的离线分析
  • 6.2 生物过程控制的特征
  • 6.2.1 对生物过程控制规范化的要求
  • 6.2.2 在线发酵仪器的研究进展
  • 6.2.3 计算机在发酵监控方面的应用
  • 6.3 用于控制的生物过程建模
  • 6.3.1 传统过程模型
  • 6.3.2 线性黑箱模型
  • 6.3.3 非线性黑箱模型
  • 6.3.4 生产过程建模
  • 6.4 发酵过程估算技术
  • 6.4.1 传统的基于模型的估算
  • 6.4.2 基于线性黑箱模型的估算
  • 6.4.3 基于非线性黑箱模型的估算
  • 6.5 发酵过程的控制策略
  • 6.5.1 发酵过程的PID控制
  • 6.5.2 发酵过程的推理控制
  • 6.5.3 发酵过程的适应性(预估)控制
  • 6.5.4 发酵过程的非线性控制
  • 6.5.5 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
  • 6.5.6 用于发酵监督与控制的知识库系统
  • 6.5.7 工业规模的发酵故障分析系统
  • 6.6 用于发酵诊断和控制的数据分析
  • 6.6.1 发酵测量与估算变量分类
  • 6.6.2 代谢速率的计算
  • 6.6.3 不能直接测量的生物过程参数的估算
  • 6.6.4 积分与平均数量的计算
  • 6.6.5 生理状态变量的计算
  • 6.7 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新方法
  • 6.7.1 模式识别的好处
  • 6.7.2 模式识别方法与数据分析
  • 6.7.3 用于监控的时序的量变曲线分析
  • 6.7.4 结论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化工社)成立于1953年1月,是一家具有突出特色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出版社。化工社坚持“服务读者、面向市场、立足化工、传播科技”的出版宗旨,秉持“严谨、创新、合作、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实施“出精品、树品牌、创高效”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出版领域涉及专业图书、科技教材、大众读物以及科技期刊、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等几大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