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通过解读五代武人的墓志和碑铭,为五代阶层流动、文武交流研究提供新材料。

内容简介

五代时期武人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为何会出现忠而复叛的现象?是否真的像宋太祖所说的武人是社会动乱的乱源?五代是否真的“重武轻文”?宋初是否真的“重文抑武”?……揭秘藏在墓志碑文里的五代武人的宦海浮沉。

本书从文人如何书写武人、武人之文事与武功、武人之后代和转型三个方面,分析解读五代武人的家庭结构、仕宦经历、上升通道、观念信仰等,探讨并重新评估了武人在五代至宋初的历史角色和地位。另外,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颇富启发性的议题,如:武人是否对“致治” 有一定的贡献,而不只是宋太祖所说的“致乱”;武人品德和信仰是否符合儒家的严苛标准等等。可以说,本书是从五代之“武”追溯宋代士大夫官僚制度的源流,并透过石碑和石刻这类“文”的表现加以阐释的划时代成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编 文人如何书写武人:文字与实相
  • 六问孤证(赵凤)
  • 数目字会说话(李存进)
  • 尽在不言中(韩通、宋太祖、董氏)
  • 才兼文武是否墓志应有之义(张秉、史弘肇)
  • 第二编 武人之文事与武功
  • 吏治与武功:鱼与熊掌?
  • 四世武官以刀笔久任(锺公)
  • 六代婚宦书与剑(萧符、萧处仁)
  • 武人在地之光(任汉权)
  • 一所悬命(郭进)
  • 武人之品德与信仰
  • 英雄难过美魂关(马文操、马全节)
  • 布衣将相杀妇佞佛(宋彦筠)
  • 不远鬼神文武皆然(刘拯、刘再思、刘永)
  • 第三编 武人的后代和转型
  • 数世聚居兼仕文武(国礹)
  • 沙陀王朝武人刺史卖剑买牛(周令武)
  • 代北武二代为良二千石(孙汉筠、李存进)
  • 别了沙场(张秉、张昭允、张正中)
  • 总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墓志铭新解

    墓志、铭文本身就有隐恶扬善之现象,因为自古以死者为大。如不能做具体分析,就容易以虚为实,失之偏颇。隐恶常用的手法有三:即将墓主之恶行:(1)隐去不提,如孙汉韶在正史中明载其叛后唐降蜀,而墓志不提其献地,只说他 “远贡表章”,确是隐恶。(2)大事化小,如赵凤墓志大力称赞其吏治,而不提其枉法虐民与非法敛财之事,赵凤虽因此被后周太祖赐死,墓志却有为他脱罪或减罪之叙述。(3)美化。扬善常用的手法亦有三,亦即将墓主之事功:(1)含混,用模糊的笔法将事功归于墓主,(2)夸大,把小事变大事。例如在萧处仁晚年参与 956 年后周征伐南唐,占处仁墓志描述其武功之最长篇幅,却在叙事中隐没了赵匡胤的头功。(3)格套,例如为将必勇之类。回到本书主角:武人,我自己之前对五代武人的理解并不充分,加上误导了我许久的那句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的影响,对武将的印象还停留在老粗一个,加之五代时期朝代更迭过于频繁,每每提及新的权力结构时,重点只在武功,没有探讨武人作为地方首长的吏治,但那毫无疑问也是重要的权力基础。在其他同类书中,亦很少探讨武人的价值观念或宗教行为,却大胆推论 “儒士之道” 与 “武士之道” 鲜有交集,后者既难以符合儒家的要求,也不构成独自的价值系统。在学人笔下,即使是中高层的武臣,也普遍没有文识,欠缺道德,不守法制,鲜能吏治,祸国殃民。武人是 “致乱” 之源,根本谈不到 “致治”,以至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造成了有宋一朝的重文轻武之风。经由本书独特的视角下,从五代墓志中,作者们给出了五代武人更多元的面貌,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错误印象。许多五代武人除了驰骋沙场外,由于职任需要,往往也需兼任文职,并能对当时的吏治做出贡献。易言之,他们不但文武兼习,同时也文武兼仕,乃至文武兼治。他们对文事有相当兴趣,不但与文人抱有许多共通的价值观,也不排斥与文人交往;他们所瞧不起的,主要是那些徒有文名而对实际政事没有贡献的文人。他们的家人与后代,往往也都采取文武兼习、文武兼仕的策略,并同时与文武官员联姻,我们看不到文武截然二途的现象。这种现象,似乎直到宋初才出现明显变化。最后总结,这本书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来看,创新之研究视角真的有极大的价值。若单纯的只是享受阅读之乐趣,这本书则可能会令不少人失望😂

      转发
      1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