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走向生命尽头的3500次交谈,18年一线问诊经验、前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医院精神科医师与临终患者交流实录。

内容简介

从业18年以来,精神科医师清水研始终负责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他记录下最打动他的与临终患者的谈话、一线咨询的经验与沉思,并发现:早早地意识到死亡会到来,对我们来说是积极的,我们会因为知道一切终将消失,而更敏锐地感受生命本身的存在和光华;了解到生命有限,给了我们活着的动力。

因此,他将本书命名为——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 作者将癌症看作思考自我、思考生死的契机,从心理学、临床医学、个人经验等层面为我们上了一堂直抵人心的死亡课。并向所有人发问:倘若无常宣判,我们接下来会选择怎样的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我们不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吗?
  • 写在开头 癌症引起生理的痛苦,更造成了心理创伤
  • 只有少数人和癌症无关
  • 癌症患者确诊1年内,自杀率是普通人的24倍
  • 一人确诊,一家人都“病了”
  • 治疗癌症并非只是为了根治病痛、延长寿命
  • 第一章 用悲伤治愈痛苦
  • 悲伤是一剂良药
  • 身处困境,却仍想为了某人努力生活
  • 人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如柳枝般柔韧
  • 痛苦指南
  • 第二章 我们都拥有复原的力量
  • 接受失去,需要时间
  • 余下的时间不足10年,今天要为了什么而活?
  • 感恩今天的到来
  • 遭遇巨变时,人也会跟着改变
  • 与重要的人相处的时间最宝贵
  • 每个人眼前都是未知的世界
  • 想为他人做些什么时,希望就会出现
  • 濒临死亡,会有意想不到的坚强
  • 感受到未曾感受过的力量
  • 第三章 直面死亡时,才发现没有活成想要的样子
  • 另一个我正在逼迫我就范
  • 不能继续工作,还能感受到自我价值吗?
  • 只允许自己元气满满是令人痛苦的
  • 是否觉得一直都活得很压抑?
  • 把“必须”当作信条,只会走进死胡同
  • 第四章 请直面内心“想要的自己”
  • 人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努力活着?
  • 认定“应该怎么活”,就会忽略“如何为自己而活”
  • 患病却依旧积极生活的人
  • 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
  • 从现在开始,试着讨好自己
  • 试着听从内心“想要”的声音
  • 第五章 观察死亡,就是观察如何生活
  • 如果没有死亡,世界迟早会崩溃
  • 该如何回答“人死了会变成什么”
  • 我们有办法缓解濒死的痛苦
  • 是时候完成一直在拖延的事了
  • 要意识到意识也会随着死亡而消失
  • 拥有平凡的一天,就是一种幸福
  • 后记 意识到死亡会降临,才能更敏锐地感受生命的光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6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我对死亡的恐惧源于至亲的人离开,将近有一年时间我都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我听说,人的痛苦如果分级,内疚是最高级的。自那以后,我对身边的人和事就有全新的认知了,我尽量在做不让自己后悔的事,因为亲人的去世让我觉得本来可以好好孝敬她的,内疚感充斥着我的心,这么多年都无法释怀。在传统文化中浸淫生长的我们,对于死亡总是充满复杂的情感。对未知的恐惧以及死亡的不可预测性总是让人们不敢、不愿去谈论死亡,从而导致了对 “死” 字及其谐音的数字的排斥与厌恶。对尘世的留恋或是对物质生活的依赖,促使着每个人自觉不自觉试图活得更久。所以我们对死亡的排斥理所当然。我们每个人都认真的爱与被爱,认真的活一场,那么时间和物质对你我来说,也许也就不那么纠结了。不要去想太远的事,长大这么辛苦,如果不趁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实在太划不来了。享受当下,不念过往,也许才是对死亡最大的不屑。现在很多时候的我们不是缺一碗鸡汤,而是少一个巴掌,清醒点,生活就是生下来…… 活下去。

      4
      1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会走到生命尽头,对孤独者要善尽能给予的陪伴与关怀

      清晨读了这本书,不沉重但有沉着之力。书内的小标题常常是用 2 句构成的灵魂之语,让读的人很容易进入自己内心深处,以及看看他人苦痛的问题。问题大大小小的千丝万缕,一言难尽。不过就佛学方面的诠释,这些问题不外乎八大苦悲:每个人来到世上纷纷扰扰都会遇到生、老、病、死四大苦;也通常要面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三大悲;过程中不时被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对本心本性的干扰与屏蔽,纯净的灵魂不时在接受磨难挣扎。因此,不只是对自己要善尽疼爱,生命价值的着力点记得《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说的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都很需要陪伴与关怀。启示:有人享受孤独的自由,但也感受寂寞和荒凉;在我们华夏文明错综复杂的社会里,说是人情紧密,却不时在别人的脸上读到渴望逃离与保有自我的信息。我们这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忙碌在做父母的孩子、做孩子的父母、做丈夫的妻子、做妻子的丈夫,我们很少有机会去做一个孤独的、纯粹的自己;但是就目前现实情况,生命总有终结的时刻来到,那时候是要一个人去走的。有没有问过自己:那一天来的时候,知道下一站要去哪儿吗?票买好了没?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的时间努力。但是朋友们:有没有能关怀别人丰富他人的人生?更別忘記要不時问问自己,是否愿意试一试去 "做完整的自己",好好做一做 “自己” 这个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字不长,回响很长

        今年读了好几本与临终照护相关的书,这本最直接,毕竟题目如此。我很明白这里面的感受,可能因为两年半前亲人的离去。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作者所说的 “必须的自己” 和 “想要的自己”,这样的说法,在经历了这整整四年的折腾后,有更清楚的认识。逐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或者一个人分成两个身体做,尽管前路还有迷茫,家人也会担心我熬夜,但内心的能量感大不同!谁不是在向死而生呢?谁能认真地向死而生呢?

          转发
          2
        • 查看全部31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